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非政府组织实质上是市场经济中一种内在的制度安排。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非政府组织共同构成现代社会基本的制度框架。除民主政治的刚性约束外,市场经济和非政府组织表现为更具张力的制度安排而相互支撑。市场经济的制度需求成为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动力机制,促使公民社会的成长与发展;而在市场经济中,非政府组织又发挥着内在的制度功能,共同构建市场运行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
非政府组织的责任制度是其参与国际法律体系制度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非政府组织日益成为国际法律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但是,国际法律体系中有关非政府组织责任制度的缺失越来越成为其参与国际事务的障碍。因此,发展和完善非政府组织的责任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实现非政府组织责任制度的构建,主要有制定统一条约规范和自我管理行为准则等路径选择。联合国及欧盟等国际组织的相关实践表明,以国家为主导的非政府组织自我管理和规范日益成为构建非政府组织责任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环境非政府组织(ENGO)是公众参与环境事务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但是在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立法和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立法现状及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制度建设;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4.
现行研究将非政府组织的生成归因于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这种分析逻辑存在很多问题。失灵理论仅在宏观层面、"需求"角度讨论了非政府组织生成的基本逻辑,还需要从外部环境和内部逻辑两个角度来讨论非政府组织的生成问题:非政府组织生成与其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密切相关;同时,公民个体启动非政府组织还需要一定的人性基础。对非政府组织的内外部生成逻辑分析有助于促进其良性发展的政策培育。  相似文献   

5.
制度变迁理论表明,当制度出现不均衡状态时就会发生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或旧制度的改进过程。我国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在制度变迁视角下存在所有权缺失、资金产权不明晰、治理结构落后等制度困境。走出这些困境,只有在制度变迁的视角下,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从小额信贷组织制度创新、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人手,最终达到规范我国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处于公共危机的多发期,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社会自治组织,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凸显其独特的优势。但与此同时,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中还面临着多重困境: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不足、参与渠道缺失和及时性得不到有效发挥、社会公信力低等。为此,必须通过优化非政府组织的外部参与和治理环境、完善自身制度能力建设、营造良好的志愿互动氛围及民主监督环境等途径,以实现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中的有效参与和治理。  相似文献   

7.
非政府组织是农村学前教育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学前教育在弥补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满足学前教育多元发展和补偿弱势群体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在教育治理过程中,由于外部制度、内部组织以及社会支持方面的困境也阻碍了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为此,非政府组织需要从国家制度支持、社会大众认可以及自身组织完善三方面探索参与农村学前教育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吴采利 《考试周刊》2013,(51):189-191
近年来,在借鉴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经验基础上,我国非政府组织在数量和规模等方面日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为我国教育、社会服务、科研、卫生、体育等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结合内外环境等因素对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总结和分析,从我国实际情况和国情出发,对我国非政府组织加以深入的培育和完善,促进其更好地发展,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环境司法能够从公民环境权等思想资源中寻求到理论支撑,也能够从协商民主、合作治理等理论框架中得到自足性解释。但在我国的环境司法实践中,公众参与面临诸多制度困境,需要从理念上塑造和强化民主、权利和责任观念,在制度上放松对非政府组织的行政管制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并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使得政府难以独自应对公共危机,因此,非政府组织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非政府组织因其政策倡导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和社会治理功能有利于应对公共危机。但是,当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的管理还存在不足因素,受到我国现行政府制度的制约;自身发展的不足和组织性质模糊的影响,因此,应完善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各项举措。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的非政府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是双重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发展,阻碍了非政府组织发挥其积极作用。提出构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新型互动关系、建立直接申请登记制、完善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管等策略,创新非政府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有:制度环境、融资制度、政府行为、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政策风险、非政府组织、区域文化等;内部影响因素有:创新机制、信用水平、企业家精神、公司治理与管理机制、企业文化等.  相似文献   

13.
法律人格的确立是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等获得国际环境法主体地位,参与国际环境法律事务,享有国际环境法律权利承担国际环境法律义务的基本前提。本文从国际法主体和国际环境法主体的概念出发,通过对国际环境法主体确立和发展的历史、非政府组织的特点及其在国际环保事务中的独特作用、目前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环保实践的情况等的分析,论证了确立非政府组织国际环境法律人格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演变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国际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一一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演变及其原因.文章认为,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史上具有分水岭的意义。在此之前,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发展比较缓慢,规模小,数量少,国际影响有限;在此之后,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勃然兴起,发展迅速,国际影响日增,成为全球环境保护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导致这一巨变的原因有三:第一、环境问题的大量存在及被人类认知,是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得以发展的历史背景或基础原因;第二、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在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和生态上的整体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第三、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使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从可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迅猛并在公共服务提供和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非政府组织的相关立法却严重滞后,虽然有关非政府组织的立法很多,但是尚没有形成一部统一的关于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地位、权利义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实体法律,并且现有法律内容庞杂,效力层次比较低,管控思维严重。在今后的立法工作中要逐步改善这些不协调的局面,逐步转变对非政府组织的管控思维,制定一部统一的《非政府组织法》,降低非政府组织的进入门槛,完善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体系以及完善其配套法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是中国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诽政府组织的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政治民主,塑造民主参与型的政治文化,有利于增强政府权威。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着官办色彩浓厚、规模较小、筹集资金能力较低、管理落后等问题。为此,我们需采取以下对策:厘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职能,摆正两者的关系;加强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指导与管理,优化非政府组织的运作机制;对非政府组织进行统一规划,使其健康、平衡发展;制定和完善有关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对非政府组织依法管理。  相似文献   

17.
基层民主的巩固与完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精英治理的局限性与社会层化、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人口流动加速和民主文化发展滞后等制约当前农村民主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文章提出:在法制健全和全民参与的前提下完善精英治理模式;发展非政府组织,拓宽民主参与和公共服务供给渠道;创新村民自治制度,保障流动村民的民主权利;重塑基层民主文化,为民主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在处理突发性事故方面有诸多局限性,而非政府组织的出现有利于改变这种局面。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阻碍与局限,因此,需要完善我国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治理理论的价值性、多元化、网络化等特点对我国各级政府咨询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有借鉴作用.政府对政府咨询制度的执行往往取决于政府决策者选择的偶然,这有违制度设计的初衷.因而我国可在治理理论指导下,通过规范制度、发挥非政府组织及个人的治理作用、扩大意见渠道等途径,完善我国的专家咨询制度.  相似文献   

20.
社会捐赠与大学发展——中美大学社会捐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捐赠是个人、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大学谋求社会捐赠是大学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比中美两国大学社会捐赠状况,我国大学社会捐赠相对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独立的非政府公益机构尚未形成,激励性制度体系不完善,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制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