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丽辉 《东南传播》2014,(11):143-144
民生新闻从人文关怀出发,以普通群众需要为着眼点,表现出电视新闻媒体强烈的受众意识、服务意识。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加明确地代表普通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做好民生新闻报道,不仅是电视新闻媒体宣传理念的体现,更是增强电视新闻媒体竞争力、亲和力、感召力的客观需要。地方台有着天然的地域优势做好民生新闻,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入手,深入挖掘这一"富矿"资源,让电视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贴心人"。  相似文献   

2.
在传播学上,所谓亲和力,指的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表现为媒体对受众需求的关注与满足程度,受众对媒体的认知和喜欢程度。那么,电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应该从哪里来呢?笔者认为,要从与受众零距离贴近中来。电视记者只有与受众贴得更近,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新闻责任和新闻视角,做出的节目才会更“好看”。一、在选题内容上贴近受众,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亲和力与新闻内容选择的关系,是互相作用的关系。内容选择是新闻报道亲和力的原发因素,是价值关系的“源”。受众对内容满意度越高,亲和力越强;受…  相似文献   

3.
振军  白冰 《记者摇篮》2004,(11):28-28
沈阳晚报于2004年年初改版之时.独树一帜地创办了《民声》版。此版以关注民情,聚焦民意,褒贬民风为己任.通过直播“民声”的方式,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实现了媒体与受众的即时互动,从而凸显了报纸的亲和力,更好地实现了新闻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新闻前哨》2009,(12):15-16
胡锦涛主席最近在世界媒体峰会上指出:“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媒体发展。鼓励和支持中国媒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媒介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使得受众的地位大大提升,不少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不惜低俗、媚俗,放弃了媒体的社会责任。这种短视行为势必会削弱媒体的公信力,使媒体失去受众的信任。  相似文献   

6.
由于对外报道的受众群体在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决定了对外报道在贴近中国发展实际的同时,必须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而讲好"人"的故事,是对外报道完成上述贴近性、提升对外宣传有效性的最佳方法。本文结合外宣媒体新闻报道的实例,作出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高品味软着陆--关于传媒引导艺术的几个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观都能产生重大影响,当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其品位的质疑也与日俱增.那么,大众传媒如何以高品位保证传播质量,如何以软着陆体现人文关怀?本文尝试从平民视角、学者介入、受众参与、表现角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大众媒介的引导艺术.高品位软着陆为传媒自身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传媒贴近受众、贴近实际,曲高和"众".  相似文献   

8.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不仅是党对新闻工作的要求,也是受众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媒体只有在新闻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认认真真地做到“三贴近”,才能赢得爱众,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好。思想感情要贴近要坚持不懈地做到“三贴近”,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解决思想感情问题。大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是一种"危机型"的媒介事件.它不仅通过媒介动员受众并使之参与其中、分享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种"危机事件"为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介逻辑的演变提供了某种契机.在危机事件的"扰动"下,媒体的行为逻辑会产生一定的"变异",能够打破既有的制度框架和既定的角色功能.这种临时性的"制度创新"能否固化成为一种"常规路径"取决于政府及媒体自身偏好的转变.考察"危机事件"与"媒介逻辑"演变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理解转型期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侯一华 《视听界》2004,(4):81-81
在当今电视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之中,地方电视媒体尤其是县级电视台如何谋求生存,争得一席之地?笔者认为,一个制胜的重要法宝就是“三贴近”。张家港电视台近年来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理念。一、创新载体:开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栏目创新,是实现“三贴近”的基础。与大台相比, 地方台有其独特的优势:节目题材与受众贴近——“家门口的新闻”对本地受众更有吸引力;受众需求的特殊性及受众层面的简约性使节目的设置更有针对性;节目题材的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的出现抢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印刷媒体则在努力稳定住原有的受众群体,使其不被严重的分流的同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着新媒体的受众。面对这样的对抗和竞争,印刷媒体应不断进行着改革和探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报业也曾经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包括采取资本运营、跨地域、跨媒体发展等,力求"三贴近",扩大信息量,强化深度报道等内容优势,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在这场对抗中,如今的印刷媒介更应该发  相似文献   

12.
王飘岩 《采.写.编》2021,(11):131-132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新要务,如何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是当下中国媒体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湖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我们的非洲朋友》为例,分析其迅速走红的原因,说明在新媒体时代框架理论及其应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转向——国际传播的关键已从传统媒体时代只关注媒介框架转向对受众框架以及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互动.这对我国今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实践,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在传媒业的知识生产中,商业资本使媒体从业人员作为雇佣工人将劳动力转化为媒介产品,同时受众也通过"生产性劳动"不仅仅作为媒介产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而存在,也参与了媒介的再生产过程.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及技术形式的日新月异,这使得"使用者创生内容"的意义也超出了"消费即生产"的范畴,相较于形式的经济产值,受众对于传媒环境投入的完整意义也有待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介环境影响下,地方媒体若想更好地承担传播地方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宣传方针政策的职责,就应有效掌握新闻亲和力这一传播利器.新闻报道亲和力的根源来自于传播者对受众心灵的亲和,对大众心理的体会,因此受众本位、聚焦热点、语言亲切、编排生动的新闻报道最易为受众接受理解,最具备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规律对媒体的客观要求,也是党报改革的突破点之一。作为记者,如果不能做到“三贴近”,写出的文章就不会有亲和力,不会有说服力,不会有吸引力,就很难发挥党报的喉舌和耳目作用。  相似文献   

16.
薛净 《新闻世界》2010,(9):57-58
我国的科技报道对受众的关注度不够,在语言和内容上也有一定的欠缺和不足,这些都造成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不足,也影响了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媒体在传播报道科技新闻对要做好对自身的定位,做好受众分析,从业者要增强自身的科技知识修养;科技报道的语言要平实,贴近受众,版面也应简单生动。增强科技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有利于增强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当前,媒介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促成媒介融合、媒体抱团现象的产生.媒介融合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媒介需求"为目的,来满足受众心理,从而创造出共同的利益.这种"各取所需"的媒介抱团,也在无形中为受众建起了"围城",形成了另一种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8.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规律对媒体的客观要求,也是党报改革的突破点之一。作为记者,如果不能做到“三贴近”,写出的文章就不会有亲和力,不会有说服力,不会有吸引力,就很难发挥党报的喉舌和耳目作用。因此,党中央提出的“三贴近”原则,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颜智强 《传媒》2002,(9):43-44
当前,面对日趋激烈的传媒界的竞争,各媒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拿出看家本领,使尽浑身解数。尽管招式纷繁,路数各异,但笔者认为,立足的根本谋略只有一条,就是:贴近党和政府,贴近读者和受众,简而言之就是“两贴近”。 实施“两贴近”,是“喉舌”性质  相似文献   

20.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规律对媒体的客观要求,是党报改革的突破点之一.也是新闻报道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而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并牢固占领舆论阵地的法宝。作为党报记者,如果不能做到“三贴近”.写出的文章就不会有亲和力,不会有说服力,不会有吸引力,就很难发挥党报的喉舌和耳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