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目的 比叶面积和叶片含水率作为衡量植物适应策略的关键生理指标,能够揭示植物对海拔变化和放牧压力的响应机制。该研究以拉萨亏组山四种常见植物—钉柱委陵菜(Potentilla saundersiana)、弱小火绒草(Leontopodium pusillum)、圆穗蓼(Bistorta macrophylla)和缘毛紫菀(Aster souliei)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植物的比叶面积和叶片含水率,旨在探究四种植物在不同海拔和围封生境下的生理生态适应策略。方法 在不同海拔梯度、草地类型(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和放牧模式(围封与自然放牧)下对四种植物比叶面积和叶片含水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围封样地中,钉柱委陵菜和圆穗蓼的比叶面积随海拔升高无显著变化;自由放牧样地中,钉柱委陵菜和弱小火绒草比叶面积与海拔呈相反趋势。围封样地中,弱小火绒草和圆穗蓼叶片含水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自由放牧样地中,钉柱委陵菜、弱小火绒草和圆穗蓼叶片含水率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缘毛紫菀叶片含水率在两种放牧样地中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不同海拔下,四种植物比叶面积和叶片含水率存在显著差异。自由放牧和围封处理对两种性状有...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多年生毒杂草瑞香狼毒不断侵入高寒退化草地并成为其优势种。研究该物种的功能性状变异及生长繁殖策略可为退化草地健康功能的恢复与适应性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据此,本研究分析了西藏芒康山莽措湖退化草地瑞香狼毒不同发育阶段(营养生长阶段和开花繁殖阶段)与三处海拔生境(4000m、4169m和4300m)下小枝功能性状及生物量分配的差异,并结合不同器官或部位的相关生长关系明确植物性状响应及生长策略的适应性。结果显示:1)不同海拔下植物叶片性状与生物量分配差异显著;营养生长阶段与开花繁殖阶段下,叶片数量、茎长和茎粗均在4169m海拔处表现出最大值(46.8片、62.1片;22.6cm、25.1cm;2.3mm、2.4mm),单叶面积、单叶质量则为最小值(0.91cm2、0.23cm2;0.005g,0.004g);而繁殖阶段的花个数、总花生物量、总叶面积、总叶生物量均随海拔上升而增加,且在4169m和4300m海拔处显著高于生长阶段。2)低海拔处总叶生物量(0.211g>0.227g>0.213g)、茎生物量(0.179g>0.172g&g...  相似文献   

3.
高山带随海拔增加环境变得更加严酷,可能会影响植物个体生物量在各器官的相对分配,以适应高山高寒和氮限制的环境。通过对西藏拉萨市达孜县高山草甸3900m、4110m和4390m三个海拔带12种植物个体生物量分配的测定,发现随海拔升高,植株个体生物量呈降低趋势,根冠比(R/S)和根质比(RMR)逐渐增加,生殖分配有降低趋势,但叶质比(LMR)相对稳定在21%左右。表明随海拔升高,高寒草甸植物有性繁殖的重要性降低,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部分,以利于植物在低温和氮限制的环境中增加养分吸收面积,同时通过稳定的光合器官的投入,维持高山植物的光合面积和碳供给。  相似文献   

4.
表型可塑性是生物变异中由环境引起的一种变异,是植物适应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沙参属这样一个形态上复杂多变,分类上很难处理的类群,研究其表型可塑性不仅为探讨性状变异、判断其系统学意义及选择可靠的分类性状提供了有益的资料,而且有助于揭示沙参属植物变异、适应和进化的机制。本文从泡沙参复合体中选择了6个居群,利用播种和移栽试验,通过对不同个体和居群在一致条件下的表现及野外和移栽后的对比,对根、茎、叶,花和果等形态性状的表型可塑性进行了初步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一些叶片、花部和果实性状具有较大的发育可塑性,尤其是叶形、花萼裂片不仅发育变化大,而且随发育过程定向变化。环境可塑性较大的性状主要是根、茎、花序分枝等性状,而叶片、花部、果实和种子性状的环境饰变能力都较小。最后,对泡沙参复合体形态性状的变异从发育可塑性和环境可塑性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国道219线(新藏公路)西藏段海拔较高、高寒缺氧,气候恶劣,风力大,植物稀疏,路基沙害严重,本文结合养护经验简要介绍了国道219线三处严重沙害路段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植被蒸腾量空间变化特征的模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该研究运用以建立的EPPML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对长白山各类植被年蒸腾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模拟,模拟值平均为0.638m/a,与实测值比较吻合。年蒸腾量在空间上随海拔升高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其中阔叶红松林最高(0.885m/a),高山流砾滩草类最低(0.0994m/a)。此外,还对影响该格局的植被因子(叶面积指数LAI)和环境因子(气象因子和土壤含水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蒸腾量与LAI高度正相关(R=0.77),但两者并不呈简单的正比关系,当LAI大于2m2/m2时,大多数植物的蒸腾量达到饱和;蒸腾量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最大,其它依次为相对湿度、气温、降水量、风度和总辐射。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西藏自治区党委从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高度,提出了《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0)》,计划通过10年在拉萨城区等9县(区)35个乡镇完成营造林206.7万亩。本文围绕拉萨南北山自然植被分布及潜在绿化树种的选择问题,从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以及植物功能性状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旨在为高寒干旱区科学种树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基于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考虑,拉萨属于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亚高山灌丛、草原亚区,即自然植被主要发育为亚高山灌丛、草原。类似的,从气候—林相分布图来看,拉萨城区亦落在了草灌丛地范围内。对拉萨城区以及墨竹工卡县过去几十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表明,两个站点气温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幅为0.55℃/10年,但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按照这一变化趋势,拉萨城区及周边地区的自然植被仍将保持草灌丛类型,不大可能发展为较为湿润的疏林地带或温带森林。从植物功能性状来看,基于气温估算拉萨城区及周边地区(3650~4100m)植被叶寿命在2.55~3.24年之间,表明潜在植被为常绿森林,受限于水分条件,该区域不适合种植高叶寿命(高叶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8.
横断山区垂直气候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谊光 《资源科学》1998,20(3):12-19
根据云岭白马雪山3a多的垂直气候观测资料分析,气温垂直递减率比一般地区大,西坡为0.71℃/100m;在一定海拔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升高而增加,在“三江”最狭窄的平等岭谷地段,最大降水高度出现在背风坡(东坡)上部海拔3700-3800m之间;风对降水量的影响显著,风口处的(横断山区、垂直气候、递减率  相似文献   

9.
植物叶表面非光滑形态及其疏水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实验筛选出典型的几种具有疏水性、防粘性(以竹叶为代表)的植物叶片,用电子显微技术对叶表形态进行了SEM电镜扫描,并借助仪器对叶表面的水滴接触角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叶片非光滑表面结构、表面附属物、表面材料的质地不同,对其疏水性、防粘性均有不同的影响。叶表面非光滑且附蜡粒的形态,其疏水性强,反之则弱。本研究将为工程仿生制造与设计提供宝贵的信息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研究不同海拔对冬青稞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选以7个冬青稞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对不同海拔的光合特性,以期为冬青稞高光效品种选育、最佳种值区域和栽培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选用7个青稞品种在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波密县倾多乡、波密县易贡乡种植,在灌浆期时测定旗叶部分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光合特性。结果 (1)叶绿素相对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随海拔的升高呈先下降在升高,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随海拔的升高呈先上升在下降的趋势说明在海拔2982m时青稞品种的光合生理提高。(2)通过隶属函数发现在海拔2177m时适合种植早中熟型青稞;在海拔2748m时适合种植晚熟型青稞;在海拔2982m时,适合种植早中熟型青稞。  相似文献   

11.
两个不同海拔地区珠芽蓼抗氧化系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两个不同海拔地区珠芽蓼抗氧化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较高海拔地区植物叶片内抗氧化系统,如紫外线吸收色素、抗坏血酸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酶的活性,均比低海拔地区同种植物叶片高;而丙二醛(MDA)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相对含量在较高海拔地区植物叶片内较高。两地珠芽蓼叶片内抗氧化系统的差异是植物经过长期形成的对不同地区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环境危害因素对高原旅行者健康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保健医学的研究对政治、经济、军事、体育、旅游、甚至对航天,外层空间技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原环境危害因素对高原旅行者的健康影响归纳为(1)高寒、气温随海拔每升高150米,平均降低1℃,高原气温的特点是低寒,温差大(白天与黑夜、向阳面和向阴面)。“年无炎夏,日有四季”,这样的气侯,使旅行者易患呼吸道和心肌炎等疾病。(2)低气压,低氧分压;海拔每升高100米,大气压就下降5mmHG,氧分压亦随之  相似文献   

13.
珍稀植物延龄草濒危的形态解剖、光合和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天印  李娜  郭水良 《科技通报》2007,23(4):508-513,518
延龄草(Trillium tschonoshii Maxim)为百合科植物,属国家Ⅲ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调查发现,延龄草根系不发达,平均直径较一般植物的粗。但是缺乏细根。而且成熟区根毛极为稀少,延龄草的根系总长度、总体积、表面积、突出面积等比一年蓬(Erigeton吼耽凇)、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野塘蒿(Conyza bonariensis)和钻形紫菀(Aster subulatus)等草本植物的明显要小,反映出延龄草吸收水份和矿质元素的能力相对较弱;延龄草茎和叶片解剖、光合作用特点、叶绿素含量、叶片气孔密度和分布位置等反映出该种是一种典型的阴生植物。不耐水湿条件强烈变化的环境。对浙江西天目山和清凉峰的延龄草种群调查表明,延龄草一般分布于海拔1050-1260m的落叶阔叶林下,林下郁闭度85%-90%、空气相对湿度80%-90%,土壤电导率在0.100ms cm^-1左右,有机质含量在11.54%左右,偏酸性(pH6.5),Pb,Cu和Cr等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4.
桦木科植物叶表皮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了桦木科6属、38种植物的叶表皮。发现该科植物成熟叶片的气孔器有四种类型:即无规型、轮列型、不典型辐射型和短平列型,叶表皮性状及性状状态对于桦木科植物属的确定和族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在确定叶表皮性状的演化趋势时,综合了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如Abbe,1935,1974;Brunner和Fairbrothers,1979;Hall,1952;Kikuzava,1982;Kuprianova,1963),并且发现叶表皮形态对于揭示桦木科植物的属间演化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作者认为:叶表皮特征支持将桦木科分成两个族;气孔器无规则型、气孔器外拱盖单层、气孔器在保卫细胞极区无”T”型加厚以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为原始的叶表面性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具波纹和气孔器为不典型辐射型等特征仅发现于榛属、虎榛子属,铁木属和鹅耳枥属,从而将榛族与桦木族分开;桦木族包括桦木属和桤木属,由于具有较多的原始性状而比榛族原始,在榛族中,鹅耳枥属最为特化(见图1)。  相似文献   

15.
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种子萌发及叶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OTC-1型开顶式室进行了CO2浓度对植物种子发芽率、发芽势以及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对发芽率影响不大,但发芽势明显增设,CO2浓度有加速种子萌发的作用。CO2浓度升高对C3作物叶面积、叶干物重增加显著,C4作物增加不明显;随着CO2浓度升高,C3作物叶片气孔密度变小,C4作物(玉米)呈相反趋势;水分胁迫使气孔密度增加;CO2浓度升高,气孔阻力增大,蒸腾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方法研究初探   总被引:72,自引:2,他引:72  
该文通过建立物种资源数据库,分析了贺兰山东坡不同高程段中植物物种资源的构成特征,结果表明:1、贺兰山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有随海拔升高先增加,随后又减少的变化趋势。海拔1400m-2200m是植物物种集中分布的地段,海拔1800m-2000m高程段内的物种丰富最大。2、地理成分多样性(土地整理;耕  相似文献   

17.
浅谈园林植物的配置艺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 ,人们迫切需要城市园林再现自然 ,植物配置要顺乎自然。植物景观是多方面的 ,可归纳为色彩、形态、风韵三个方面。就植物色彩而言 ,主要包含皮、叶、花、果的色彩 ,而这些又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随地理位置不同而异 ,甚至群落中也因单株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别。就植物形态而言 ,植物的群落形态 ,单株形态 ,单株的根脚、枝干、冠幅、叶之单复组合、花果体态等 ,不但与色彩相互构成不同季相景观 ,而且也随季节于其他环境的不同呈现相应的季相景观。就植物风韵而言 ,不同的植物群落可以形成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Corylus mandshurica Maxim. & Rupr. 和 C. sieboldiana Blume 在中国和俄罗斯一直被处理为独立的种。本文对来自不同标本室的这两个种的腊叶标本及野外采集的大量叶片进行了形态学分析,以确定形态分化是否足够成为建立种的依据。对采自中国、韩国和日本覆盖两个种分布区的153份标本的18个形态学性状进行了统计,以构建数据矩阵用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包含C. sieboldiana 复合体的数据单位(entities)在所有的形态学性状上均呈现出广泛的重叠区域。叶片和果实性状分析结果表明类群间缺乏分异性。基于形态学性状不足以把 C. mandshurica 从C. sieboldiana 中分离出去,并给予种的等级,也就是说这两个类群在形态上没有完全分化,而且它们的分布区也是相连的。 因此,应该把C. mandshurica作为C. sieboldiana 的种下分类群处理。C. sieboldiana在韩国南部和日本的具短总苞的植物常常被处理为独立的种或变种,但实际上应该作为C. sieboldiana 内的变型处理,因为总苞性状高度变异,即使在同一个体上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李斐  刘苗苗  王水献 《资源科学》2016,38(6):1160-1168
积雪融水是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深入地了解积雪面积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有助于准确预测、合理规划干旱区水资源。本研究以新疆开都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区,利用MOD10A2积雪数据对研究区积雪进行了分带提取,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和Mann-Kendall秩次相关法对2001-2013年不同季节不同分带积雪日数、积雪面积变化进行了趋势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合降水、气温等气象因素,分析了积雪面积对气象因素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整体积雪日数平均变化趋势并不明显,B带(海拔2000~2900m)以增加趋势为主,A带(海拔1098~2000m)、C带(海拔2900~3800m)及D带(海拔3800~4794m)以减少趋势为主;②D带积雪面积变化呈双峰曲线,其他各分带及整个区域积雪面积变化以单峰为主,最大值出现在冬季,最小值则出现在夏季;③B带秋季积雪面积显著增加(P<0.01),其他分带积雪面积有减小趋势但并不显著,积雪分布有向B带集中的趋势;④研究区气温、降水分别在春、冬季节与积雪面积相关性显著(P<0.01),对应的变化速率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这可能导致未来春季径流及春季洪水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20.
降水是地表及地下水资源的根本补给源,直接影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以及山地冰冻圈的分布和发育。祁连山高寒山区是降水和产流高值区,降水特征受地形影响较大,但现有的降水观测网络还无法合理反映降水特征在地形垂直梯度上的变化。为了确定降水变化如何影响高寒山区的水文和生态过程,需要从流域垂直梯度观测降水形态和降水量的变化。本文概述了由T-200BM3组成的祁连山高山区降水格网化、梯度化、自动化观测网络,并在八一冰川冰缘区建立高寒山区降水标准校正场,采用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的降水/降雪观测标准(DFIR)校正八一冰川区域降水量。在八一冰川区域对地面降水数据产品作初步分析,并利用高海拔站点数据评估了GPM和TRMM降水数据产品在祁连山区的适用性。该降水观测网络的建设对进一步认识高寒山区不同海拔雨雪和水汽变化规律,精细化评估高寒山区降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全国的降水资源综合观测和评估提供方法和降水数据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