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公善 《职大学报》2012,(5):32-34,7
如果说《小团圆》向我们展示了张爱玲的爱情主义,那么《雷峰塔》和《易经》则向我们揭示了张爱玲的另一个信仰,即生活主义。《雷峰塔》、《易经》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张爱玲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也为我们阅读张爱玲作品尤其是其小说提供了解读的钥匙。  相似文献   

2.
《小团圆》首先复现的是一个大家族的团圆。作者写大家庭的大而闹,实际是写大家庭中透人心骨的枯寂与人情的荒凉。在此背景上展开的九莉最热烈奔放的青春故事最能代表作者"爱情主义"的观念。在女性写作的立场上,《小团圆》批判的是男权社会的"二美三美团圆"现象,对男人见异思迁给予了无情的暴露。"小团圆"也表达了作者对坚贞爱情的向往,其价值就在于它真诚地记录了一个沉溺于爱情难以自拔的女人的爱情历程,让读者从中读出自己的感慨。作为一部精彩的情色小说,《小团圆》必将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剧本创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详细的解读,张爱玲的剧本中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她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张爱玲在剧本中对于“理想”、“爱情”、“人生选择”等问题上做了于小说之外的不同的相当深刻的思索。本文从这种视角对张爱玲的三部剧作《不了情》、《太太万岁》和《一曲难忘》,进一步详细解读。随着近年来“张爱玲热”的到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会注意到张爱玲的剧本创作,张爱玲的剧本也会更多的作品被改编。  相似文献   

4.
基础主义是哲学史上主流哲学传统的共同理论信念,它迷恋“基础”,崇尚“镜式”反映,固守同一性思维,追求元话语和宏大叙事。反基础主义作为与基础主义相对的概念与基础主义有相反的意义。它拒斥形而上学、抛弃反映论、摆脱同一性思维、否定大叙事。笔者试图探讨基础主义对于课程研究的消极意义和反基础主义之于当今课程研究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创作,是五四启蒙文学主潮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分支。张爱玲用自己的悲凉故事,诠释了她对普通中国人观念的认同。她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传统中国集团文化的局外人。她试图用现代都市的物质故事填补价值失范时代的孤苦的心灵。她的爱情故事,是大团圆文化压迫下的小团圆被摧毁的悲剧。她的小说叙事结构,呈现了一种特殊的现代时间诗学。  相似文献   

6.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反成长视角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模式进行系统研究;该小说没有沿袭传统成长小说的线性叙事模式,而是采用了从迷惘反叛-幻灭崩溃-回归迷惘的环形叙事模式;通过对该小说反成长叙事模式的研究,深化对小说中的反成长叙事模式内涵的理解和对其文学价值的探索,揭露了堕落腐化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成长所带来的困惑与痛苦,展现青少年成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普希金是俄国诗歌不落的太阳,他的最后一部叙事长诗《青铜骑士》创作于1833年,与二十世纪反乌托邦作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时间跨度。所有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特点在叙事长诗《青铜骑士》中都得到充分展现,有机地构成了未来文学体裁结构的雏形。普希金在《青铜骑士》楔子中既有对理想国度乌托邦式的赞美,在第二部分中又有对主人公个人命运的反乌托邦式的刻画,历史和现实并存,颂扬与谴责共在,表现了诗人凝重的历史观和鲜明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审时度势,顺时应变,不断地调整改变对蒋的方针政策,促成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前——“反蒋抗日”;《八一宣言》发表到1936年《五五通电》发表前——“抗日反蒋”;《五五通电》到1936年底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以后——“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9.
论《秧歌》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它的评价截然不同,本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的背景上分析,张爱玲在这篇小说中以她的眼光描写了“饥饿”现象和生活中的“虚假性”,而这部作品自身的虚假性却在于小说情节的构成,主要在于小说结尾的处理.《秧歌》虽然有政治环境时作家的影响这一因素,但又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部小说基本上还是从人性的立场,从关注平凡人生的立场来创作的.她用一贯的“参差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农民的形象.作家在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偏离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作品一直倍受瞩目。其小说《爱妻》营造了在美国社会中,一个多种族融合、多元文化共存的家庭。小说分为两个部分,采用了不定式内聚焦的叙事视角。颇具特色的叙事艺术对于作者的反本质主义身份观在作品中的渗透与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和庐隐的《父亲》在叙事内容上都蕴含着“父子冲突”的意旨。叙事方式上,《斯人独憔悴》侧重空间叙事,《父亲》偏于时间叙事和心理叙事。两位作家共同的年龄代际、时代背景和性别身份是两篇小说意蕴趋同的原因,个性心理、性格气质的不同又使两个文本的艺术呈现出现差异。对冰心、庐隐的重读在今天依然具有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先锋派代表之一的苏童,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构成其小说写作的先锋品格,建立起自己的小说叙事美学.问世于1989年的《妻妾成群》是苏童小说创作的一次华丽展现,它所表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家”的梦魔,“性”的梦魔,人性的梦魇,更是一次在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语言上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从叙事方式的变革、深度模式的削平、历史意识的祛魅、人物事件的解构和语言形式的悖谬这五个方面论述了新派小说创作思维模式上反经验、反常规、反传统,求新、求异、求变的后逻辑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刺杀小说家》不同于既往类型化的线性叙事,其从原著小说到改编电影,皆是在现世界与异世界互文的平行时空中展开反类型化的弥散性叙事.原著小说以文学语言构建的异世界及其情感系统,使其在文学性的堡垒中获得"电影小说"的画面感,然而电影改编所依循的镜头语言促使导演路阳在电影性的多重叙事空间中落实异世界及其情感系统的真实性与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旧约·撒母耳记》的家庭悲剧为《押沙龙,押沙龙!》和《雷雨》的家族叙事提供了原型。两部作品运用截然不同的叙事艺术,对《圣经》叙事加以“移位转型”,形成了两对相似并相互关联的“乱伦三角”叙事结构,显示了各自的精神价值诉求和文化传统底蕴,彰显出以基督教文化传统为基础的美国家族文化和以儒教为基础的中国家族文化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的《长恨歌》及张爱玲的部分作品分别描绘了不同时代的上海里弄里发生的是是非非,讲述平凡人的人生际遇与酸甜苦辣,在描述小人物的文字里,都透出一股悲剧意识,并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高度。通过对《长恨歌》及张爱玲作品中题材的选取,叙事手法的运用,切入点的选择等方面的比较,显示出她们笔下的上海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法律是反兴奋剂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反兴奋剂法建设经历了从《体育法》有限条款到《一号令》再到《反兴奋剂条例》的发展历程,反兴奋剂斗争已纳入法制化范畴。我国反兴奋剂法制建设中所确立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管理制度、检查制度、处罚制度和教育制度等。随着反兴奋剂斗争的深入、社会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上反兴奋剂法律的加强,我国的反兴奋剂法律还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作为小说家的张爱玲,其在戏剧创作上的表现同样不同凡响,在分别标志着她两次创作高峰的喜剧作品《太太万岁》和《情场如战场》中,张爱玲尽情的展示出她卓越的喜剧天赋和一贯精妙编制故事的技巧,以轻松为主基调,忠实的实践着她所奉行的“随意,不假思索”的喜剧创造主张。以戏剧入手,将能更全面的了解张爱玲思想的多样化及独特的艺术创作魅力。  相似文献   

19.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20.
空间叙事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西方文艺理论批评方法,用空间视角来考察性别文化,为解读文学文本提供了全新视角。20世纪英国著名女性主义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法国人的港湾》中寻求空间结构与女性反文化书写之间的关系。借空间叙事理论,以抽象的空间、具象的空间以及融合的第三空间探讨作者如何利用空间三元辩证法阐释女性反文化书写的困境,以及如何实现最终的成熟与超越,传达作者对女性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