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问题,它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为什么人"、"为人的什么"、"怎样为人"。三者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域",分别涉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体结构、目的取向和路径选择。三者之间有着彼此相关性,是完整的统一体。其中,"怎样为人"是"为什么人"和"为人的什么"的逻辑展开;而"为什么人","为人的什么"的理论认识,最终也要通过"怎样为人"的具体路径选择得以体现,并赖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其中,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近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才真正把"主体性原则"彰显出来,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人为自然立法"正式确立了"主体性原则",黑格尔"绝对精神"则把"主体性原则"推向了极致。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推动了西方文明乃至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因其理论内在的缺陷,使它陷入了困境。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性原则,为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找到了出路。当前,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所说的"宗教",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词。"宗教"在汉语中的本意就是"道"或"教"的意思,"道"指"正道","教"指"正教",因此,"邪教"不属于"宗教"的范围。西方所说的"邪教",指的是宗教的"异端",宗教的"异端"归根结底还是"宗教",法律上是允许自由信仰的;而中国所说的"邪教",指的是政治的"异端",政治的"异端"归根结底就不是"宗教",法律上是被禁止的。从汉代到明清,我国历朝政府从来就没有承认"邪教"是"宗教","邪教"从来就是"左道"、"妖道",其根据就是"邪教"的"左道乱政"或"妖道惑民"。当今,我国的法律对"邪教"的界定也鲜明地将"邪教"排除在"宗教"之外,与我国历代不认可"邪教"是"宗教"的传统是一致的,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汉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融的道德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契合点一直被探寻。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释"仁",把标示情感之"仁"提升为道德本体,唯"仁"能承载沟通"天、人"的重任;以"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扩展了"仁"的主体指向为人和天地,凸显"仁"是"天、人"的终极价值表现;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彰显求"仁"为贯通万物的过程,践"仁"为"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朱熹的"仁"成为"天人合一"价值意义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5.
说“纠结”     
2010年初,《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2009年十大流行语","纠结"一词位列其中,另外还有"被就业"、"秒杀"等等。值得关注的是,"纠结"一词与其它流行语不同:它古已有之,属于"典雅"一类的词,且意义集中、书面性很强;而现如今流行语中的"纠结",在原有词的字形、读音基础上,被赋予了大量的新义,且被年轻人广泛用于口语。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具有人本性、情感性、创造性三个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是"以人为本"班级管理模式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陆九渊在荆门,"以诗书为政",有著名"讲义"传世。明万历年间,余一龙命人将陆氏"讲义"镌刻成碑,高则巽又撰文记之。碑文教人奉行中道,"保全此心","自求多福",比较系统地昭示了陆氏的心学福祸观,值得今人研究。  相似文献   

8.
丁惠芬 《教师》2012,(1):67-68
"布白"是艺术的语言,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目的是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文人写文讲究含蓄,"又生文外,伏采潜发",目的是让读者从有限的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我认为政治课教学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笔者有幸聆听了周卫东老师"认识整万数"这节课,被特级教师高超新颖的教法所吸引。课堂中,周老师利用"小研究单"智慧地"退",巧妙地将学生往前"推"。智慧地"退","退"出了高深立意的故弄玄虚,"退"出了曲折情节的雕琢粉饰;智慧地"退",课堂上没有了华丽的对白,甚至没有了精美的课件……巧妙地"推",将学生"推"向前台,"小学生"成了"小老师",循循善诱,于无声处听惊雷。  相似文献   

10.
孙乃龙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1):17-20,54
"主体"最初的意蕴就是"根据",这符合希腊人最初寻求自身存在根据的意向。希腊人最初诉诸自然,在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指引下将自然实体看作主体。其后,希腊人诉诸认识自身,将目光转向自身,"关心自己"也就成为最重要的命题。它包含两个命题即"认识自己"和"照顾自己",此时主体被界定为自然神或城邦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在古希腊本体论哲学中,普罗提诺的本体论是"三本体"论,"三本体"论中最核心的本体是"太一","太一"具有最高的完满性,是第一性的存在,是其他两本体———努斯和灵魂的生成之源。此外,"太一"还是终极的"至善",作为伦理意义上的终极而存在,保存了古希腊哲学理性思辨的特点。普罗提诺的"太一"本体观念是对于古希腊哲学本体论的一种发展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王桂奎 《考试周刊》2012,(37):11-13
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是两种数列基本规律的深刻体现,是解决等差、等比数列问题既快捷又方便的工具,在应用性质时要注意性质的前提条件,有时需要进行适当变形.另外,"巧用性质、减少运算量"在等差、等比数列的计算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树立"目标意识","需要什么,就求什么",  相似文献   

13.
吴永军 《江苏教育》2010,(10):23-24
近年来,洪泽县实验小学从生命的高度,以"成长教育"为切入口,把"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作为办学使命和教育理想,为教师营造适合自己成长的文化,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成长的教育,尊重生命,张扬个性,以"自然、自觉"的意识,"做学创合一","做最好的自己",走出了一条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14.
从苏格拉底教育理念的"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精神"助产"术,实践理性等方面为现代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作了古典理论的反观性阐述,使苏格拉底的教育哲学在古今中西的时空中找到精神的契合和扬弃,为我们的现代教育作出应有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5.
邬焜先生"信息本体论"的目的是划分"全新的存在领域",即物质(如月亮)是"直接存在","客观信息"(如水中月)是"间接存在",两者没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直接存在不等于间接存在,强调这是与传统哲学根本不同的"元哲学"。但是,邬先生"信息进化论"居然违背"信息本体论"的规定,声称"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体现了"亦此亦彼的思想",即物质与"客观信息"两者的演化,"亦此亦彼",间接存在(如水中的月亮)等于直接存在(如天上的月亮)。由于传统哲学里的物质没有可被认知的任何信息(规律和属性),"客观信息"就成了"变相的物质","物质演化"则名存实亡,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摆设。所谓"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只是"客观信息"(如水中的月亮)在演化。然而,"客观信息"(如水中的月亮)既不能进化或退化,也不能同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16.
张荣起先生整理校注的《三遂平妖传》有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苦恼子"的"子"既不是通"只",也不是"了"之误,"苦恼子"是吴语词汇,意为"可怜"或"可怜的人",其中"子"是一个后缀成分。二是"济贫拨苦"中的"拨"当校作"拔","济贫拔苦"意为救助贫穷困苦之人,这个词最早见于口语化色彩比较浓的敦煌变文中,但是经常性地使用则是在明代小说中。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赵岐作注《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所依据的文本,知其注释所据为"肸",并非为"盻",注不可从;全面考察"盻"的本义及词义发展的线索可以看出,"盻盻然"中的"盻"应指"恨视也","盻盻然"意为"恨视貌(怒目相对)"为确。  相似文献   

18.
李晓菊 《教师》2011,(2):85-86
"教"与"不教",一直都是各级教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在教学实践中,"教"什么,如何"教","不教"什么,如何"不教",这些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与"不教"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各有所长,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  相似文献   

19.
石文秀 《考试周刊》2011,(79):77-78
课堂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阶段,不仅要考虑到练习的"质",而且要考虑练习的"量"。"质"就是本质,即练习需要体现出所学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重点,"量"就是数量,"质"与"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味追求练习的"质",而没有一定的"量",就达不到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目的;反之,如果一味增加练习的"量",而不追求"质",光搞"题海战术",就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运用失真的语言,来表现着对失真生活的"感受"和对失真情感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凸现一个"真"字!可见,学生认"真"习作,"反映新思维、新体验","面向生活,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