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开始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阿多诺在第二章“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对文化工业作了详细的分析,直指文化工业的负面特征,其表现出的同一性、欺骗性以及反启蒙性,都致使人丧失了主体性,在意识形态和商业化进程中,主体性渐趋消失。然而,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弥漫着浓烈的精英主义论调以及悲观色彩,这也是其理论的局限所在。因此,还是要辩证看待,理性应对。  相似文献   

2.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写的《启蒙辩证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的代表作。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具体表现为生产风格的同一性、消费娱乐的欺骗性,并进而具有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对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进行了探讨,旨在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揭露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质,是阿多诺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论题。在阿多诺看来,大众文化作为工业社会中的“文化工业”,从一产生就必然是虚假的和带有欺骗性的,它不仅使艺术沦为非艺术,而且以含蓄隐藏的手段施行着一种全面的文化控制。因而,阿多诺对大众文化及其产生的时代作了决绝的否定;同时,阿多诺又虔诚地希望以“现代艺术”的反叛精神来实现对现实的救赎,表明了重建启蒙的渴望。本文从分析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质入手,较为具体地阐述了阿多诺文化批判思想的精义,并对大众文化的实质和命运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这个术语可能是在《启蒙辩证法》这本书中首先使用的.霍克海默和我于1947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了该书.在我们的草稿中,我们使用的是"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大众文化的倡导者认为,它是这样一种文化,仿佛同时从大众本身产生出来似的,是流行艺术的当代形式.我们为了从一开始就避免与此一致的解释,就采用"文化工业"代替了它.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它与文化工业区别开来.文化工业把古老的和熟习的熔铸成一种新的品质.在它的各个分支,特意为大众的消费而制作并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的那些产品,或多或少是有计划地炮制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揭示了"神话就是启蒙,启蒙却倒退成了神话"的辩证法,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文化工业现象。他们认为在资产阶级操控下的大众文化已经失去了文化的本真性而沦落为商品,渗透在其中的技术理性加深了大众文化对人们的奴役。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进行阐释不仅能够了解法兰克福学派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还能对反思现代社会的文化状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文化工业”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工业”理论是西方当代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理论。这一理论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 ,“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构成了一个事物的两面 :相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 ,它表现为“文化工业”;而相对于大众的日常生活 ,它又表现为大众文化。在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看来 ,“文化工业”实质上是启蒙走向自我毁灭的现代悲剧。“文化工业”理论在当代西方文化理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期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马尔库塞、甚至美国左翼著名学者杰姆逊 ,都对“文化工业”理论有所借鉴和阐发。  相似文献   

7.
吕婷 《现代语文》2007,(5):120-121,114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再思考》写于1963年,他认为,文化工业是为大众消费而制作的在各个分支上相似的,或者至少可以说是互相适应的,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的系统。本文结合当今大众文化现实,旨在深入理解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  相似文献   

8.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文化工业"为其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促使了总体性社会的形成,从而彰显了《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的独特意蕴。大众文化批判实质上是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完成了意识形态化,并呈现出多种功能,造成了人的全面异化。囿于精英主义立场和文化保守主义视角,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对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对肯定文化、大众文化、文化工业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批判,并揭示了文化工业的商品化、标准化、虚假性基本特征。其论述不乏积极意义,但是其局限性也同样明显,如自身自始至终所持有的偏激态度,忽视了大众的主体性和审美观念、忽视了科技本身所具有的积极价值等。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意义上说,对于文化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法兰克福学派是通过对科学技术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的批判,来进行对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批判的.而对于科学技术或工具理性的批判始自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在阿多诺的《美学理论》中更是具体展开了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因此这两部著作是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代表作.对其文化批判理论做简要的分析,其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阿多诺"最先把大众文化和高等文化同时纳入到现代文化的理论研究视野",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奠定了基调.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对商品化、标准化、强制化的大众文化造成的现代工业社会文化危机的回应,他提倡一种具有否定、批判和乌托邦功能的"反艺术",认为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消除绝望、拯救心灵、拯救现实.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暴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但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缺陷.  相似文献   

12.
作为阿多诺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并与创建者的个人经历存在紧密联系。而在内容上,这一理论蕴含着对于商品拜物教和技术的双重批判,最终揭示出了"文化工业"对人们实行双重统治的本质。此外,阿多诺还初步指出了摆脱此类统治的路径,可惜由于论述不够明晰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总之,该理论揭开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伪面纱,对于推动人类的思想解放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化工业呈现出单向度性,而这一切都是由经济的尤其是社会的统治力量造成的.它变成了同一的文化,否定性的因素被消除殆尽.文化工业的审美专家,必须符合市场的法则,否则他将成为局外人.人们业余的娱乐活动,也被净化,在自由、快乐的外表下,娱乐同样是单向度的.人们的反抗是徒劳的,人们沉湎在经验的泥淖里,而这正是统治所需要的.社会通过文化部门、文化产品塑造着道德形象,在这些形象的感召下,人们与这一社会实现了同一.在文化工业中,个性是虚假的,它是普遍制约下的个性.文化工业的商品化,也导致文化工业产品的虚假化、廉价化.文化工业并且广告化了,就是人们的语言也已如此,欺骗启蒙正是通过这一广告化,实现着对人们的控制和操纵.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广告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广告的文化批评也日益丰富。由于目前我国尚缺乏完善的广告批评体系,因此这些批评通常套用国外的现成理论体系,先入为主地将中国广告置于“消费”、“欲望”等语境下进行批评。这些批评,言说着广告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广告导致了消费主义、广告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文化批评者毫不犹豫地对广告抡起了大棒,一声“棒喝”到底是为了“敲醒”还是为了“打倒”,诸多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广告进行批判,其目的性似乎不言自明。学者对中国现时广告的思考和批评实践值得赞赏,但如果脱离广告这一以实现经济价值为目的的经济学范畴,则略显武断和偏执。  相似文献   

15.
艺术世俗化的意义--论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以“批判理论”阐释大众化,而本雅明则致力于探究现代科技怎样改变了艺术作品及其与大众的关系;“问题意识”的不同形成了二在大众化认识上的差异。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固然使艺术品失去了“灵韵”,却同时消解了传统化的礼仪性,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和缩小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化推进了艺术的世俗化过程,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彼岸性而实现了艺术与此岸现实人生的融合。本雅明对艺术世俗化意义的阐述,为大众化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和视域。  相似文献   

16.
阿多诺为当代西方文化精神注入了强大的批判力量,深刻地改变了启蒙运动以来的文化内核和文化走向。反启蒙、非同一性原则和否定的辩证法,是他对20世纪的血腥杀戮和全面异化进行文化反思得出的成果。并且,在实践层面,他通过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揭去了宏大叙事的假面。可贵的是,阿多诺并未丢弃理想之帆,他憧憬着艺术救赎的可能。阿多诺作为独立自由的公共知识分子,感召着后继者的学术良知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7.
后“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落潮,“革命”的逻辑渐渐取代“启蒙”与“复兴”。以胡适、周作人等为中心的新文化诸将在与国民党右翼的对话过程中呈现出“立人”与“立国”的思考。胡适对“个人主义”的坚持、对“实验主义”哲学的尝试和周作人对国民党杀伐的批评、对政治力量的拒绝,构成了对“立人”与“立国”的重要思考,这些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re is a traditional debate in analytic aesthetics that surrounds the classification of film as Art. While much philosophy devoted to considering film has now moved beyond this debate and accepts film as a mass art, a subcategory of Art proper, it is worth reconsidering the criticism of film pre-Deleuze. Much of the criticism of film as pseudo-art is expressed in moral terms. Adorno, for example, critiques film as ‘mass-cult’, mass-produced culture which presents a ‘flattened’ version of reality. Adorno worries about the passivity encouraged in viewers. Films are narrative artworks, received by an audience in a context, making the focus on the reception of the work important. The dialogue held between Adorno and Walter Benjamin post-Second World War is interesting because, between them, they consider both the possible positive emancipatory and negative politicization effects of film as a mass produced and distributed storytelling medium. Reading Adorno alongside Benjamin is a way to highlight the role of the critical thinker who receives the film. Arguing that the critical thinker is a valuable citize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value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reception of cinematic artworks. It achieves this by reconsidering Adorno and Benjamin’s theories of mass art.  相似文献   

19.
对启蒙的辩证法的批判与对否定的辩证法的张扬,构成了阿多诺美学的哲学基础,而对现代文化产业的揭露与对现代艺术的辩护则构成阿多诺美学的主要内容。阿多诺的美学是一种激进的批判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