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渐进式创新和激进式创新的三类前因变量,以及两种创新对新产品绩效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①环境压力、市场导向和创新导向对两种类型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②企业规模、经营年份以及成本领先战略对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③差异化战略仅对激进式创新有显著影响;④两种类型的创新均正向影响新产品绩效;⑤两种类型创新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市场导向对产品创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婧 《科研管理》2005,26(3):129-134
市场导向对产品创新的影响是理解市场导向和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基础。市场导向的三个子构件——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和职能间协调分别促进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创新,即产品线延伸、仿制产品和全新产品。市场导向能够提高产品——企业匹配度,增加产品利益,促进职能间团队作业,进而改善了产品创新的市场绩效和项目影响绩效。此外,由于服务的独特性质,市场导向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大于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战略导向对企业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但研究结论尚未达成一致,且对其具体作用机制现有文献还缺乏深入剖析。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探索性地提出以创新模式为中介变量的战略导向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并通过179家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1)市场导向和创业导向均能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2)探索性创新与利用性创新均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但同时追求两者反而会产生负向影响。(3)利用性创新在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而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将同时通过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产生。(4)创业导向型企业相对更偏重根本性的探索性创新,强调创新成果的突破性;而市场导向型企业则更偏向于进行渐进式的利用性创新。  相似文献   

4.
顾客导向与技术导向对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一直是战略和营销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但迄今为止的研究没有系统回答在不同类型行业(高科技和非高科技行业)中不同战略导向的影响有什么区别,从而不能为实践提供有效指导。本研究基于对全国501家企业产品创新活动的问卷调查,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顾客导向和技术导向对我国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有显著的影响;(2)在高科技行业,我国企业的顾客导向要显著高于技术导向,但技术导向与顾客导向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3)在非高科技行业,我国企业的顾客导向也显著高于技术导向,但技术导向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要大于顾客导向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对所得的发现及其启示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针对管理实践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概念模型,探讨智力资本、创新方式与产品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智力资本四个维度中,只有外部社会资本对突破式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外部网络往往能给企业带来全新的商业机会;(2)在渐进式创新的诸多作用中,只有人力资本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而结构资本、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均对渐进式创新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外部社会资本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3)相比较两种类型的创新,渐进式创新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顾客角色的重大变化,企业营销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营销的功能正加速向以顾客为中心的互动营销转变。互动导向是现有互动营销范式中一种稀有的获取竞争优势的资源,培养互动导向的企业会表现出卓越的绩效。本研究将顾客参与创新这一反映企业认同度和顾客能动性的变量纳入到互动导向理论的研究范畴之中,重新构建互动导向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并通过对浙江地区151家服务业企业的调研实证检验了该框架。结果表明:(1)企业执行互动导向战略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2)互动导向对顾客参与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顾客参与创新对创新的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创新的过程绩效对结果绩效产生间接影响;(4)顾客参与创新在互动导向与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展开理论分析,并选取我国珠三角地区214家新企业进行实证检验,探索学习导向指导下双元创新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学习导向对新企业绩效、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均对新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学习导向对双元创新平衡的影响不显著,双元创新平衡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环境动态性为调节变量,实证分析两种密切关联的战略导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基于256家珠三角地区公司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果:市场导向和创业导向均对产品创新绩效显著正向影响,前者的影响程度强于后者;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市场导向与产品创新绩效的关系,正向调节创业导向与产品创新绩效的关系.基于成长型市场的样本检验了环境动态性在不同战略导向与产品创新绩效间的调节效应,相应的研究发现和管理启示对我国尤其是珠三角企业的创新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国内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内部组织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考察了产品创新程度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国内制造企业而言,跨职能信息分享与跨职能共同参与对新产品开发绩效都有正向影响,而跨职能关系协调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不显著。产品创新程度对跨职能信息分享、关系协调、共同参与及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供应商选择、搜寻策略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67家中国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运用层次回归法实证考察了企业不同创新模式下供应商选择、搜寻策略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表明:无论是效率导向的供应商选择(产品层面或运营层面)还是技术导向的供应商选择都与企业创新(渐进式和突破式创新)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关联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导向的供应商选择与市场搜寻策略相匹配不仅正向作用于企业的渐进式创新,还可以推动突破式创新的产生;而效率导向的供应商选择与关系搜寻策略相匹配主要影响的是企业的渐进式创新.  相似文献   

11.
汪明月  李颖明  王子彤 《资源科学》2021,43(8):1534-1548
绿色技术创新可划分为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在改进环境绩效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本文构建了绿色技术创新升级和经济绩效改善的关系模型,以642家工业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企业3类绿色技术创新均能够显著改善其环境绩效和市场竞争力。②企业环境绩效和市场竞争力是经济绩效传导过程中的重要中介变量。③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能够促进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企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够正向影响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即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技术创新升级的空间。④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的路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表现为绿色工艺创新能够直接产生经济绩效,而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只能通过间接路径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通过上述研究识别了企业3种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传导关系,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经济绩效提升的异同性,给出了更多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经济绩效提升的路径,对于深化绿色技术创新过程认识及优化政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雷  姚洪心 《科研管理》2014,35(6):41-46
以学习效应为中介变量,构建全球价值链嵌入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并以绍兴纺织业集群中134个外向型企业为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全球价值链嵌入的三个维度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结构嵌入促进关系嵌入,并通过关系嵌入推动认知嵌入的提高。(2)全球价值链嵌入的三个维度均不直接影响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但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通过利用式学习间接改善创新绩效。研究认为集群企业应从战略层次关注全球价值链嵌入三个维度的内在关系,并通过学习能力的培育更好的利用外部创新资源。  相似文献   

13.
汪明月  李颖明 《科研管理》2022,43(10):71-80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同环境污染尽早“脱钩”的有效措施,也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动力。企业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处于不断升级的过程。借助642家工业企业调研数据对政府价格规制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试图回答清楚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态演进过程中,政府价格型规制的作用节点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路径是显著存在的,绿色工艺创新是中介变量,且间接路径所占的比重要大于直接路径。政府价格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但是调节的作用节点仅存在于绿色工艺创新向绿色产品升级的过程中,且政府价格规制对绿色工艺创新与绿色产品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具有边界性。上述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如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具有指导意义,也为提升环境治理能力贡献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鉴于企业创新行为存在差异,探讨在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提高的背景下,贸易摩擦对企业不同创新行为所产生的选择效应及作用机制。基于双元创新理论,以201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贸易摩擦对企业双元创新行为产生的选择效应,相较于渐进式创新,对突破式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贸易摩擦通过提高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促进突破式创新;贸易摩擦对探索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低产品市场竞争度、非国有企业样本中较为显著;金融化程度对贸易摩擦和突破式创新的正向关系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即表明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活动产生替代效应。由此提出企业应正视贸易摩擦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重视平衡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政府应根据企业异质性特征制定相应创新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15.
陈琪  张永胜 《科研管理》2013,34(1):79-84,93
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实地调研数据,对企业产品创新市场导向与R&D-市场营销界面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创新市场导向对于产品创新前期的R&D-市场营销界面管理水平具有较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在产品创新后期这种正向作用却并不明显。文章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讨论,并针对我国企业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我国1998—2008年30个省级行政区域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测度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指标,应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外资研发对我国本土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及其区域差异。结果显示:外资研发对我国本土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效应与外资研发在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分布格局一致,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梯度特征。针对实证研究结论,为促进我国本土企业从外资研发中获得更多技术溢出、提升我国本土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赵益维  罗建强  冯庆华 《科研管理》2020,41(10):164-173
制造企业已经意识到服务创新的重要性,但服务创新的动力机制依然模糊。梳理了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相关理论,解构制造企业服务创新三种驱动力---外界触发、企业创新意识和内部创新,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驱动力以及不同驱动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界触发、企业创新意识和内部创新基础三者均推动制造企业服务创新,并且外界触发和企业内部创新基础还通过创新意识这一中介变量对制造企业的服务创新起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产品开发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一项战略性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转化为新产品开发赋予的内在的动力。集成创新是中国民营企业新产品开发的主要形式。基于我国民营企业的样本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经验性地研究解析民营企业知识转化、集成创新、新产品开发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知识转化的优化路径,揭示集成创新的优化机理,提出民营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改进策略。研究结论为中国民营企业新产品开发机制的完善提供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技术角度界定了制造企业产品创新模式,分析了产品创新能力对制造企业产品创新模式的影响,提出了产品创新能力是制造企业产品创新模式选择的基础,并建立了制造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制造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来选择适合制造企业自身的产品创新模式,为制造企业产品创新模式的恰当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激烈的竞争环境推动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突破组织边界,通过获取丰富的外部知识来弥补自身不足以促进企业成长,但学界对创新开放度、企业成长与知识获取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不足,为此,以国内316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验证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新开放广度与深度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不同类型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也有所不同。其中,创新开放广度对企业成长没有显著影响,而创新开放深度对企业成长具有正向影响;创新开放广度对显性知识获取没有显著影响、对隐性知识获取具有正向影响,而创新开放深度对显性知识获取与隐性知识获取均有正向影响;显性知识获取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并不显著,而隐性知识获取在创新开放广度与企业成长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在创新开放深度对企业成长的正向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从而得到如下启示:企业要重视开放式创新战略,合理高效利用开放式创新网络;不断提高创新开放深度,有效控制创新开放广度;重视从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