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毅 《考试周刊》2012,(58):172-172
阳光乃宇宙能量之源,象征着光明、温暖、多彩、和谐与生机。阳光教育正是借喻阳光的这些美好特性,通过一系列以人为本的“阳光环境”打造和“阳光策略”实施,形成以“阳光”为核心的教育文化,提高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实现学校精神品位提升的一种教育理念。其核心内容是打造“阳光教师”、培养“阳光学生”、建设“阳光课堂”、实施“阳光管理”、形成“阳光文化”.为实现公平教育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
冯卫东 《江苏教育》2013,(11):30-33
“积极教育”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后蔓延于西方,如今影响到我国并逐渐成为一种热潮的教育理念、教育范式和教育运动,它关注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体验,旨在促成其幸福感受、幸福人生。“消极教育”则是卢梭首先提出的,是其倡导的自然教育的一个专门名词。这两者不是相互悖反,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本文辨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主张用“消极教育”来为“积极教育”的实施和实现扩大空间,创造空间,从而给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是时代的呼唤。在研究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解决“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素质教育是和应试教育、博雅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不同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成人”的教育,“和谐”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双证书”教育是指在职业院校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一种新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对较强职业能力为特征的高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双证书”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不断凸显,妨碍了职业教育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其职业教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不断进行创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高职“双证书”教育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教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议题,大大小小的学校教育变革围绕“创新”一词向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攻击,“创新教育”依照外援式和内援式两种发展路径成为教育改革之“灵魂”或“理念”。  相似文献   

6.
学校作为一个专门教育机构,既有“正教育”,也有“反教育”。“反教育”现象是教育负功能的表现。复杂多样的“反教育”现象有负榜样性、隐蔽性、相对性及影响的深刻性、长久性、消极性等特点,且形成原因复杂,危害严重、广泛。学校必须通过提高教职工素质、加强学校管理、建构教育网络等几个方面来消除“反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7.
卢俊才 《宁夏教育》2003,(12):57-57
“会诊”是集专家之智慧对一些疑难病症进行诊断的过程。时下学校教育把“会诊”一词引入,站在新课程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新理念的渗透,是新课程不断实施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将“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进行有机整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学校提出“会诊”,其目的和方式是就某一位学生的成长或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显露或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集思广益,寻求最佳的教育方式充分体现和促进教育者的合作精神。把“会诊”视为一种教育方式,一种教育中的新生事物,必将经历“提出→实践→完善和发展”这三个重要阶段。1.问题的提出。现…  相似文献   

8.
“五育”融合即通过融合的形式实现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一种育人能力,是对新时代“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路径,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在“五育”之中,劳动教育被认为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协调育人价值,是“五育”的主要突破口和“五育”融合教育的关键所在,劳动教育是融通五育的粘合剂,劳动教育需与其余四育建立有机链接,形成融合互动,谋求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9.
奉行“教学做合一”的行知教育思想和“读好书,做真人”的教育目标.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做到“墙壁处处皆学问、一墙一砖总关情”,我校校园墙壁文化建设形成了“四化”特色:空间布局创意化、内容选择校本化、活动方式专题化和教育策略课程化。  相似文献   

10.
唐朝诗人杜甫诗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隐性”教育,颇有春夜之雨的特征,通俗地说,它是教育者不公开教育目的,让受教育者在“非压力环境”中逐渐体会、感知事理、自觉改变其错而又自然地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培养美好品德的一种教育。班主任若能很好地运用它,便能有效地做好工作。一、以“无意识教育”为主导。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意识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次。有意识部分可以感知,无意识部分则难以感知,虽然难以感知,却也是人的行为的一种动力。常用的教育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教育,二是间接教育。直接教育带有强…  相似文献   

11.
“学本式”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立足于学生,着力于学生的学,因学而教.以学定教。由学知教,依学执教,是学本式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学本式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实施叫“学语文教育”.也叫“学习型”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构建以学法指导为中心线索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是“学语文教育”的成功尝试。因此,学本式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论.更是一种“有教育的教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所谓阅读教育.就是通过阅读提高个体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阅读教育的倡导者把阅读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强调阅读能力形成得越早越好。我们在“八五”、“九五”、“十五”期间,重点研究了韵语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果。“韵语教学研究与实验”被列为国家“十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行深入研究.发展为“阅读教育研究与实验”,被国家列为“十一五”全国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要处理好高职院校“专才”教育和“博才”教育的相互关系,应以“专才”教育为主,“博才”教育为辅,在狠抓“专才”教育的同时,兼顾“博才”教育,采用两种教学方式培育技能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孙岩梅 《河南教育》2009,(12):19-19
理解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新型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一股新风。一所学校,一旦将具有校本特征的“理解教育”作为一种强势文化来塑造,使学校文化带有深深的理解特征与个性痕迹,就可以说形成了“理解型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5.
日本以1868年明治维新为起点,开始了一场现代化变革,但是这场现代化变革是在与幕末形成的“东洋道德”、“西洋艺术”以及“和魂洋才”一脉相承的“国家主义”口号之下进行的。因此,在经历了明治初期一场教育全盘“西方化”浪潮之后,“日本化”便很快压倒了“西洋化”。在《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制绝对主义政权的地位后,与此发展相适应,日本国民教育体系在经历了从《学制令》到《教育令》。从《改正教育令》到《学校令》的发展后。终于在1890年通过《教育敕语》,为它的整个军国主义教育最终定下了基调,成为日本在战败前教育的主轴。  相似文献   

16.
笔者耳闻目睹并亲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多次教育改革,对什么是教育改革,真个是越来越糊涂了。但有一点却十分清楚,这就是每每伴随一场教育改革,都必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造词或造句运动。且不说“大炼钢铁”时期、“文革”时期的“教育改革”以及造出来的诸如“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是政治的晴雨表”、“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等一大批政治口号及时尚句子,已经随历史浮云化为尘埃,以致于多少年之后,人们再提起它,觉得那么不可思议和荒唐可笑。就说改革开放以来的若干次教育改革,一大批新词儿如潮涨潮落,汹涌而来,悄然而退。给…  相似文献   

17.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一句甸带有“必须”的话:你必须做什么,你必须怎么样……其实,我们也许不曾想到,也许不愿深思,用其他词语来代替“必须”——比如“应该”,比如“可以”,会有更好的效果。我认为,“必须、应该、可以”代表了三种教育理念,也恰好形成了教育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未级所有城员带来机遇,反而在社会个体之间形成一种“鸿沟”,这种“鸿沟”的出现将极大地影响到社会信息的个体分配,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整个民族、国家来看,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也因此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章分析了“鸿沟”出现的历史背景,具体分析了个体之间出现“鸿沟”的系列因素,并结合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子相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关心性关系中学会关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会关心”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模式;结合“学会关心”教育在学校实施情况,提出帮助学生“学会关心”的两种策略,即营造关心性人际关系,在富有关心性特点的人际关系和文化一心理氛围中学习;组织学生在践行关爱中学会关爱,即以践行为重点的知情行整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20.
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 ,固然有其深刻的、复杂的社会和家庭因素 ,但就学校教育而言 ,明显地反映了德育过程存在着严重问题。本文从德育过程 ,剖析学生“双重人格”的成因 ,并提出消除学生“双重人格”的教育策略。一、德育过程的偏差 :忽视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1.思想道德教育停留于且止于知识层面。长期以来 ,人们总说“德育比较空 ,流于形式”。这一方面是指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大道理”灌输得多 ,面对现实的教育少 ;另方面指教育止于知识层面 ,知识灌输一结束 ,教育也完结 ,其“内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