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社交的恐惧一直是社会中的人们常会出现的一种不良情绪。其实每个人都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人一到具体交往时,如与陌生人交谈,或者与他人打交道时,却会出现恐惧的反应。通常的表现为:不敢见生人,遇到生人就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便是社交恐惧的明显特征,严重的还会转化为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的产生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经验”。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的人在社交过程中屡遭挫折、失败,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打击或“威胁”,在情绪上产生种种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不自…  相似文献   

2.
倾听是一种对他人情感、语言表达的反应方式和增强对他人情感、心理体验的理解手段,可以帮助人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使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就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生命的召唤     
人能成全他人,也能毁弃他人。互相帮助能使人奋发向上,互相抱怨会使人退缩不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影响,就像阳光与寒霜对田野的影响一样。每个人都随时发出一种呼唤,促使别人荣辱毁誉,生死成败。一位作家曾把人生比做蛛网。他说: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对他人的热爱、憎恨或冷漠,就像抖动一个大  相似文献   

4.
你自私吗?     
有人说,自私是邪恶的根源,是美德的蛀虫,是人格的白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自私的人,终究只能活在自己那个狭小的圈子里,凡事只顾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对别人也习惯于采取敷衍、搪塞的态度,甚至信奉所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放大了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样的后果只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形单影只,缺少真诚的友谊。如果说自私心理代表着一种平庸和狭隘,那么能够积极地容纳别人,对别人宽容、大度,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切美好事物的态度则代表着一种高尚和睿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那我们就应该力争做这样一个能屏弃自私的聪明人。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自私是邪恶的根源,是美德的蛀虫,是人格的白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自私的人,终究只能活在自己那个狭小的圈子里,凡事只顾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对别人也习惯于采取敷衍、搪塞的态度,甚至信奉所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放大了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样的后果只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形单影只,缺少真诚的友谊。如果说自私心理代表着一种平庸和狭隘,那么能够积极地容纳别人,对别人宽容、大度,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切美好事物的态度则代表着一种高尚和睿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那我们就应该力争做这样一个能屏弃自私的聪明人。  相似文献   

6.
利用自私     
有人说,自私是邪恶的根源,是美德的蛀虫,是人格的白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自私的人,终究只能活在自己那个狭小的圈子里,凡事只顾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对别人也习惯于采取敷衍、搪塞的态度,甚至信奉所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放大了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样的后果只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形单影只,缺少真诚的友谊。如果说自私心理代表着一种平庸和狭隘,那么能够积极地容纳别人,对别人宽容、大度,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切美好事物的态度则代表着一种高尚和睿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那我们就应该力争做这样一个能屏弃自私的聪明人。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自私是邪恶的根源,是美德的蛀虫,是人格的白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自私的人,终究只能活在自己那个狭小的圈子里,凡事只顾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对别人也习惯于采取敷衍、搪塞的态度,甚至信奉所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放大了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样的后果只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形单影只,缺少真诚的友谊。如果说自私心理代表着一种平庸和狭隘,那么能够积极地容纳别人,对别人宽容、大度,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切美好事物的态度则代表着一种高尚和睿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那我们就应该力争做这样一个能屏弃自私的聪明人。  相似文献   

8.
自私的代价     
有人说,自私是邪恶的根源,是美德的蛀虫,是人格的白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自私的人,终究只能活在自己那个狭小的圈子里,凡事只顾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对别人也习惯于采取敷衍、搪塞的态度,甚至信奉所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放大了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样的后果只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形单影只,缺少真诚的友谊。如果说自私心理代表着一种平庸和狭隘,那么能够积极地容纳别人,对别人宽容、大度,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切美好事物的态度则代表着一种高尚和睿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那我们就应该力争做这样一个能屏弃自私的聪明人。  相似文献   

9.
自私的伤害     
有人说,自私是邪恶的根源,是美德的蛀虫,是人格的白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自私的人,终究只能活在自己那个狭小的圈子里,凡事只顾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对别人也习惯于采取敷衍、搪塞的态度,甚至信奉所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放大了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样的后果只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形单影只,缺少真诚的友谊。如果说自私心理代表着一种平庸和狭隘,那么能够积极地容纳别人,对别人宽容、大度,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切美好事物的态度则代表着一种高尚和睿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那我们就应该力争做这样一个能屏弃自私的聪明人。  相似文献   

10.
一、重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每个英语学习者都努力使自己能够准确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英语并同操英语的本族人进行交际。但都不可避免地出一些笑话 ,究其原因是与我国长期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有关的。如致谢语的使用和反应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文化的明显差异。在英美国家里“Thank you”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之一。不论什么时候 ,只要受益于他人 ,受益者就会说声“Thank you/ Thanks a lot”,甚至夫妻之间也常常用之。而在中国 ,“谢谢”对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用得多 ,对熟悉的人用得少 ,越熟悉就越不用谢 ,如果用了反倒使人觉…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生时,不要总是以训人的口气说:“你给我听着。”如果换一种口气说:“我正在听,你慢慢说”,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聆听———一把神奇的钥匙心理学家认为,聆听是一种对他人的情感、语言表达的反应方式和增强对他人的情感、心理体验的理解的手段,可以帮助人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使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三年来,我将其用在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缓冲气氛,创设理想情境聆听,可以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与压力。不管面对一个多么愤怒或冲动的场面,只要你专心倾听,整个气氛便会缓和。愤怒或冲动的学生在自…  相似文献   

12.
何培中 《教育》2014,(3):64-64
每个人都有一种渴望得到别人尊重、承认的心理需求。当其行为得到他人肯定评价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心理体验,这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是自信的风帆。跃跃欲试的创造欲望便油然而生,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心理境界。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促进儿童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生时 ,不要总是以训人的口气说 :“你给我听着。”如果说“我正在听 ,你慢慢说” ,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一、聆听———一把神奇的钥匙心理学家认为 ,聆听是一种对他人的情感、语言表达的反应方式和增强对他人的情感、心理体验的理解的手段 ,可以帮助人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 ,使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几年来 ,我将其用在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缓冲气氛 ,创设理想情境聆听 ,可以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与压力。不管面对一个多么愤怒或冲动的场面 ,只要在我专心倾听的时候 ,整个气氛便会缓和。愤怒或…  相似文献   

14.
跟着直觉走     
“我就知道会这样!”这句话你听自己说过多少次了?如果你跟一般人没什么两样的话,那你说这话的次数或许不会少。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叫做“直觉”的东西。它是人的一种内在洞察力,如果我们对它加以留意,它会帮助我们做决定,甚至让我们避免犯错!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日记》2008,(5):61-65
材料:中央电视台“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中有这样几句广告语:“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每个人的心灵都像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有时,多一个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体谅。还有时,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有时,多一点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温暖。”“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召唤     
正人生和爱情一样,不会自己滋长,必须先给予而后才有发展。人生和爱情一样,不会自己滋长,必须先给予而后才有发展。给予越多,生命越丰富。人能成全他人,也能毁弃他人。互相帮助能使人奋发向上,互相抱怨会使人退缩不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影响,就像阳光与寒霜对田野的影响一样。每个人都随时发出一种呼唤,促使别人荣辱毁誉、生死成败。一位作家曾把人生比作蜘蛛网。他说:"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对他人的热爱、憎恨或冷漠,就像抖动一个大蜘蛛网。我影响他人,他人又影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15,(1):30-33
就个人心理而言,任性首先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就品德而言,任性是一种放纵,是一种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就个性而言,任性是对自己、对他人的不负责任。长期任性,会形成任性个性,导致心理变态。不良的心理,放纵的品德,变态的个性,会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后果。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比其它艺术更直接诉诸于人的感情。而音乐对人的情感的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它的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它将在人的一生中长期发挥作用。因为音乐艺术对人的心灵陶冶如春风化雨、点滴滋润,天长地久、铭心刻骨,凡是经过长期接受音乐熏陶的人,就会形成一种完美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这种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一经形成就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它会给人的全部精神生活带来影响,甚至对人的终生起作用。 音乐教育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呢?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因为道德伦理与美是一致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出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联系与渗透的关系,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音乐教育之中的理论根据。怎样结合进行教育呢?这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教师要尊重学生什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对学生应有严格的要求,因为一定程度上“严”是“爱”的体现,但对学生也不能过于苛求,稍有一点闪失,就对他们横加指责,这样会使学生失去上进心和自信心,甚至会“破罐破摔”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每个人都有不愿为人所知的秘密,都希望拥有一个不被他人侵犯的自由活动空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隐私。个人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和36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沟通学生心理,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形成乐学、爱学、会学,有创见地学习的学风,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激发成就心理,激励学习动机 成就心理,是指人期望通过努力达到成功的心理。可以说,每个小学生都充满求知欲.都有一种成就心理。这种成就心理,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向预定目标发展,直至实现教学目标,由成就心理达到成功效应。当学生产生成就心理后.教学就真正做到了“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就有了动力。如《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开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