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院校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基地。良好的法律素质首先包括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健康的法律心理 ,法律教育应以此为切入点 ,着眼于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素质的提高和法律观念的树立。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变过去的“专才”教育为“素质”教育 ,大力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以适应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有序地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关键,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取德育知识的主要平台,也是其逐渐形成法律意识的关键途径。因此,文章简要概述了法律素养的内涵,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高年级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现状,并从四个方面提出培养策略,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3.
高等院校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基地。良好的法律素质首先包括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健康的法律心理,法律教育应以此为切入点,着眼于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素质的提高和法律观念的树立。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变过去的“专才”教育为“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以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表现为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法律教学应根据初中生思维、认识发展的特点,围绕法律意识的树立过程中“法律知识教学”“法律思维培养”和“法律实践表述”三个方面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法治教育理念亟须从注重普及法律知识向注重培育法治观念转变,贯彻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塑造学生法律人格——培育学生法律信仰的教育思路。当前,法治敎育理念亟须从注童普及法律知识;ti注童培育法治观念转变,贯彻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塑造学生法律人格——培育学生法律信仰的敎育思路。策划者说我们都有一个"法治梦":法治为王,国家依法治理,事事依法办理,人们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捍卫法律,在法治光辉的照耀下,社会有序运行、和谐发展。实现"法治梦",基础在教育。《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  相似文献   

6.
温玉平 《考试周刊》2011,(89):216-217
法治社会,呼唤法治观念。普法教育与公民现代法律观念的塑成关系密切.基于对全民普法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着眼青少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自身因素,作者认为普法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注重“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提升和法律信仰的生成,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公民的现代法律观念。  相似文献   

7.
陈君 《教育与职业》2004,(27):75-76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标志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依法治国需要有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的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严格的司法公正制度,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尚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笔者认为,其主要症结乃是公民的法律意识问题。一、法律意识的涵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将“法律意识”解释为“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  相似文献   

8.
王敬波 《中国德育》2014,(22):16-20
当前,法治教育理念亟须从注重普及法律知识向注重培育法治观念转变,贯彻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塑造学生法律人格——培育学生法律信仰的教育思路。  相似文献   

9.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客观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即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在依法治国条件下,法律意识成为推进法治进翠的观念先导。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与未来,对这一群体的法律意识的关注与培育,将会直接影响我国法治化的进程。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形成原因,并提出培养途径,为推进法治进程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与改进高校法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状况:大学生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但法律意识与行为选择脱节现象较严重,法律信仰尚未形成;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但总体不能满足需要;大学生对现行法制教育评价不高.但对高校法制教育改革充满期望等。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必须从优化校园法治环境,加强法制教育认识.深化法制教育教学改革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1.
青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进程。因此,如何提高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将青年学生培养成“爱国守法”“,以遵纪守法为荣”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法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不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培养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灌输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价值观;二是普及法律常识。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应把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法制观、价值观教育方面。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更重要是要增强广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承担着向学生传授法律基础知识、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渠道。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对法律基础知识重视不够、对法律意识提升不够以及现代法治观念彰显不足等问题和偏差,没有把法律教育目标最终落实在提高学生法律素养这一层面。本文以法律基础教育目标的三个层次为参考,分析了法律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法律基础课教学要遵循法律教育目标的“三层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整合资源,寻求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法律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4.
高校法律教育的改革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应当着手培育青年大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因为法律意识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延续的实践过程,不仅需要有潜移性熏陶的优良法治环境,还需要有制度化的法律知识积累和法律意识生成途径,更需要有科学有效的法制教育实现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15.
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实行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培养他们成为守法公民的需要。调查中,选取了法律基本理论知识、法治社会、对法律作用的信仰,权利情感意识状况,对司法活动热点问题的了解,对两个法律制度存废的看法六个角度,从芜湖地区高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实际出发,分别设计一些调查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对回收问卷统计结果的分析研究,得出芜湖地区高职学生的整体法律意识不高,崇尚权力的倾向明显,对法治的信心不足,积极的守法、用法和维法的意识不强等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生法律能力形成面临法律意识薄弱,法律实践能力不足,法律反思能力缺失,因此需以强化法治教育体系为途径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以革新法律教学方法为手段培育学生的法律实践,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导向培育学生的法律反思。  相似文献   

17.
法律意识的核心就是法律信仰、法律精神。对“法律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对在校生法律意识教育和培养的主要途径,法制德育课的根本目的不只是为了获取丰富的法律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法律精神,坚定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对我们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以及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有着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笔者就上述三个问题逐一阐释,以期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武宁 《科幻画报》2022,(2):219-220
当前,国家强调法治社会建设,高度重视公民法律素养。初中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法律素养对国家法治建设水平有着一定的影响。对此,作为新时期的初中政治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优势,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法律意识得以全面提升。以下就将初中政治教学作为载体,着重分析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策略,希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目前女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基本状况 1.法律意识水平不高 虽然我国高校的学生都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除法律专业学生外,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基本上是零碎不成体系的,尤其是女大学生法制观念的现状不容乐观,一部分女大学生对法制教育不感兴趣,法律意识淡薄.日常生活中,一些女大学生不能自觉地以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区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