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的职业教育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德国职业教育概况德国职业教育经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在普及12年义务教育(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形成了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由职业学校、职业专业学校、职业中学、专业高中、职业预科学校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由高等专业学院、专业学校和企业来实  相似文献   

2.
德国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投资和政府拨款。德国的企业主动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愿意为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投资;职业学校的费用由国家及各级政府负担。政府也以拨款的方式支持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培训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达国家有许多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如完善的职业教育立法;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职业倾向的培养;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崇高;行业协会作用突出;职业教育规范;以职业技术训练为主等。文章在详细介绍上述经验后提出我国应建立以政府宏观政策引导,行业协会具体指导,学校和企业具体实施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广泛共识,但现实中校企合作的效果却往往并不理想。一方面,学校经常抱怨企业对校企合作不感兴趣,缺少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企业则在培训成本及同行竞争的残酷现实面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来自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张建荣教授建议借鉴德国经验,建立一个由政府支持、行业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共享的跨企业教育培训协作机制,通过建设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来服务于职业学校学生实训和企业人员的培训。他认为这将有利于发挥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和协调作用,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实训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作者在不莱梅电气职业学校的实习考察, 详细介绍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从时间上的划块式运作到空间上的职业学校及培训企业共同完成职业培训目标的整个体系运行机制, 并着重分析了德国不莱梅电气技术职业学校从学校管理的简练到教学过程的特点, 同时也从学生的角度反映了这种教育体系下依旧存在的教学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核心是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企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了双赢.分析、了解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对探索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国应依法落实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加强宣传,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学校应主动配合企业,保障企业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依照德国《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可以在各种生产企业中,在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以及在职业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之外的其他职业教育机构中进行。这一规定,为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场所的设置提供了法律基础,并由此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场所必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为分类标准,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场所结构由企业教学场所、职业学校教学场所和跨企业教学场所构成。  相似文献   

8.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备受称道,诸多国家争相效仿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出现成功复制德国职业教育的奇迹。德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双元制",学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各自担负着不同的角色。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双元制"教育体制、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原因、德国行业协会特点等方面,阐述了德国行业协会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充当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在各自必须遵循法律的基础上,结合起来进行的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职业学校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德国职业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特点鲜明,对我国职业院校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德国职业教育制度发轫于1182年《科隆车工章程》,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德国通过制定联邦与州及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职业学校等相关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一系列职业教育制度,构建了内容齐全、分类清晰、分工明确、职责明了、标准统一、程序科学、具体可行、运行规范的制度保障体系,增强了企业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提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使职业教育进入了4.0时代,始终保持了欧盟最低失业率的记录,夯实了德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  相似文献   

11.
简介了德国的教育体制和现状、德国职业教育概况,重点论述对职业学校的参观学习交流感受、行业协会及其技术中心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结合学院的高职教育现状提出作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2.
<正>一、办学模式——企业、学校双主导职业教育包含了职业和教育两个范畴的概念。近年来随着行业、企业主导的技工类学校的不断撤并,行业、企业逐渐淡出职业教育。虽然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也在逐步推进,但职业教育主要还是教育部门来主导,行业、企业很少也很难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的还是配角。由地方政府牵头,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企业、学校双主导式的"职教集团"的办学模式或许能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办学。二、学校定位——专业化、特色化目前,职业学校的总数在减少,但办学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学校提供各色专业以供学生选择。这种"大而  相似文献   

13.
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德国职业教育的体系十分完备 ,它分为职业初级教育阶段和职业提高阶段。职业初级教育阶段包括职业学校与企业培训相结合的双元制教育和职业专科学校教育。双元制教育是指学生一边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一边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和理论及实践知识 ;职业专科学校主要提供双元制教育以外的一些非工业化生产性质的全日制职业教育。职业初级阶段结束时 ,学生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职业教育毕业资格 ,进入社会就业领域。职业提高阶段包括职业专科学校或专科学院、职业高中和专科高中 ,学习结束时学生考试合格 ,…  相似文献   

14.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梯式的职业教育体系,分工合作、责任明晰、多元配置的职教机构,专兼结合、理实一体的师资队伍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我国应构建目标明确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整合优化;建立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多元教育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制度;遵循教育规律,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重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正视职业稳定性和分配的公平性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由劳动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一起负责职业教育考试,由学校、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考评委员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相似文献   

15.
瑞士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其中等职业教育以"学徒制"为主,同时强调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方面进行学徒培训,其职业技术培训通常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实战性和针对性较强.因此,考察和分析瑞士职业教育特点,对我国职业教育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数字化为契机,发展"互联网+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径.德国在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中取得了实效性进展,其举措主要包括:搭建法律政策框架,重视数字化教育投入;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形成职业学校、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协作的运行机制;依托数字媒体资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情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开拓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督导是对职业教育行政的相关主体包括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和职业学校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督导,旨在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的依法治教和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职业教育督导内涵主要是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职业教育督导的主要职能是监督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改进职业教育工作、指导职业学校规范办学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对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开展评估监测。职业教育督导分类除了传统督导,还有行业企业契约督导。  相似文献   

18.
李伍枝 《广西教育》2008,(21):16-18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一元是职业学校,另一元是培训企业,它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它对宜州职业教育的启示有:转变观念;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和优化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9.
浅谈德国职业教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企业与学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计划是针对认证培训职业的培训安排,是针对企业实践培训的培训框架方案,它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以过程和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职业培训,企业与学校相互协调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我们对德国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巴伐利亚州的职业教育机构、德国工商行会和企业考察与交流,就德国“双元制”体系、职业教育文化、学校与企业有机结合、专业设置与课程、师资队伍与培训、考教分离和质量保障等方面谈了我们的认识,并提出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