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路"作为一种时空体,在小说情节的建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呐喊》《彷徨》中,鲁迅写到了众多的"路",这些"路"既制造了熟人的相遇,也制造了陌生人的偶遇,有的还以其隐喻意义有深化情节的内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这些"路"上的人生,体现出的是小说人物痛苦、愚昧、麻木、冷漠的生存状态,具有深远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以及叶伟信导演,吴镇宇、古天乐合作主演的《爆裂刑警》从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角度解读,二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在两部作品中,可乐作为“希望”的意象,不仅推进了情节的发展,且升华了作品的主题,即面对人生困境和生活的无奈,看似绝望的主人公仍抱有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最后,从两部作品不同的结局,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路》和《传染病屋》分别是当代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和当代英国作家吉姆·克雷斯的作品,是典型的灾难小说或后启示录小说。它们题材相似,通过描写“逃离—路上—出路”三部曲,充分展现了人性中的爱、善、恶等特点,既隐喻性地暗示了大灾难的根源,又给予人类以希望和出路,达到了警示和鼓舞的双重目的。以“路”叙事,不但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而且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读性,因而成为两部后启示录小说不谋而合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4.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理论。  相似文献   

5.
《三侠五义》的情节设置,多受《水浒传》的启发而有所创新。其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弄引法”“鸾胶续弦法”以及“禹王金锁法”等情节技法的运用无不以《水浒传》等典范文本为借鉴和模仿的对象,并独出机杼而有所创新。《三侠五义》情节设置对《水浒传》的模仿和创新,不仅是作品中存在的事实,也完全符合小说艺术的发展规律,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一部以佛教哲学的“苦了”为主题思想的人情小说;“苦了”既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动机,也是《红楼梦》的中心思想、主题和核心;它涵盖全书,制约整个情节发生、发展和归宿。  相似文献   

7.
徐昌才 《现代语文》2004,(12):24-24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意蕴丰厚,笔法老到,脍炙人口其中动词运用的精炼妥贴是主要妙处之一。纵观小说情节的发展,透视孔乙己人生命运,我以为“偷”“摸”“爬”“窃”四个字精当传神地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前因后果:细加赏析,对我们深透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必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洛丽塔》从语词游戏到结构布局都戏仿传统侦探小说这一题材。纳博科夫在小说中重构了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改“追查罪犯”为“确认受害人”,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他还彻底颠覆了小说中的侦探形象。这些都体现了纳博科夫唯美主义的艺术创作观。  相似文献   

9.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共著录“小说”42种,通过对这些“小说”书逐一考查,厘清其著录的正讹,并结合中国正史各《艺文志》与《经籍志》中“小说”著录情况,对先后成书的《隋志》、《见在目》、《旧唐志》、《新唐志》等重要史志的相关著录进行类别的比较,探究日本目录学著作中的“小说”观念与中国史志中“小说”观念的关系。《见在目》体现的“小说”观念,较为贴近《隋志》为代表的唐人小说观念,并以此为标准独立发展,而偏离《新唐志》为代表的析“杂传”人“小说”的宋人“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10.
《醒世姻缘传》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是一部不容忽视的重要作品。其回目之前的“得胜头回”与作者在叙述中心故事过程中插入的一些五光十色的小故事一起,组成了一幅广阔的生活画卷,扩大了小说的描写领域,从而形成了《醒世姻缘传》开放性的结构特色。另外,《醒世姻缘传》对其后的《红楼梦》等世情小说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有些小说中甚至有抄袭《醒世姻缘传》情节的文字。可见,《醒世姻缘传》在乾嘉时已十分流行了。  相似文献   

11.
《洛丽塔》是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主要记叙了少女洛丽塔与继父亨伯特之间的不伦之恋。文章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叙述亨伯特等人物的悲剧命运展开分析。小说中频繁出现"路"这一意象,构成了全文绝望的感情基调,隐喻了悲剧性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隋唐演义》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缀集”、加工而成的,其中借鉴最多的当属《隋史遗文》。褚人获移植、借用了《隋史遗文》中的大量情节,同时还根据自己的创作观念对这些材料进行了重新编排,有的照抄,有的借用,“阙略者补之,零星者删之”,从而使这些来自不同渠道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部与同类题材小说风格迥异的新作。褚人获的工作是一种“缀集”、整合,同时也是一种创造。  相似文献   

13.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无酒不成席”。细读《史记》名篇婚坞门宴》,可以发现其“无剑不成戏”。因为在《鸿门宴》中,几乎每个重要情节都与“剑”发生了密切联系,都离不开一把把“剑”的参与。换言之,“剑”对《鸿门宴》的情节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直接推动了一些重要情节的发展。可以说,如果离开了这些“剑”,“鸿门宴”这出“戏”将难以演下去,  相似文献   

14.
的卢马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却承载了比较特殊的叙事功能,作者利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关键性的情节,借此生发并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作者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了“马跃檀溪”这一事件背后的意义,渲染了刘备“真天子”的神奇,凸显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作者还充分利用了的卢“妨主”的故事,借此对刘备、刘表、徐庶等形象进行了刻画,突出了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5.
巴金《寒夜》的比较研究呈现“三维”意义:可以比较《寒夜》与其他现当代文学作品里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比较《寒夜》与其他古今叙事文学作品里“婆媳冲突”、“恋爱悲剧”的情节模式;可以将《寒夜》与鲁迅小说《伤逝》、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进行文本互读.在《寒夜》这一中心点上辐射出更宽大的研究视野,有助于人们对经典作家和作品的了解与研究走向深入.以巴金《寒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维视角的比较,既是为文学史“知识分子(文人)形象小说”专题之建设,也是为《寒夜》研究的成果深化、空间拓展作尝试.  相似文献   

16.
在宋代的白话小说和元代的杂剧中,以公案为题材的作品保存了相当的篇目。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狭义的“公案”题材作品比例占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四分之一以上,明末的《三言》、《二拍》中,描写冤狱的作品就已数不少,在这些作品中,许多巧合的情节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线,偶然性和必然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小说中人物悲欢离合的戏剧情节,本文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角度,对《三言》、《二拍》中的冤狱巧合现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其中《呐喊》和《彷徨》收录了25篇。在这25篇小说中。有“我”的12篇。这些“我”构成了一个别样的世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认真解读这些“我”.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旨、明确鲁迅小说的特点、把握深层的意蕴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综观这些“我”.其作用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8.
香港作家刘以鬯的长篇小说《酒徒》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作者在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技巧时,从四个方面即意识流与现代诗意象的结合、情节交待与意识流动的交替展示、社会现实与“内心真实”的交融、意识流与象征手法的结合,说明了作者在对新感觉派、西方意识流及传统文学中的意象、情节及象征手法的整合中,形成了自己的“意识流”小说的特色,但他这种特色不可避免地具有肤浅性和世俗性。  相似文献   

19.
《祝福》全文采用第一人称来记叙,而祥林嫂的主体事迹则采用了第三人称来叙述。这种人称使用方式上的“错位”既显示出祥林嫂人生命运的悲苦和凄楚,又体现出小说情节建构手法的高妙,更预示着小说深刻的社会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20.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本文简要讲述了《红字》的主要情节,并剖析小说所赞扬的海丝特·白兰的“真善”,所批判的狄姆斯台尔和罗杰·齐林沃斯的“伪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