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不孚众望bùfúzhòngwàng"不孚众望"和"不负众望"常常被混用。请看网上两例:1"沪指深综指不孚众望创新高。"2"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但由于近来他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孚(fú):令人信服。"不孚众望"就是不能使人信服,不能达到众人所期望的那样。负(fù):辜负。"不负众望"就是不辜负众人的希望。这两  相似文献   

2.
一字之差,意思相反江苏省常熟中学朱泳炎有时候,错了一个字,文句表述的意思会完全相反。这类差错,影响语言的准确性,阻碍语意的畅通表达,值得我们重视。“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孚”念fú,是“使人信服”,如“深孚众望”(很使大家信服)。“负”念fù,含...  相似文献   

3.
“有孚众望”与“有负众望”是意思不相同的词语。此处的“孚”,当“信用”、“为人所信服”讲,“有孚众望”即“为人们所信服”。“负”,在这里为“违背”、“辜负”的意思,“有负众望”即“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与“有孚众望”意思相反。有时容易误用,如《杂文报》1994年9月6日一版《金泳三亦动了真的》一文中有句“倘若只是洁身自好,  相似文献   

4.
何宜隆 《新高考》2009,(10):21-22
一、抓意义辨析一是准确理解,不能望文生义。比如"文不加点","点"的意思是涂改,而不是标点。"不孚众望"的"孚"是使人信服,而不等于"符合"。"刻鹄类鹜"比喻摹仿得虽然不太逼真,但还近似。多用以劝解人们不要好高骛远;"画虎类犬"则是说摹仿得走  相似文献   

5.
有些成语(词语)虽一字之差,但含义却有很大区别。使用时若不留心,便会造成失误。下面举几例予以说明。1.不率众望与不负众望1不单众望]卒:使人信服。不为众人所信服。D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例:凡能无愧“主编”这一个人羡慕的称呼的人,必须是在某些领域造诣较深的不率众望者。句中“不率众望”应改为“不负众望”。2.不厌其顿与不胜其顿呼厌其烦]厌:嫌恶。不嫌烦琐费事。【不胜其烦]事实烦琐,叫人受不了O例:课堂上老师不胜其烦地给我们讲解这个问题,直到我们弄懂为止。句中“不胜其烦”应改为“不厌其烦”。3目不…  相似文献   

6.
[不负众望不孚众望]“不负众望”指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词;“不孚众望”指不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词。[无可厚非无可非议]“无可厚非”,不必作出过分严厉的批评;“无可非议”,没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耸人听闻骇人听闻]“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张,使人震惊;“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前者强调主观目的,后者强调客观效果。[处心积虑殚精竭虑]“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盘算做坏事,是贬义词;“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是褒义词。[不可思议不可理喻]“不可思议”形容不可想像,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相似文献   

7.
1.正确识记成语关键语素的读音和字形。如“既往不咎”不能写作“既往不究”(“咎”读jiù,“究”读jiū)。“针砭时弊”不能写作“针贬时弊”(“砭”读biān,“贬”读biǎn)。“火中取栗”不能写作“火中取粟”(“栗”读lì,“粟”读sù)。“不孚众望”和“不负众望”这两个成语的意义大相径庭(“孚”读fú。  相似文献   

8.
有些成语往往是由两个大致相同的并列短语组成的,因此可从一个短语中的某一个字类推出另一短语中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字。如“循规蹈矩”就是由“循规”和“蹈矩”两个短语构成,其中“循”、“蹈”是“依照、遵守”一类意见的“同类字”,所以由“蹈”就能推出直是“循”.而不是“寻”,否则,“寻”和“蹈”两个字的意思就不一致,整个词语意思令人费解。有些  相似文献   

9.
《曹刿论战》中的“小信未孚”,中学语文课本注:“(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孚,为人所信服。”将“孚”解为“信任”“信服”,实际上是对旧注的承袭,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注:“孚,大信。”此训实乃杜氏之臆测,既无训诂根据,又与文意相悖。《尔雅·释诂》:“孚,信也”;《说文·爪部》:“孚,一日信。”据此,“孚”为“信”义,而非“大信”。作为晚于《尔雅》、《说文》作者的经学大师杜预绝不会不知道“孚”字的信诂,可能是他考虑到,如果将“孚”训为“信”,那么,“小信  相似文献   

10.
[考点说明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检测频率很高的考点 ,几乎每年必考。所谓“文中”一般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指全文 ,二是指词语的上下文。所谓“含义” ,一般指三个方面 :①词语在文中的指代意义。这一类词语又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指某些代词的指代意义 ,二是指某些非指代词的具体含义。②词语在文中的临时意义。③词语在文中的多重意义。这一类词语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指某个词语在所给的材料中多次出现 ,而前后的意思不相同 ;二是有些词语在所给的材料中构成近义词或近义词组 ,但表达的含义不完全相同。为了提高这一方面的解题能力 …  相似文献   

11.
在今天,我们常用的一些词语中,有的词语,它的意义和用法跟古代截然相反,例如“卑鄙”两字,现在连小学生都不会理解错,但在古文里,却又是另一个意思,就以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先帝不以臣卑鄙”这句话来说吧,前些日子有位夜大学生把它译成“先皇帝却不因为我是个品质恶劣的人而介意”,这就错了。文中的“卑鄙”其实是包含着“卑贱”和“浅陋”这两个意思的。“卑”指出身低贱,“鄙”指最边远的地方,古时候以城为大,其次是郊,再次是野,最边远的就称之为“鄙”了,而居住在鄙地的人,因地处偏僻,孤陋寡闻,自然见识就少。这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是:出身低贱,学识浅陋。这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词,而不能以现代汉语的用法去硬套。又比如“游行”一词,在今天来说再普遍不过了,但在秦汉时却是周旅、游击的意思。如《史记·高祖本纪》:“豨将侯敞将万余人游行。”意思是:陈豨的将领侯敞率领一万多人去打游击。绝不能理解为带着一万多人在街上结队而行。“爪牙”一词也挺有意思,原来在先秦时是以“爪牙”来比喻勇敢的将士的。其意是,统治者有武士,就象鸟有爪、兽有牙一样,可以用于攻击和  相似文献   

12.
词 语一般有两重意义。一是字面意义 ,即字(词)典字上所作的解释 ;一是情境意义 ,即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隐含的意思。对学生来说 ,后者不易理解。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现列举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例 ,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从词语所在的句子中找解释有的词语 ,在本句中便可找到解释。如“那时候 ,秦国理屈 ,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中的“理屈”就是后面“没有理由”的意思。(《将相和》)有的句子 ,前半句把词语的意思表述了 ,后半句才出现这个词语。如 :“这就是人们…  相似文献   

13.
复活的"小姐"与错位的"同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复活的“小姐”和错位的“同志”这两个具体词语意义的变化,印证“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理论,说明词语尤其是词语意义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他是北京人,而不是上海人。”这一复句各分句间的关系,究竟是并列,还是转折?这一问题曾使许多人争论不休。持“转折”观点的人说,两个分句使用的判断动词“是”和“不是”在意义上是相反的,因而,第二句不是顺着第一句意思说下来,而是来了一个转折;并且认为,其中有一个“而”字,就是明证,因为“而”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这种观点正确吗?不正确。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15.
“幽雅”与“优雅”这两个词真像一对双胞胎,它们俩长得非常相像,都有一个“雅”字,而且它们的读音又相同,意思又非常相近,难怪许多小朋友把它们认错、用错。例如:“园中的迎华亭、翠微阁古朴( ),别具风格。”在这里究竟用哪一个词语呢?是“幽雅”,还是“优雅”?似乎两个都可以用。那么这两个词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怎样分清它们呢?我们不仿仔细品味一下。  相似文献   

16.
在元杂剧中,“可”字的用例极广,意义甚多,诸家解说纷纭,多有定论,但亦有未能尽释其义者,如对《西厢记》中“较可”之“可”的解释,就很值得商榷;而各类辞书及元曲词语研究著作对“方头不律”之“不律”的释义,也颇难使人信服。现不揣谫陋,试释二词于下,以就教于方家。可?..  相似文献   

17.
一 古人说,“语贵含蓄。”(姜夔《白石诗说》)或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东坡语。转引自《白石诗说》)其实这“语”和“言”,就是指的非封闭性语义的模糊语言,否则,不可能“意无穷”。不仅诗歌如此,一切文学作品都很重视词语特别是模糊词语的锤炼,竭力让一个字包含更多的意思。王国维在《火间词话》中评论道:“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其实,他所极力赞赏的“闹”字和“弄”字,正是两个模糊字眼儿。它让读者尽可能发挥想象,去体味那春意究竟是怎么个“闹”法,去构思那春色的繁华美景,去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呢?下面是我在指导学生解释《将相和》中“负荆请罪”一词的做法.一、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弄清字义,在“负荆请罪”这个词语中,“负”与“荆”两个字是较难理解的.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负”是个多义字,这里应解释为“背着”“荆”是一种落叶灌木,是古时用来打人的一种刑具,应解释为“荆条”.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字,就为理解整个词语打下了基础.二、读课文,以句解词.待学生弄懂了词语中的关键字后,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有关段落,找出能具体说明“负荆请罪”的一句话,划上“~~~”.学生较快地找准了这句话:“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相似文献   

19.
教学词语,首先要讲清词语的含义。词是由字组成的,我们虽然不能望文生义,机械地根据字义来探求词义(这里指合成词),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分析字义对于深入了解词义有一定帮助。有些词语,如果能从分析字义入手进行讲解,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永垂不朽”这一成语,讲解时如果只告诉儿童这是“指光辉的榜样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的意思,这还是不够的。因为“朽”、”垂”两字在这里的意义都与它们的本义有所不同,要讲透“永垂不朽”这个词,必须首先讲清“朽”和“垂”在这里的含义。“垂”,本意是“挂下来”,这里是“流传下去”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说道”和“说到”是两个读音虽然相同,意义却大不相同的词语。“说道”中的“说”和“道”都是“说”的意思,是个同义复词,意思就是“说”;而“说到”,严格地说则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是“说”和“到”的组合,意思是指把话讲到了什么地步或当话讲到什么内容的时候,说话内容后面往往要跟上“的时候”之类表示时间的词语。但是,正因为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