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残酷的殖民统治不仅使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发生了严重的动荡和混乱,同时给东北各阶层民众的社会心理带来了更深层次的伤害.使其社会心理由最初的对民族国家的"忧患意识"向以爱国主义为精神内核的"抗日心态"转变,同时这种转变也是促成东北抗日救亡高潮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柳条湖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70年后的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通过了一本"新版历史教科书",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说成是"自卫"--中国反日活动才是战争的起因.这种歪曲历史的说法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曾经饱受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蹂躏的中国,及其他日本周边国家的强烈愤慨和斥责.  相似文献   

3.
出于对"亡国灭种"的担忧,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反思传统和提倡维新渐成大势,传统中国的"天下与中国"、"国家与朝廷"这两对关系也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知识精英以"民族国家"观念中的"主权"、"土地"、"人民"来比照大一统中国的内外关系,使"中国"认同危机逐步显现出来.在民族国家已形成话语霸权的背景下,探寻到既能契合民族国家话语又能消除大一统中国认同危机的国家建构途径,是近代知识精英面临的难题.中国认同危机一直到"大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中华民族"、"五族共和"等词语的出现和使用,才逐渐得到缓和并最终消解.  相似文献   

4.
中东路事件是张学良继承父业执掌东北政权后第一次大的对外军事行动.从张学良要求收回中东路的初衷看,他是爱国的;但由于他采取了武力接管的方式和诸多因素,从而导致军事行动的失败.这种失败的结果从大的方向看,造成了两个负面影响第一,它使日本看到了东北军的软弱,更坚定了侵华的决心,加快了发动事变的步伐;第二,它对张学良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此后,张学良在思想上,对东北及东北军各方面的实力,对外关系及对蒋介石领导的南京政府的态度上,都产生了重大的转变.这些对"九·一八"事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期,日本对俄政策经历了由"联英(美)抗俄"向"联俄抗美"的转变,其基本目标是力图巩固扩大日本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侵略权益,进而确立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相似文献   

6.
日本觊觎中国东北由来已久,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并把富国强兵定为基本国策,积极推行侵略扩张的殖民政策,通过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1905年的日俄战争,把势力扩张到了中国的东北,在东北获得了特殊权利,攫取了旅顺和大连,而且还把从大连到长春、安东至沈阳的南满铁路占为己有.日本历届政府内阁十分重视其在东北的权益,重光葵在《日本侵华内幕》中写道:“保全在满洲的权益,无疑实际上成了岛国日本生存的问题.”他们长期计划着如何使东北脱离中国政府统治归入日本版图.军阀首相田中义一发表《对华政策纲领》声称:“对支那领土和满蒙必须加以区别.”“九·一八”事变,日本切实实施了对东北的军事占领,这一行动同日本国内外正处于严重危机分不开.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积极策划在我国东北成立所谓“满洲国”,以便进行殖民统治,并以此应付世界公正舆论的谴责。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日伪当局打出孔孟旗号,抛出“王道政治”的统治思想,在恢复中国封建纲常伦理的旗号下,日伪统治集团对东北沦陷区的妇女进行“洗脑”,力图用封建礼教思想和殖民统治理论对其实施教化和改造,从而使广大沦陷区妇女顺从日伪殖民当局的统治,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住大多数妇女觉醒的脚步。  相似文献   

8.
重读“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教育"是陈鹤琴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著名教育主张,旨在探索建立中国化新教育之路.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为核心内容的"教育观"是"活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并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值得人们研究、重视.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社科司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中央有关精神教学建议的通知》(以下简称"教学建议")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2012年8月10日-11日,由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全国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研讨会,在辽宁沈阳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30多所高校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就"纲要"课和"概论"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现将会议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亚洲金融危机是中国高职教育起步和成长的"机会窗口",而迅猛扩张的高职教育达到临界点后,"危"的能量终将集中爆发.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高职教育就业导向首当其冲,也表明了高职教育的"两个不相适应".但此"危"正孕育着建立和健全"三创"特色体系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1.
日伪企图通过其书写的伪满"历史",达到在中国东北"去中国化"的目的。其所书写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在古代史方面,将东北地区的历史与祖国割裂,将东北塑造成一个独立发展的地理单元与历史分期;在近代历史书写上,日本被塑造为东北地区的"解放者",以一种抵抗西方列强、驱逐地方军阀的姿态出现,极力诋毁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民族史上,日本侵略者则有意混淆近代民族国家概念,把中国"天下观"的中心民族,由中华民族变成大和民族,企图歪曲中国传统观念,"变夷为夏",达到奴化中国人的目的;在所谓"日满关系"的历史方面,通过构建"大东亚共荣圈"谬论、宗教移植等手段,将"日满关系"逐渐从"友邦"书写为"亲邦",进而将"满洲国"历史变为日本的"内地"。  相似文献   

12.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后,大批东北作家逃亡到华北、上海等地.他们在他乡同样从事文学创作,并且时常以故乡为主要表现对象.文章以<青年文化>杂志"华北文艺特辑"为例,考察辛嘉、吕奇、戈壁、梅娘、王则、共鸣等流寓华北的东北作家作品中关于故乡的想像,以此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缺失的这部分东北作家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3.
东北方言一直以来都以丰富的表现力,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和幽默风趣的表达色彩著称.“整”作为东北方言中常见的泛义动词,体现出了东北方言的特色.本文拟从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对“整”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对“整X”结构进行分析,以便对东北方言中的泛义动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确立了对"关东州"的殖民统治之后,为解决日本移民子女的学习问题而创办了专门招收日本人的小学校,并且很快就形成了寻常小学校、寻常高等小学校、高等小学校补习科的教育制度,日本在"关东州"小学教育中所实行的政策,不论是从教育制度方面或者是从教育方针方面而言,都具有殖民地色彩和特征,是为巩固日本对"关东州"的殖民统治服务的.  相似文献   

15.
王书怀诗歌心系读者,特别是农民读者.他走的是民族化大众化的"通俗"之路.他从古典诗歌、民歌、曲艺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在"土话"和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出朴素、优美的诗歌话语.他立足于乡村和土地,写出了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形成了鲜明的中国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16.
初中《中国历史》第四册第74页提到,东北抗日联军"有八个女战士在日军的重围里英勇奋战,最后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投入牡丹江".下面,对在人民中广为传颂的"八女投江"的英勇事迹,作一些简略的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的关东军在1937年有四十万人,在我国东北地区残踏、蹂躏,到1938年增加到五十万人.他们对东北人民加强其法西斯统治,进一步实行“归屯并户”和“三光”政策,使抗日游击区广大农村变为一片焦土,并在经济上严密封锁,严格管制东北人民的衣食住行,连一尺布、一斤棉、一粒粮都不准外运,妄图隔断抗日军民的血肉  相似文献   

17.
"象形"会意"作为汉字造字基本规律,其所蕴含、孕育的思维形式,乃是中国传统理论思维模式的滥觞和原型.其对传统文化内在而深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儒家多偏重运用象形思维模式,道家则更多体现为会意思维.偏重并非只有,"象形"会意"的互补,亦可视为中国传统特有的归纳和演绎.整个传统理论根本上正是"象形"和"会意"思维模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以及和军事工业相关的重工业,目的是要使东北成为其经济附庸,成为其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军事工业基地.为达此目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疯狂掠夺中国资源,剥削、压榨中国人民,给东北乃至全国经济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自辛亥至"五四"的中国近现代文化启蒙运动,走的是"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径"."五四"前后两代知识分子均面临关注个体的人本位观念与建立现代国家的集体性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对后者的强调带来了"个人性"命题在整个近代改革构想中先是被忽略、被冷落后是被误读、被转换概念,始终未能落到实处.并且很快的,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夭折.  相似文献   

20.
两岸形成对峙格局后,岛内岛外的台独势力借机兴风作浪.蒋家父子尽管与新中国势不两立,但在反对"台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立场上,始终保持坚定、鲜明的态度,不给台独势力可乘之机,为后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营造了较为有利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