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昏,在我国古代记时法中,表示一天的某个时辰(19点-21点)。如《孔雀东南飞》中“吨吨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人定”均指时辰。然而,漫溯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我们可以发现,黄昏不仅仅是一个表时间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内蕴丰富的传统古诗词意象。诗人们借此意象形象地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这在唐宋诗词中尤为突出。笔曾以《宋十大名家词》为据对唐宋词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过粗略地统计,发现在词集中黄昏意象多的竟占25%。  相似文献   

2.
谢朓山水诗的意象之美。主要表现在“都邑城阙意象之豪壮美”,“黄昏落日意象之哀丽美”,“四时景物之秀逸美”等方面。诗人在创造这些意象美时,大都与其情感密切关联,而使之成为其心灵审美的一种律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古典抒情诗以其丰富的回忆性的审美意象成就了东方诗美的神采。那些闪烁异彩的诗篇,正是因了其中的回忆性的审美意象而平添了令人沉浸其间的无限魅力。在诗人的回忆性意象体验中,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时,诗人进入一种超越层次的高峰体验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诗人的情感体验超越了物象、超越了个人情感、超越了历史时空,个人心灵与人类历史沟通,由物会心,由象生意,由物知天,由天而悟的体验天地万物、宇宙苍生,变有限为无限,化瞬间为永恒,进入一种与天地万物融而为一的“宇宙大化”之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历来有很深的“夕阳”情结 ,“夕阳”意象不仅代表了时间概念 ,而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到了中唐以后 ,“夕阳”、“黄昏”等开始频繁地出现在诗歌中 ,主要被用来象征时光易逝、象征生命无多、死亡将至 ,或象征怀乡念人 ,或象征国家的衰微等等 ,这既与中晚唐诗人们感爱到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变迁有关 ,也与诗人自己迭遭贬谪的坎坷经历有关 ,更与时代诗风的演进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诗词的核心构件,鉴赏诗词从意象入手,能准确把握意境,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略陈拙见:一、构建意象的基本模式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由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两部分组成,“意”为筋骨,“象”为血肉,二者肉骨称适、契合无间。诗人在创作时,常要撷取与诗人自我形象或思想情感在某方面有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中的"黄昏"是一种极其平凡的自然现象,但是,这种平凡的自然现象,一经诗人敏锐的目光捕捉之后,便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达到与诗人自己的心灵高度和谐地统一的境界,这个普通的自然现象也就升格成诗人表达情感志向的媒介. 一、黄昏意象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古典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黄昏意象不是单一的黄昏之景,也不是单纯的以夕阳为写作对象,而是以夕阳暮霭为中心,连接夕阳下、暮霭中的诸多景致一起构成的一种可感的综合的形象,引起读者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诗和吴英词的联系,在其艺术结构上表现突出。他们不仅注重章法的细密和提转,而且分别通过“梦幻之窗”和“混沌的心灵场”来摄取意象,以深厚的情思贯穿于密集并置的意象组合之中,使其结构成为具有梦幻特征的心灵化意象结构。这种结构遵循的是诗人的情感逻辑,创作思维极具跳跃性和主观化倾向。这使得表现在作品中的时空、物我、主客、虚实等现实关系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如时空转换上的突转突接、埋没意绪,物与我、情与景的交融,主客关系的朦胧难辨,以及虚写和实写的互化和融通等,都显示出这种意象结构在艺术表现上所带来的一定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谢朓山水诗的意象之美,主要表现在"都邑城阙意象之豪壮美","黄昏落日意象之哀丽美","四时景物之秀逸美"等方面.诗人在创造这些意象美时,大都与其情感密切关联,而使之成为其心灵审美的一种律化.  相似文献   

10.
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刻意追求意象美的杰出代表,他的意象创造,是一个连锁式的艺术审美过程。义山诗的意象类型多种多样,尤以象征性意象的创造最具特色。李商隐的意象创造顾及了“意”与“象”两个方面:即要将深邃丰厚的主观之“意”,出色地客观化,也要将赏心悦目的客观之“象”,出色地主观化。艺术直觉的心灵化表现和艺术视角的新颖化选择,使李商隐的意象创造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1.
李娟 《学语文》2004,(5):17-17
著名的意象主义诗人庞德对“意象”作过如下的界定:“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智慧与情感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苏珊·朗格认为:“意象真正的功能是:它可以作为抽象之物,可作为象征,即思想的荷载物。”这就是说,意象是象征的一种表达方式,意象的最终目的是表达复杂丰富的情绪感觉和思想意念。而月光这个意象,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负载着丰富的内容,有着较为广阔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2.
民胞物与。物与,是杜甫仁学精神的合理外推,而同时,大自然以其所涵载的宇宙生气昭示着人类生命应具的秩序。诗人在其诗作中以喜剧性(自由)自然意象展示了这种心灵与自然双向交流的形上内涵:自然对生命的启示,在自然的映照中对人生悲剧的理性观照与超越要求;对“天人合一”的体认,是诗人宇宙化了的泛人性(“本善”)精神。  相似文献   

13.
艾青的早期诗歌中,苦难意象是诗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心灵情感的主要符码。一系列的苦难意象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其苦难意象显示了巨大的美学魅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苦难意象映照的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们弃恶从善的发动机,是产生崇高情感的催化剂。总之,艾青早期诗歌中的苦难意象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马是神骏之物,马意象是杜诗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大诗人杜甫在“骐骥-士不遇”和“宝马英雄”传统模式的映照下,通过对马独特的描绘与刻画,托物言志,表露出其自身积极进取的性格心理,尤其是诗人笔下的老马意象更具风采,体现了诗人豪情壮志不得舒展的郁闷心情。杜诗中的马意象对前代有所传承,有所创新,内涵极其丰富。  相似文献   

15.
"月明归梦遂成迷"--高启笔下的诗梦意象及发生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与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与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夜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书写主题。唐代诗歌夜意象描写丰富而且多元,晚唐诗人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近600首诗歌中,关于“夜”的意象描写很多,且以“夜”为核心的词汇非常丰富。统计发现,李商隐诗歌中关于夜意象的描写有550余处,说明其诗歌创作不仅善于运用夜意象,而且夜意象描写丰富、密集。李商隐诗歌夜意象具有时间、情感、社会指向,大致可以归纳为黄昏意象、灯烛意象、月意象、梦意象等几种类型,这些意象显示出其诗歌的凄寒孤寂、朦胧哀艳、幽怨感伤等审美特征,而这种特征是由晚唐时代风貌、精神流变等社会因素以及身世家庭、性格爱好等个体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18.
阮籍的《咏怀》诗是魏晋时代诗人创作完全个性化、心灵化的代表。诗人特别善于运用各种精彩纷呈的意象曲折地表达其思想感情。而最能体现诗人在残酷的黑暗现实中徘徊、苦闷、孤独无望心境的则是其中一组“失路”意象。这组意象充分表达了诗人在“进退失据”、无路可走的现实中仍不懈地探索人生之路的曲折追求。  相似文献   

19.
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子的诗歌意象丰富,在这些意象群中“麦子”意象较突出,它不仅给诗人带上了“麦地诗人”的桂冠,而且影响了一代诗人的创作。“麦子”作为粮食不仅喻示了生存,与“麦子”相关的意象“麦地”则与北方土地的干涸等苦难相通,而“麦子”本身所具有的阴性的特质与女性的某些特质相似。主要借对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的分析,从而加深对海子及其诗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黄昏意象是古典文学意象群里运用最频繁的原型意象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同时也具备农耕文化的情感归依意向特征,具体体现为上古婚俗文化、血缘伦理纽带的理性支配等集体无意识理念的浸润。从先秦一直到唐代,黄昏意象经历了复杂而多变的嬗变过程,其在文人的表述中已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范畴而被主体情感化,心灵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