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进一步研究、认识新构建的N+H=K认知公式中的三大要素N,H和K.构建"被认知事物存在状态谱系Na,Nb,Nc,Nd"和"认知者存在状态谱系Ha,Hb,Hc,Hd".作为一个典型个案,从新的"知识—科学"认知角度分析数学基础理论中与"无穷"概念相关的悬而未决的悖论、难题与争论所暴露的深层结构理论中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以人类的认知历史和所认知的内容为研究素材,从基础理论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完善N+H=K认知理论体系.分析、研究“知识”与“科学”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构造了一个新的“知识载体谱系”,即K1,K2,K3,K4.  相似文献   

3.
以"天人知识"认知理论体系(N+H=K)和相关的"知识-非知识"、"科学-非科学"划界标准为基础理论,以人类科学中的相关史料及新成果为基本素材,探讨数学基础理论中"存在"、"觉数能力"、"觉数行为"、"实无穷-潜无穷"、"确切数"与"不确切数"这几个重要概念及之间的必然联系,在一个新的数学哲学理论体系中进一步分析、研究、认识与"无穷"概念相关的"数"及其"数量体系"的本质,认识与"不确切数"相关且有别于传统"形式分类法"的几种新数量体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关“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呈逐年上升之势,学界对“天人观”提出了不同的现代阐释理念。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与“盲区”到新“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学哲学新思维,并上升到“宇宙关系民主论”的广度与深度,说明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做不完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至少有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庄子》的“人与天一”,其观点是天人相分别。第二种形态是董仲舒的“天人一也”,其观点是天人相分而相似。第三种形态是张载的“天人合一”,其内涵是天人合为一个生命体。上述三种形态之中的第一种和第三种形态所表述的观点是直接对立的。因此,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天人合一,作为一种现代表述,是一个无效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哲学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天人相通,一是天人相生。由于“天”的多重意蕴,“天人合一”思想有其内在的问题,要发挥古代“天人合一”的当代价值就必须把它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以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念为基础,在通过对“天人合一”固有结构的改造,才能发挥出“天人合一”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先秦诸子多涉足于天人思想研究,庄子在其中卓然不群。老子哲学乃是社会政治学说,庄子哲学则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墨子的“天”是宗教,庄子的“天”则是哲学;庄子哲学较之孔孟之道,接近于自然哲学,孟子的天人合一以道德为基础;庄子和荀子的天人思想都从天道自然、天人相分出发,分别沿着天、人向两极延伸,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8.
汉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董仲舒,继承了殷商以来盛行的天人相通观,杂揉各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框架建立起具有神学内容的新儒学体系,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命题,将封建统治秩序直接影射到天道上,论证了汉王朝统治秩序的合理性,在整个社会结构中肯定和维护了君主地位,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达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一统制目的的需要。董仲舒适合时宜的学说,从意识形态上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权力,提出了理论根据。“天人感应”学说不仅成为汉代王朝统治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历代王朝帝王所尊崇,影响深远。天人感应说…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西方都有讲天人合一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中国特有的思想恐难成立。余英时从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来讲中国独特的内向的天人合一,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因此,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天人合一之说,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对此,张岱年曾指出天人合一有两种意义:一是天人相通,二是天人相类。结合近来出土的简帛材料和有关传世文献,可以发现张岱年的说法还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共有的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儒学大讲天人感应的灾异学说,将宇宙论和人事相结合,其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子思《中庸》的圣人"赞天地之化育",另一个方向则是将人世伦理说为天之规则。这两种说法都有更早的思想来源,且都有修养方法。诸子百家说天人合一,有不同的"合",或合于圣人君子,或把人伦合于天常,或合于天道而非人道,或合于天而非人,乃至非圣人。而即使讲天人之分的荀子,也在讲天人合一于人。  相似文献   

10.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以毕达哥拉斯为核心形成的哲学学派,其最基本的观点之一“美在和谐”论在哲学史以及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道家的“人与天一”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思维方式的精髓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西方向来注重“天人对立”,中国则强调“天人合一”,但从原型文化批评视角来看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论”和道家“人与天一”学说时,二者却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
1.N2的三性:①不活泼性.因N=N,键能大.②分子非极性.③具氧化、还原性.电8.N2+O2=2NO催化剂b.N2+3H22NH3、加压点燃C.3Mg+NZMg3NZ2.*出的三性:①主角锥体,分子呈极性③易溶呈碱性NH。十H。O—NH。·H。O。NHt+OH-,NH3+H”=NH:Pc@还原性4NH一干SO===4NO十6H,O凸3.按盐三性:①不稳定性*迅o=一面NH。+HCI②易溶性吸热③与碱反应放NH。:凸NHt干OH—==NH。了十H,O4.UO的三性:①毒性②难溶性③具还原性ZNO十Oz=ZNOz5.*0。的三性:①毒性③可溶性,呈氧化、还原性3H0。+H…  相似文献   

12.
<正> 近两年来,《数学教育学报》就“数学素质”概念探讨,算是热点之一,自然是因为对本概念的界定,关系到数学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它对各级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往不少学者对“数学素质”下过诸种定义。 有人从科学角度阐释;“素质是人或事物在某一方面的本身特点和原有基础”,即把素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哲学家在对宇宙的起源、结构、变化和本质等问题的不断研究和认识中,形成道论和阴阳论两种主要观点,他们从整个宇宙的广阔角度来考察人生,揭示出“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和“天人相胜”三种天人关系  相似文献   

14.
所有与“无穷”相关的人类科学中的数学内容,尽管形式不同但根基相同.当我们沿着与“科学认知”、“数学哲学”、“无穷”相关的系列研究思路,探究与“无穷”相关的数量理论的基础,以四种明显的“无穷”缺陷实例揭示现有经典数量体系基础中所存在的“科学性缺失”缺陷.结果表明:(1)悬而未决的“三大无穷悖论家族”作为一个综合症状群从三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了现有经典数量体系基础中所存在的“科学性缺失”缺陷,这种缺陷决定了我们人类一直无法从“本体—形式”的角度认真对“无穷小、无穷大、变量……”这类与“无穷”相关的数量内容进行系统、科学的定性、定量研究与认知;自古以来,那种“绕过基础理论中的缺陷、仅针对表面问题”的工作思路是错误的.这些是导致与“无穷数”相关的许多数学内容中错误与逻辑矛盾的真正根源.(2)应当在前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摆脱现有经典无穷观基础中所存在的错误工作思路与内容的不良影响,开展“无污染”数学基础研究,扩充数系,弥补与“无穷”相关的各领域(如数学分析、集合论、极限论……)基础理论中的缺陷,开拓全新的“理论无穷—应用无穷”及“无穷数分析”研究,为人类科学中的“数量理论”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数学的本质应该怎样认识,这不仅是数学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发展性、综合性的数学哲学核心问题.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不应该从传统数学哲学的角度退缩到方法论的一个狭隘的层面,而应该从更广阔的、更为多样的角度进行透视.林夏水先生的“数学是一门演算的科学”的见解,忽略了数学的非演绎性和非算法性,因而无法完全概括数学的本质.在数学深刻的思想与知识变革过程中,“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的观点是对数学本质的恰当定位。  相似文献   

16.
通过爱默生的思想和孔子的学说来探究两位思想家在哲学体系上存在的契合;从天人观和人性观的视角对爱默生思想和孔子学说契合进行了比较性的分析。在“天人观”方面,他们之间的契合点表现在:孔子的天命观、人性乃天赋的观点以及天人合一的观点;爱默生的“超灵”观,上帝普遍存在于人心的观点以及人与上帝融为一体的观点。在“人性观”方面,他们之间的契合点表现在人性本善论和人的可完善性的观点。爱默生思想与孔子学说的契合表明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有着一种相似的文化遗产。两位哲人在思想上的契合同时表明在当代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建立和谐世界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在对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看法上 ,历来都有“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之争。其实 ,“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都是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一体两面 ,没有它们的矛盾互动 ,就不会有中国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的今天。本文以为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两种文化精神都较全面而典型地贯彻在《诗经》中了。作为前者的体现是全民性的本真日常自然 ,其中 ,浸润并沉淀着中国文化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科学精神 ,而作为后者的体现则是平民的自然 ,以及由平民的自然所孕育生成的《诗经》的艺术表现方式——赋、比、兴 ,其中 ,浸润并沉淀着中国文化亲和自然、回归自然的伦理情怀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最高的人生境界。从历史和逻辑的起点看,天人合一首先是指自然界与人的合一。自然界与人的合一即天人合一是人类初始的存在状态和神秘的原始信仰。亘古不易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天人合一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本特质。但这个特质在老庄之前的殷周时期是充满了蒙昧的宗教色彩的。由于老子以自然无为的“道”来统天人,由于庄子以“气”为原质,并进而以“气化流行”来统一天人万物,从而使天人合一这种原始观念第一次得到了彻底的理性净化,并从此变得清晰明朗起来。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现代科技观与生态观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丰富内涵,这一思想也对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及其生态恶化后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近代以来的天人对立的科技观是现代生态恶化的根源之一。天人合一思想应该成为当代科技观与生态观的重要价值取向。实现从天人对立生存模式向天人合一生存模式转变,是人类从生态危机的困境中走出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20.
荀子天人观的最终指向于"天人合一",它既不同于孔孟传统儒家的"天人一体"说,也不同于老庄道家的"自然无为"说,而主要是对儒道两家的批判与融合得出的结论;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上,三者都讲"天人合一",但怎样实现"合一",他们各自实现的理路却不同.荀子的天人合一观,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基础,以"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为手段来实现的,是一个思想体系完备的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