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研究阐明,如果"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核心,那么,"中庸"就是"仁"与"礼"相统一的方法。"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权(适中)"、实用价值等,都是"中庸"之法的运用与实践,其目的是有效地达到"仁"与"礼"的融合,以最终实现"大同"理想和愿景。  相似文献   

2.
Deischn 《小学科学》2011,(10):12-13
三个多月前,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是由"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仍然是令人们最为头疼的两种自然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西班牙语的音译词,它们的意思分别是"男孩"和"女孩"。"男孩"来时,太平洋中东部海水会异常升温;"女孩"来时,  相似文献   

3.
王妍玮 《甘肃教育》2011,(16):39-39
"隹"读zhuī,字形和"佳"相近。"隹"是个象形字,在古书上是指短尾巴的鸟。它一般作为偏旁出现在合体字里,有时表读音,有时表意义。"隹"作声旁的字,有"堆"、"锥"、"睢"、"摧"等。"隹"作形旁的字,意思大都与鸟有关,如"雀"、"雁"、"雉"、"隼"。再如,"集"是个会意字,本义是鸟落在树上;  相似文献   

4.
北海白话的否定词“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海白话的单音否定词有"冇"、"未"、"不"和"无"。"冇"的使用频率最高,"不"和"无"带有书面色彩。"冇"表示没有,否定存在、已然,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副词。"冇"表示不,否定认可、当然、将然,是副词。北海白话的否定词跟广州和北京的否定词呈错综对应,北京的副词"没有"在北海要分别用"冇"和"未"。北海的"冇"、"未"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5.
教育"概念"、"试验"以"新"字开头的有很多,如"新教育"、"新学校"。最近,我对这"新"作了思考。与"新"相对应的,是"旧",进而又在思考"旧教育"、"旧学校"。什么是"新教育"、"新学校"?什么是"旧教育"、"旧学校"?我以为这里的"新""旧"肯定不是时间概念,不是时间的先后,"新"与"旧"是由内涵决定的。在2011年一个题为"面向未来"的全国教育论坛上,  相似文献   

6.
1月13日 晴 谜面是"冲线",谜题要求猜一成语,其谜底是"争先恐后",此灯谜容易理解。如果把谜面改为"战栗",谜底也是"争先恐后",有的人就会觉得莫名其妙。原来,可这样解释:"战栗"的"战"是"争"之意思,排在"先";"栗"是"恐惧"之意,排在"后"。  相似文献   

7.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礼"就是"仪"。当"仪"与"义"与"礼"相结合时,"礼仪"与"礼义"二词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仪"是形式,"义"是内含。一旦"仪"脱离了"礼",甚至背离了礼之义,即"礼"的基本精神,"仪"就褪变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在礼的本质方面,我们强调"以仁释礼";在礼的作用方面,我们强调"成人"——"成仁";在礼的特征方面,我们强调礼的无限性。这样,我们就把"礼仪"这一概念与当前学术界、特别是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方面所讲的"礼仪"完全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8.
"上上"连用可以是动词的连用、方位词的连用,也可以是"方位词+动词"的连用,还可以是语素的"上上"的连用。动词的"上上"连用可以分为动趋式、动结式和重叠式;方位词的"上上"连用主要指"上上"与"下下"的叠结。有些"上上下下"中的"上"的理解存在两可的情形,"上"既可以是方位词,指代人物;又可以是动词,为趋向动词。  相似文献   

9.
"和"是墨子思想的集中概括,也是墨子主张的终极诉求。以"兼爱"立论的道德教育是"非攻"致"和"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路径,但无差别却脱离自爱的"兼爱"要求、诉诸外力而不反求诸己的"明鬼"观念、以利释义的"志功合一"理论所蕴含的内悖,决定了墨子"和"继缺"同"的思想只能是空想。  相似文献   

10.
黎加厚 《电大教学》2011,(6):108-108
曾有记者问我,2011年,你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我想一想,是两个M。第一个M是Mobile,可以翻译为"手机"、"移动"、"移动设备"、"可以装入口袋大小的设备"等,这是电子设备和信息载体的微小化趋势;第二个M是Micro,可以翻译为"微"、"小"、"碎片"、"一小段"等,这是信息内容和思维跳跃的微小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赏识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通过欣赏赞扬学生的闪光点,给他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使学生自觉地发挥优势,克眼不足。但笔者以为,赏识教育与其叫"赏识教育"不如叫"识赏教育"。因为只有"识"人,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赏"人。"识"是"赏"的前提,"赏识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识",第二步才是"赏"。  相似文献   

12.
"清早"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到了元代,尤其是在元杂剧中,"清早"往往与"大"、"晨"组合成"大清早"、"清早晨"使用。明清时期,"清早"一词的使用很普遍了,在小说与戏曲中更是屡见不鲜。"清早"中的"清"为"侵"之变声,是深邃黑暗之貌的意思。"清早"与"侵早"、"早晨"、"清晨"、"昧爽"的意思一样,是指天欲明未明之际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说自己的道是一以贯之的,却并没有明确说自己的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又是用什么贯串起来的。后人恰恰多就这两个问题各持己见,争论不已。关于孔子的"道",有三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即"仁"、"礼"、"仁与礼";关于"一以贯之"的"一",有的认为是"忠恕"(这种说法较为普遍),有的认为是"中庸",也有的认为是"仁",还有的认为是"礼"。不管哪种说法,要搞清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如果从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的人生理想、孔子中庸思想的形成、孔子的人生实践来分析其思想观念,就会明白,"中庸"应该是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家"是人们遮风避雨的地方,是供人住的。可是"家"字的外形却有些让人难以理解,它的上半部分是"宀",代表房子;而下半部分却是"豕(shǐ)"字,"豕"是"猪"的意思。这就奇怪了,"家"是人住的地方,又不是猪圈,怎么"宀"下没有"人",却有"猪"呢?其实,"家"的写法跟古人的生活习惯有关系。远古时代,  相似文献   

15.
后人常以"尚意"来概括宋代书法的时代特征。这里的"意"可概括为"以意得意"。第一个"意"是观念性、精神性的东西,包括主体的感觉、情绪、意志、观念、认知等精神性内容,主要是指书家的创作态度,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得意",也就是追求书法的"神"、"意趣"、"意味"、"意韵",甚至是体现万物之"理"的"道"。  相似文献   

16.
曹新民 《教育文汇》2011,(12):16-16
"教"是"研"的土壤;"研"是"教"的深入。教科研论文是"研"的成果,是"研"的结晶,是"研"的升华。老师只研不教,误人子弟;只教不研,定会平庸;教和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不断成长。因此,提倡老师撰写教科研论文,应当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个教师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美术"一词是由"美"和"术"组成,"美"是指美的感悟和体验,"术"则是美术鉴赏和创作的技巧和技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对于美术高考学生的培养,都特别倾向于"术"的方面,殊不知"美"和"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是需要平衡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夏艳 《阅读与鉴赏》2011,(10):31-31
"真"和"新"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真"和"新"是写作的生命力。"真"是写作的基础,写出的文章给人以"真实"、"实在"的感觉和印象。"新"是指写作当中的创新,材料创新,题目创新,甚至语言方面的创新,而文章主题的创新则是写作当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李美芳 《现代语文》2009,(11):131-133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论语》是其思想的结晶,被奉为"经典"。"儒家"是一种学派,不同于西方以"圣经"为依归的基督教等宗教。"儒教"非教,"儒教"之"教"非"宗教"之"教",乃"教化"之"教",同时也具有"政教"之"教"的含义。"征圣"和"宗经"在现代社会仍然不可或缺,同时更应牢牢把握"非教"这一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金雪芬 《考试周刊》2011,(54):67-69
"言"和"意"的矛盾统一关系是言语的基本矛盾,是语文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言"和"意"存在一定的动态转化关系。"意"是个性化"激情"阅读的根本,它既是阅读的前期准备,又是阅读的主要目的,还为写作的蓄"意"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同样,"意"是写作的"催情剂",没有"意",谈不上"言"。只重视"言"而忽视"意",无异于舍本逐末。个性化"激情"阅读与"催情"写作两者并举,方能实现"言"和"意"的高度统一,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减负提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