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艾德加·爱伦·坡的诗歌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美,无论从诗歌韵律、意象,还是从浪漫主义色彩等方面,都会把读者带入一种美与战栗相伴的世界,《致海伦》、《安娜贝尔·李》、《乌鸦》等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作,尤其能体现爱伦·坡精湛的文字驾驭能力、独特的审美观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恐怖小说是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从创作背景和创作手法上分析,发现埃德加·爱伦·坡小说其巨大魅力源于恐怖与美丽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24):9-10
《威廉·威尔逊》作为埃德加·爱伦·坡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采用了自画像式的艺术处理手段,描绘了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自我泯灭。作者从自画像的人物设定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赏析,并结合爱伦·坡的人生经历对文中体现出的善恶观和自我泯灭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4.
爱德嘉·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最富有创造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唯关而又荒诞。“死亡”主题贯穿其中。文章旨在从西方伦理学对生命的理解、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爱伦.坡的不幸经历以及爱伦·坡对“惨美”的个性化偏好等四个方面探究“死亡”成为埃德加·爱伦·坡的诗歌情结的根因。  相似文献   

5.
埃德加·爱伦·坡在19世纪美国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小说创作方面的“统一效果”理论。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坡是如何在《一桶白葡萄酒》中成功运用这一理论实现预期效果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爱伦.坡的恐怖小说来分析坡在作品中所深刻表现出来的人们对死亡、虚无的恐惧,对人性本能的恶、对人格分裂的恐惧,以揭示“恐怖的源头在于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王红莉 《海外英语》2012,(22):222-223,229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其小说常常以复仇、凶杀、变态、精神错乱为主要内容,给人以荒诞、恐怖、血腥、离奇的五官冲击,他的小说往往使人感到诡异,但是这种诡异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不禁使人感叹爱伦·坡这绝妙的构思。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使爱伦·坡的文学作品在这近一个世纪里特别受大家的追捧,他在文学界也逐渐享有很高的声誉。在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是哥特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而爱伦·坡所写的小说绝大多数就是这种小说,但是他的小说因为精妙的叙事结构,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怪诞的氛围营造,独特的坡式幽默等艺术特点又有别于其他的哥特式小说。爱伦·坡的文学作品用其绝妙诡异的艺术创作成就使哥特小说的流行模式更加完善,对英美其他文学家的作品产生深刻影响,也对英美文学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章主要从叙事结构、心理刻画、渲染氛围、坡式幽默四个方面阐述爱伦·坡小说的艺术创作成就,领略爱伦·坡小说的独特的艺术风采,走进爱伦·坡式黑色幽默的恐怖世界。  相似文献   

8.
艾德加.爱伦.坡的小说风格奇特恐怖,充满了神秘感。坡巧妙地运用悬念和象征,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放置在作品中完成神秘感的构建,揭露人性丑恶的本质,形成新一代的恐怖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9.
这里以心理学理论的分支--人格心理学为依据,从内因--生理因素的失衡以及外因--社会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系统地分析、阐述了爱德加·爱伦·坡的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男主人公罗德里克·厄舍从灵魂到肉体逐渐走向毁灭的原因和过程,强调了一个人生存的环境对其健康心智的发展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芳芳 《考试周刊》2012,(32):20-21
艾德加.爱伦.坡的小说风格奇特恐怖,充满了神秘感。《厄舍古屋的倒塌》是坡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坡巧妙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构思全文,将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内心结合起来,烘托了死亡的主题,给人们带来悲凉之美、恐怖之美。本文探讨了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爱伦.坡如何运用象征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榆树下的欲望》剖析奥尼尔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奥尼尔一生对人生悲剧及其成因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章通过对《榆树下的欲望》一剧的人性剖析,揭示出清教思想、本能、欲念是促成人性异化、人格分裂的原因,并由此展示奥尼尔深刻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有着尴尬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身份,这让他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而负罪感又是形成其双重人格的深层原因。卡夫卡的"负罪感"不等于"原罪",而是他特有的生存体验的文化符码。《诉讼》主要通过主人公约瑟夫·K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展现小说"负罪感"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艺术上则浓缩为"法的门前"的悖谬性寓言,而主人公的自我救赎是人类普遍境遇的一种诗性观照。  相似文献   

13.
朱亚平 《培训与研究》2008,25(11):14-16
《毛猿》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重要悲剧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找不到归属的主人公扬克的形象刻画充分展现了奥尼尔悲剧的精神内涵所在。凡人的悲剧宿命在扬克身上得到了应验。我是谁?应该在哪里?扬克的悲剧实际上是人类自身的悲剧。本文试图借助于拉康的镜像理论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来进一步阐述《毛猿》的主题及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4.
以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来分析贾平凹的小说《古炉》,会看到小说描写了古炉村"文化大革命"中的残酷历史。人性的"爱欲本能"在"文化大革命"政治与意识形态之下遭受了压抑与扭曲,导致人的"死亡本能"发展为对他人的攻击、仇恨与残杀。人的"死亡本能"打着"革命"的借口,使之成为实现自己利益与野心的场域。在对爱与死本能的反思中,只有在心理上解除对人的压抑,才能给人以自由与尊严。  相似文献   

15.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进行重新解读。通过分析弗氏的"原罪"说,指出从恶乃人之本能;正是这种本能引发了整个故事的发生。运用弗氏人格结构理论,对小说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及其信仰的逐渐崩溃展开了深入剖析和理性的审视,发现主人公的痛苦在于其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激烈冲突及其自我理想的崩溃所导致的人格异常。  相似文献   

16.
寒山碧先生的《狂飙年代》三部曲以朴实的语言叙述着主人公林焕然在解放后那段狂飙年代中的人生遭遇和逃离与漂泊的经历。论文主要通过林焕然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人生选择分析小说所包含的多重精神文化内质。主人公的思想和行为既受西方自由精神和广东地域流动文化的影响,又是知识分子自身独立理性思维的结果,同时全书又弥漫着浓郁的家国根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凯特·萧邦《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19世纪末著名的反映女性问题的短篇小说,小说成功塑造了悲剧主人公马拉德夫人的形象。马拉德夫人的悲剧命运主要表现在:长期处于悲剧之中却麻木不仁;家庭婚姻生活不幸竞不自知;期待的自由生活来临时却猝然而死。男权压制和软弱迟钝的个性是导致马拉德夫人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欧洲文学史上的三部著名《变形记》,描述主人公凭附物形,经历人世悲欢离合.本文从主人公变形原因和变形后的经历两个角度,对奥维德、阿普列尤斯与卡夫卡三部《变形记》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西方社会神性的逐渐失落导致的人性异化.  相似文献   

19.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最著名的心理恐怖小说之一。其中主人公罗得瑞克的性格,他与妹妹玛德琳的关系,以及他活埋妹妹的动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自体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罗得瑞克对妹妹的爱是一种病态的自恋行为,他埋葬妹妹也是其畸形人格发展的恶果。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享誉当今世界文坛,有常青树的美称,也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文学作品涉猎领域广泛、风格各异。她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讲述了三个修葺屋顶的工人和一个在自家屋顶晒日光浴的女人的故事。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男主人公斯坦利的矛盾行为,可知这种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心理原因,是斯坦利的理想自我和大他者的强行介入造成了其人格的自我异化和分裂,使欲望主体徘徊在想像域和象征域之间而无法完全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