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汉语中出现的繁多的“X热”其实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反映;“X热”和“X风”的主要区别在于主观的价值评价不一样,在意义和感情上还有所区别;“中国的‘X’”既是近代中国颇为流行的一个惯用语,也是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价值,也有问题;一个人,一个工厂,一个单位,一个国家,都应该有健康的心态;“热”和“风”的出现要受到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发展的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X都X了"是汉语中常用的口语格式,本文根据三个平面的理论,对其句法特点、语义类型、语用功能等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根据语料,发现可以进入结构槽"X慢点儿"和"慢点儿X"的"X"及"X"的特点,并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结构槽"X慢点儿"和"慢点儿X"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存在"有一X没一X"的语言现象,本文拟在"语义-语法"场的观点基础上,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该现象进行考察。将其作为一个对称的固定短语进行三个层面地分析,发现"有一X没一X"是一个非自足的固定短语,具有对举性,其中X属数量词范畴,与"一"构成"一X"的数量结构,X选择范围受其所在的语义、语法场的限制,具有封闭性。从句法层面看,"有一X没一X"在句中有三种存在形式,分别为"有一X没一X 地 Vp""有一X没一X 的 Np"和"有一X没一X 的"结构,并且只存在于描写句中,带有轻贬,俗化的语体特点。  相似文献   

5.
张警之 《现代语文》2010,(6):143-145
本文主要从音节、来源、词性、结构、命名方式、认知生成等角度讨论了"X族"词语中的"X"。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因果与条件、充分与充要、主动与被动等三个角度对“无X不Y”格式及其变式“无X无不X”进行描写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无X不Y”格式本身及对嵌入成分的选择和制约在不同条件下有各自的特殊限制条件,不能笼统地理解为“所有的X都Y”或“没有X不Y”;另外,本文还揭示了其变式“无X无不X”中所包含的虚拟语气因素并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新词语"X客"     
"X客"作为目前一种流行的语言现象,在语言形式上迎合了现代人求新求异、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本丈通过论述汉语词的词缀化倾向在词素"客"上的表现,分别从语言自身条件和社会语用条件两个角度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探讨,从而试图说明"X客"成为一种高产的构词模式,实现了汉语中潜性词语向显性词语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黄兰兰  黄伟 《现代语文》2009,(12):130-132
“X门”族词进入汉语之后,逐渐脱离其本意,泛化为“具有新闻效应的事件”。从它的生成机制、构词特点和应用来看,“X门”族词及类似词汇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但“X门”族词在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9.
X轨迹     
X1坐在门外,划完第323个“X”,X终于站起来,敲开门:“妈,您还好吗?”“女儿!……”最终回原点,再次紧拥第一个教她划“X”的人。抚摸着母亲花白的头发,X想起10年前抱着母亲的情景。“孩子……两条直线,在各自前进的路上向彼此靠近,终于,相交在一点。他们都以为自己能够紧紧抓住对方,然后共同走下去,永远在一起……可他们那时并不懂,直线永远不会弯曲,两条相交过的直线走不成一个‘Y’,上天注定的,是‘X’……很多人的轨迹都是这样。所以,你也不要再为妈妈难过了。从今天开始,建立你自己的坐标系,去完成你自己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对于“X性”词的语法功能,前人只是一般性的描写了其标志词性的作用,对充当的句法成分也只是简单的介绍。文章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详尽地探讨了“X性”词的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11.
“X是X”句式以“是”为轴心,前后成分完全相同,表层形式简单而内在意义丰富,是一种特殊的句式。从“语义——语用”互补原则的角度出发,对“X是X”句式进行比较细致的语义分析可以发现,“X是X”句式并不像许多研究者认为的那样,毫无语义学上的意义。它具有非常丰富的显性语义和无限的潜在语义内容。  相似文献   

12.
“X什么X”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表示否定的反问句式。该句式形式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句式中“什么”两端的词语相同,主谓结构是其基本的句法结构;该句式的基本语义特征是表示否定,具体的句子中有一些具体的语义特点;该句式否定语气强烈,主观感情色彩强,具有表达不满与谦逊、客气的双重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3.
讨论安陆方言中的“X得X”结构,分析这种结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以及产生这种结构的语法背景。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一X又一X"作宾语的句法结构时,"一X又一X"前面动词小类的差别,以及动词后面的体助词的不同,分小类讨论了"一X又一X"作宾语事件句和非事件句.文章认为,动词小类的差异、体助词的差异是"一X又一X"作宾语时构成不同小类的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晁代金 《现代语文》2007,(3):104-105
"左X右X"是由方位词"左"和"右"前后搭配组成的格式,汉语中的一些成语与此有关,如:左膀右臂、左邻右舍、左顾右盼等.辞书中对此有相应的论述,一般认为格式表示动作多次重复.  相似文献   

16.
"很+X"结构的语义制约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详尽分析了"很"与后续成分X组合形成的各种"很+X"结构的语义特征:X可以是形容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与名词性成分等;认为"很+X"结构作为一种构式用来表达主观感受上的程度"高",其核心语义制约条件为"无界"和"层级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X’+之际"格式的主要用法是表达时点,这一用法是由"‘X’+之际"的空间用法引申而来,大约在春秋时期"‘X’+之际"就已经发展出时间用法。"际"的逐级引申,带动了整个格式的发展,在古代汉语中"际"可以单独使用表达时点,现代汉语中"之际"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18.
赵红 《现代语文》2006,(9):29-30
一、引言 反复问句,是指用疑问结构"X不X"来进行询问的一种疑问句,又叫正反问类型.正反问句要求被询问者从肯定和否定项之中进行选择,但是中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相联接,因此,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选择问.丁声树等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认为,反复问句在形式上是一种选择句,不过选择的项目是一种事情的肯定和否定.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留学生对程度补语的两个格式"X得多"和"X得很"的习得偏误,发现留学生对其把握得并不好,偏误率比较高,偏误的原因部分在于现有语法书及教材针对"X得多"和"X得很"的语法注释有失空泛,尤其是在搭配及使用环境方面的解释不够清晰.因此,本文在语料库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考察了"X得多"和"X得很"的使用环境,并对"得多"和"得很"搭配的词语类型、表达的感情语体色彩以及体现的文体风格进行了明确地梳理,以便帮助学生正确、合体地使用这两个固定格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对萍乡方言"X 形"类形容词进行研究.具体从构成方式、语法功能等方面对"X 形"类形容词进行描写、分析,并对其否定形式及重叠方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