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创意建立的一门新兴学科。1999年12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彭年教授的新著《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一书,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从书的一个项目,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原则,不仅探讨了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起源、发展轨迹、历史特点和构成机制,而且对秦汉统一国家、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并进一步从汉族的形成、封建制的确立和伦理型文化的建构等方面,论证了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地位。全书20万字,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言简意…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观与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观与民族关系冉光荣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民族关系,特别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讨论甚为炽烈,领导标新,精见纷呈。如对现有论著简单归纳,中华民族凝聚力至少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我国现今56个民族已历史地融合为统一的、复合的中华民族,形...  相似文献   

3.
大禹文化见证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文明的历史进程,是赓续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升华。大禹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观念形成、民族自强求变、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依托。将大禹文化精神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进一步增强大禹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大禹文化的凝聚力、引领力,是当前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重要途径,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秦汉大一统国家及其制度和文化的建立和形成,是自春秋战国以降数百年间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发展的结果。考察以中华民族凝聚力为柱石的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创立及其制度和文化构成,对我们今天“振兴中华,统一祖国”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与民族凝聚力王小盾所谓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个中华多元一体结构的生命力。中华多元一体结构的生命力是得到了历史的证明的。大统一始终是呈现于中国民族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种趋势。我仍可以儿件多角度解锋中半多元一休结杓的基袖,比如解释力各...  相似文献   

6.
正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炎黄文化的研究日渐深入,涌现出一大批学术成果。2019年8月,高强著《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一书(以下简称《炎黄文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将炎黄文化的嬗变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考察,通过梳理炎黄文化的起源、流变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厘清了炎黄文化与中华民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国学热中存在着对国学的简化与泛化两种倾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国学有自身的结构与功能。国学的结构包括时间、空间、载体与内核四个方面。从功能看,国学是塑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资源,能够增强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定型期。秦汉400余年,中华民族凝聚力先后以法家、黄老“新道家”和汉代“新儒家”三种不同的学说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三种不同的学说被崇奉的时间长短不一,法家只有十五年,新道家七十余年,而新儒家得宠的时间则长达三百多年(就两汉而...  相似文献   

9.
中华德治传统所蕴含的重德思想和民本精神,对我们实行以德治国,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中国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中,以忠君为核心、以人治为特色的中华传统德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价值,阻碍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只有实行德治传统的现代转换,用现代新道德代替传统旧道德,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并将其纳入以人民为本位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之中,才能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儒学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赵吉惠儒学在中华二千年发展史上,成为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文化,对于巩固中华民族的团结,起了巨大的历史积极作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它仍是团结海峡两岸各民族的精神力量与文化纽带。儒学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生命力?第一,儒学结构本身具有比...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光辉旗帜王东生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尽管有许多志士仁人进行过艰难曲折的斗争,但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全民族的抗战。其原因之一,是缺乏鲜明的有号召力的旗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高举...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能够延绵五千年而血脉不断,归根到底就在于她具有一种特殊的凝聚力。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几个政权分裂割据的状况,但这些都是暂时的。而且,在这些时期,人们总是以未来的统一为奋斗目标,社会也是向着再统一的方向发展。97香港回归;99澳门回归,  相似文献   

13.
冯敏 《中华文化论坛》2023,(2):15-25+185
唐朝军事实力猛增,政治、经济上的强盛和富庶,国际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持续增强,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快速形成。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胡汉民族之间的高度交流与融合的新发展,唐朝的胡汉融合,所涉及民族的范围、地域的广度及融合的深度都是空前的,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关键历史时期。期间虽然也有类似“安史之乱”一类的反复和曲折,但总体上,这一时期胡汉融合的趋势和方向是鲜明的,其发展进程有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和巩固的关键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4.
“和”─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杨小川中华民族奇迹般的把不同地域、语言、信仰、刁俗的民族凝聚在一起,究竟是什么原因?答案很多。如果我们从“和”文化系统去审察,则会有一种新的感受。“和”文化户生于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中国古代宗法文化步向“和”文化的客现团式...  相似文献   

15.
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在学术上广有建树的萧君和、彭年等在统一潮的激励下,倾注他们的心血和热情,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考证、发掘、审视、研究,探求中华统一历史的行进轨迹与发展线索,撰写了近30万宇的《中华统一史》。经过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多方努力,使《中华统一史》一书在1997年内得以出版。阅读《中华统一史》,深感其内容新颖,史料翔实,特色突出,见解独到,不仅是一部有价值的学术力作,而且是历史科学领域中的补阙之作,是中国门类史、方面史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一、…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伦理在人类伦理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和面貌。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中,中国传统伦理可以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张岱年先生说:中华民族在历史中表现了两个特点,一个是坚强的凝聚力,打不烂;第二个是同化力,能够团结同化所常接近的其他民族,在文化传统上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他说:“一个凝聚力,一个同化力,都不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管理文化及其未来价值陶勇,范咀华一中国管理文化是在中国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某种特有的基本精神、基本规范和凝聚力、以及管理实践主体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若对中国管理文化作解构分析,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如下三个层面:其一,操作成分。属于管理方式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中华文化具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存精神家园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要特征有: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牢不可破的精神力量。深入研究中华文化,让全世界了解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广大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近年来,中华文化研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20.
张云 《大理文化》2007,(5):51-5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线。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一般道德观念形成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