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DIS(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实验是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的简称。是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实验软件包(教材专用软件、通用扩展软件)+计算机”构成的新型实验系统。DIS实验与传统物理实验教学仪器的最大区别是把仪表盘、数码盘、示波器、坐标系和表格等都集成到计算机屏幕上,能直观揭示出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对物理量进行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DIS数字化信息系统在电学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DIS数字化信息系统简介 DIS(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的缩写)数字化信息系统,是一种将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合起来,共同完成对物理量测量的装置.通过传感器获取信息,经数据采集器由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数据和图形处理的教学技术平台,集实验数据采集、显示、分析、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实时智能化实验系统,实现了实验数据的即时处理和直观表现,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在实验中有许多物理量,如距离、位移、力、速度、温度、压强、电压、电流、湿度等,都可以用该系统进行测量,其测量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3.
楼佳萍 《物理教师》2007,28(11):35-35,40
DIS是物理二期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为中学物理带来了许多新知识、新情境、新方法.DISLab是一种将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合起来,共同完成对物理量测量的装置,名为DIS(digital informationsystem)实验.在DIS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在电脑上得到实验数据,并通过图表,图线等具体分析出实验结果,十分直观与简便,其大大简化了以往实验课上繁琐的计算过程,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学生感到直观且易懂.1基于DISLab的实验1.1实验器材“朗威DISLab”数据采集器、磁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电流传感器、通用扩展软件、教材专用软件、计算机、螺线…  相似文献   

4.
佟澍 《物理教师》2013,(11):63-64
在深化课程的改革建设深入发展的今天,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完善提高.新课程早期就推出了基于传感器和计算机的DIS实验,为教师追求物理教学的有效性,追求学生创新思维的多样性,追求知识建构过程的发展性提供了平台.本文基于DIS传感器,探究竖直方向弹簧振子的简谐运动规律.DIS实验实验器材: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弹簧组,配重片,计算机。  相似文献   

5.
浅谈使用DISlab进行新教材摩擦力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军 《物理教师》2007,28(1):2-32
1引言物理新课程课改中为了避免由于测量方法、仪器、环境和测量者自身素质引起的误差,引进了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它是一种将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合起来,共同完成对物理量测量的装置,名为DIS(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实验.在DIS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在电脑上得到实验数据,并通过图表、图线具体分析出来,十分直观简便,简化了以往实验课上繁琐的计算过程,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学生感到直观、易懂.2教材上的实验在摩擦力一节中,新教材第61页有演示实验,利用弹簧秤和木块探究拉力和摩擦力的变化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课本的介绍如…  相似文献   

6.
1.用实验探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例1如图1是“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数字化实验(DIS实验)逐渐进入课堂,打造出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DIS实验以传感器和计算机为基础,结合配套实验仪器,将实验数据采集之后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通过数据图表和图象展示现象、揭示规律。因此,利用好DIS实验,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学声学演示实验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对一些实验方法进行补充、改进,并着重介绍了朗威DIS实验即数字信息系统实验(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DIS。它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实验软件包(教材专用软件、通用扩展软件)+计算机”构成的新型实验系统,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全面整合。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国家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推进,以传感器和计算机为基础,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DIS实验应运而生。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就DIS实验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优势进行探讨,同时也指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DIS实验,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从而实现DIS实验与传统实验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虚拟技术和DIS实验技术为现代教学技术注入了新的内涵。为更好地整合两者的技术资源,我们研发了集计算机虚拟技术与DIS实验技术为一体的、具有虚实一体化特征的仿真教学课件。本文对计算机虚拟技术与DIS实验技术的主要教学特征进行了简述,并对如何实现两种技术的有机整合以及新型仿真教学课件的教育功能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实验手段正逐步迈入寻常课堂.随着DIS实验介入中学实验教学,研究物理量的变化从定性走向定量,从抽象走向形象,物理现象更易于凸显,测量也更加便捷.例如过去在研究电磁振荡时,常常借助演示电流表进行,其指针的左右摆动虽能反映振荡电流大小和方向的改变,但振荡图线并不能形象展现,对周期性的研究更是显得勉强.然而,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虚拟技术和DIS实验技术为现代教学技术注入了新的内涵。为更好地整合两者的技术资源,我们研发了集计算机虚拟技术与DIS实验技术为一体的、具有虚实一体化特征的仿真教学课件,本文对计算机虚拟技术与DIS实验技术的主要教学特征进行了简述,并对如何实现两种技术的有机整合以及新型仿真教学课件的教育功能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DIS与目前的高科技相联系,为中学物理教学增添了一种先进的实验手段,特别是实时记录功能更是显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传统实验所用的实验器材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坛坛罐罐,取材容易,原理清楚,效果明显.DIS实验与传统实验各有利弊.那么,DIS实验的优点具体有哪些体现,DIS实验存在着哪些不尽人意之处呢?下面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比较D...  相似文献   

14.
DIS实验系统是基于传感器的数据采集、记录和分析技术,依托计算机平台的实验系统。在DIS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得到实验数据。并通过图表、图线等具体分析出实验结果,既节约了时间,又直观、易懂。DIS实验提供了电流、电压、微电流、温度、压强、力、声波、光电门、磁、位移等多种传感器,很好地支持了中学阶段不同类型的实验。其中,令笔者印象最深的当属磁传感器。借助该传感器,笔者对传统物理实验中的难点——螺线管中的磁场特性进行了以下探究。  相似文献   

15.
虚拟实验教学与DIS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计算机虚拟技术和DIS实验技术为现代教学技术注入了新的内涵.为了更好地利用两者的技术资源,克服当前中学DIS实验教学的局限性,提升中学物理教学中DIS实验教学的水平,本文通过虚拟实验教学与DIS实验教学的整合分析,初步确定实施虚拟实验教学与DIS实验教学整合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DIS实验系统在教学中能够形象展示物理量的变化过程,利于理解物理概念、分析物理过程,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用于质疑和自主研究,同时也激发学生产生新的发明创造的灵感。  相似文献   

17.
童卫芳 《教师》2013,(5):50-50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虚拟教学技术和DIS实验技术逐渐融入到现代的教学当中,这些新内涵的注入以及两种技术的相互融合,解决了目前DIS实验教学的局限性,提高了DIS实验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高中物理教学中装备DIS实验系统,主要产品有美国TI图形计算实验系统、PASCO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韩国KD等。自从2004年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试验以来,部分高中学校建立了DIS实验室,以科学探究作为该实验室的主要功能。在装备上,除了使用国外的产品以外,国内研发的朗威DIS等由于价格合适也相继进入一些高中的DIS实验室。以广东省为例,自2004年进入首批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试验省份以来,部分高中学校由省、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评比中,上海市的"中学物理数字化实验系统(DIS)的研发与应用"荣获一等奖。该项目组建了研、学、产一体的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研发中心,为物理教学量身定做的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成的数字化实验系统(DIS),进行了新课程中的物理实验改革。  相似文献   

20.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DIS(DigitalInformation System,数字化信息系统)在高中物理实验中的普及是未来的趋势。一方面,将DIS与传统的实验设备有机整合,可以方便地进行过去无法做的探究实验,例如对磁场的定量研究等;另一方面,计算机自动采集数据并作图,实现了对大量实验数据快速、准确的处理,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笔者利用DIS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电磁学的学生探究活动,让隐形的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