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不是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而是现实的土壤不能给你更多的机会去发芽成才。"拼爹游戏"正是社会板结的标志,阶层的固化更是社会病出现的征兆。读书改变命运遭现实挑战,部分农村子弟放弃高考,对于大学的迷信,从此终结了,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上大学这条出路。而日益僵化的大学教育体制,在权力的支配和教授们的懒散和冷漠双重作用下,确实不适合这个日益市场化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启蒙时期是人们接触新鲜事物最强烈的时期,并且这个时期所接触的东西会为以后处事做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因而现今社会便有许许多多学科专家在谈论启蒙时期发育的教学技巧。但在众说纷坛中人们一贯忽视的就是音乐的理性教育,那究竟什么是音乐的理性教育呢?顾名思义,就是音乐的思想与人的思想参透在一起发生的一种特征性的共鸣从而产生的另一种相对于他人所独有的优越的思想活性。激发这种活性的就是天然形成的异曲同工之作——音乐。  相似文献   

3.
教育与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川 《辽宁教育》2003,(9):34-34
“启蒙”是个有着多种含义的词,狭义的启蒙通常是指从17世纪洛克开始,在18世纪康德、黑格尔达到顶峰的“启蒙运动”。而近代启蒙运动的核心则是弘扬理性、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与蒙昧,强调“人”的崇高地位。在这一时期,一批知识界精英表现出对理性力量的最大信任,力图对欧洲的制度和信仰作出理性的分析。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称启蒙运动为“让光明照亮人类思想的黑暗角落”,驱除无知和迷信的运动。在这里,康德道出了启蒙运动的一个核心方面,即强调个人应该独立地进行理性思维,而不依附于任何学派、教会和学院权威。启蒙哲学家们表达…  相似文献   

4.
爱伦·坡的作品由于充满神秘、怪诞、恐怖的题材而往往被认为是脱离时代、晦暗消极的。笔者认为,坡作品题材的选择源自其对于启蒙理性的质疑与批判。坡在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和海上探险小说中分别对理性至上论及科学至上论这两个启蒙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质疑和批判,指出非理性因素是人身上更为强大的力量,对科学的过分迷信将对自然及人自身产生消极的影响。坡的怀疑、批判精神是一种更高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5.
试论大学的启蒙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及其运作中蕴涵一定的启蒙力量:传播科学知识,润泽理性思维,使人们步出愚昧与迷信的牢笼,获得属于人的自立与自主。这种启蒙力量既蕴涵在大学本义及其流变中,又渗透在大学理念、大学目的和大学功能中。  相似文献   

6.
自主设计物理实验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传感器被认为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借助传感器可以去探索那些人们无法用感官直接测量的事物。可以说传感器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有力工具,是测量仪器与被测事物之间的接口。转速的测量在工业生产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自然观。在孔子的观念中自然界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论语》中的自然观有许多理性因素和人格化的特点,通过孔子对待自然事物的方式和他对自然事物的感悟,人们可以从自然观的角度解读"仁""礼""德""理"这些概念的内涵。《论语》中体现的自然观是多元的,这是早期儒家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先前的社会历史观点中吸取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呢?本文打算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论述为线索,初步探讨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尔维修,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家黑格尔,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等人的某些社会历史观点,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做了哪些准备.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们在解释社会事件和历史事件时,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尺度,把社会的进步即理性王国到来的希望,寄托在发现了永恒真理和主持正义的伟大人物身上.因此,他们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在卢梭和爱尔维修等人的社会历史观点中,都有着一些相当杰出的唯物主义的论断.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历史观点中既有辩证的观点,也有唯物的观点.卢梭的社会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平等”.他猜测到,在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中,人们都靠自己的劳动生活,所以,人们之间是平等的,那时,除了由于年龄和健康程度不同而产生的生理上的不  相似文献   

9.
在市民社会,由于新教的正统派与启蒙派的理性宗教坚持一种分裂状态,人的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在人性里无法统一起来。面对理性与信仰的分裂所导致的时代困境,黑格尔在青年时期预设了一种"伦理总体性",用民众宗教来调和二者的对立。当他发现仍然无法摆脱道德律令的束缚时,又提出了爱的和解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在市民社会,由于新教的正统派与启蒙派的理性宗教坚持一种分裂状态,人的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在人性里无法统一起来。面对理性与信仰的分裂所导致的时代困境,黑格尔在青年时期预设了一种"伦理总体性",用民众宗教来调和二者的对立。当他发现仍然无法摆脱道德律令的束缚时,又提出了爱的和解思想。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异化了的社会,它犹如"铁笼"一般牢牢将现代人囚禁于其中。而在这样"无望"实现解放的"铁笼"社会中,艺术则能以其自身的形式对苦难和罪恶进行赎救。阿多诺站在现代主义巅峰的高位上,以启蒙逻辑的"二律背反"为逻辑起点洞穿了启蒙理性统治权力的狂妄,以否定的辩证法进一步揭露了启蒙理性的抽象的同一性原则所依傍的形而上学统治权力的秘密,最终用现代主义艺术当作拯救手段来对抗高度发达的工具理性对人的异化。而现代主义艺术由于包含了现代艺术的内在基础及其"反艺术"的成分,因而这条悲壮的救赎之路自然终结了现代主义及其自身。  相似文献   

12.
高三《思想政治》教材在讲到原始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是说:“原始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原始社会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我认为这个概括值得商榷。其理由如下: 第一,原始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只能从原始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去寻找,而不能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力的心态中去寻找。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在自然界的压迫下,对自然现象产生了神秘感,而人们对感到神秘莫测的事物必然感到恐惧和敬畏。即使在今天,那些相信迷信的人不是对“鬼神”还感到恐惧和敬畏吗?百慕大三角人称“死亡三角”、“魔鬼三角”,在它的秘密没有彻底揭开之前,人们不是也感到恐惧和敬畏吗?实际上,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力的这种心态,只是原始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的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中叶前的西方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赞赏,其哲学基础和根据是他们所信奉的自然理性概念。在精神领域中,自然理性概念实际只是一种停留在主观意识中的抽象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不是真正的道德,它不知道真正的道德须以自由意识为前提,故这些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本质和传统中国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歌德的小说《亲和力》讲述了一个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这与启蒙时代对于理性的高扬表现出一定的差距,为反思启蒙理性提供了别样的视角。与此同时,这种爱情描写所体现出的对启蒙理性的反思与二战后西方社会兴起的对理性的质疑、批判热潮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对更高层面上的理性的坚持和追求,由此完成了理性由工具到信仰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填词游戏     
同学们,这一期的字谜是要考一考你们对自然界事物的了解情况,看你们能不能用英语把所知道的自然事物如风、雨、雷、电等表示出来。加油啊!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时代,西方人观念基本倾向:自然界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认知的;淡化人类社会自身的天然血统;在社会观上,力图以理性所认知的自然秩序为范式来架构社会。中国人观念基本倾向:轻外界自然认识;重自身家族血统;并在推之人与人在血统下所形成的自然关系(家庭关系)的基础上,以家庭伦理为模式来构制社会安排。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postrnodernism)思潮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而此前西方社会则被“现代主义”(modernism)所统治。对于“现代性”,人们的普遍看法是“现代性表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它由启蒙信念驱使、维持着,确信理性和科学的进步,确信技术能够征服自然,并坚信运用科学技术于社会改造,便能控制……人类的状态”。“现代化”的基本假设是:现实的世界存在着某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只有运用“科学方法”(实证、实验、量化等),才能发现这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人们通过这些发现便可控制事物的发展变化,对于运用“科学…  相似文献   

18.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指学生从对自然事物的不知,经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行探求达到认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判断力是连接自然和道德的桥梁,他一方面希望以启蒙精神克服新教信仰,另一方面将新教的先验唯灵论精神吸纳到自己的理性精神中来,将新教精神转化为自己哲学的合理内核。康德的自然和道德的分裂的原因就是启蒙理性精神和新教信仰的分裂,他最后将二者统一到有强烈新教精神的先验唯心论中来。康德在理智上是一位启蒙理性精神的实践者,在情感上往往是反对自己的启蒙理性精神的。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与信息     
教师传授知识,实际就是向学生传递信息。所谓信息,就是事物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信息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和社会活动都会产生信息,人们是靠感觉器官来接受信息,再从信息中发现和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教师的教学,就是通过向学生传递信息,使他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性,再按着客观规律来改造世界。教师传递信息是借助于语言、文字、图象、图形和声音等形式进行的。国外学者把语言作为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