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教材经历了“一纲一版”到“一标多版”的过程,现行各版本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存在着简化定理公式的提出过程和证明推导过程的现象,忽略了其中的发现、探索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重组教学内容,展现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过程、体验过程,从而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2.
数学实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猜想、发现、验证所学习的内容;空间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中一个重要元素,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以苏科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图形的运动"为例,创设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使学生经历体验和数学化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3.
《江西教育》2012,(11):18-19
<正>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教学目标:1.经历提出猜想、验证规律的探索与发现过程,通过类比、说理、举例论证,总结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2.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理解乘法分配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3.欣赏数学运算的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倡导旨在培养学生智慧的"过程教育"——关注数学结果的形成、应用的过程和获得数学结果(或解决问题)之后反思的过程.但调研发现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不符合"过程教育"要求.基于"过程教育"的浙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3.1认识不等式"的教学应该怎样操作?本文以问答的形式呈现这节课的  相似文献   

5.
观察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流行一种做法,即无论什么课,开始大都要"创设情境"。这种"流行"与近几十年来的教育理论发展有关,更与新课程的价值导向有关。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简称《标准》,下文同)可以发现:无论是2001版课标实验稿还是2011版课标修订稿,都特别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情景图"就成了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中出现的新鲜元素。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倡导培养学生智慧的"过程教育"——关注数学结果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特别是活动的内化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但调研后发现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不符合"过程教育"的要求."过程教育"指导下的浙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6.1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的教学应该怎样操作?本文以问答的形式呈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材简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经历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探索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把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定律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题材,编排在"乘法"单元的"探索与发现"一节中,旨在通过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数学规律,在经历过程中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步骤和有效方法.本节课打算以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杠杆,以不同方法的内在联系为支撑,达成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之间的和谐统一,达到启迪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1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倡导通过"过程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但调研发现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不符合"过程教育"要求."过程教育"指导下的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5.4一次函数的图像(第2课时)——一次函数的性质"的教学应该怎样操作,笔者采用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方式进行了探索.初步的理论求证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2011版课标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笔者认为,数学基本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现以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教材"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的编排为例,略谈数学活动设计。一是引入概念的数学活动设计。三种版本的教材编排,对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活动设计有两种侧重方式:一是现实生活体验,二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发展。北师大版教材设计:以"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设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的安排与旧教材有很大不同,它把这一内容作为一个发现规律的探索活动来进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因此,根据教材编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75页"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13页。【课前思考】本课是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节综合练习课,教材通过创设"美丽的田园"这一情境,呈现了丰富的数学信息。教材按照"寻找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释应用"的思路展开,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和完整的过程。备课前,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从喜闻乐见的情境出发?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开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活动,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这些都有赖于我们教师为学生搭建思考、表达、合作、实践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圆的认识”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的,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多。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更是把数学学习看作是一种“再创造”。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认真反复地学习课标、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充分领悟课标精神、教材精髓、学生学情,继而最大限度发挥新教材科学性的优势。对新教材进行充分地发掘、大胆地突破,运用巧妙的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让研读教材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让追寻生本课堂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常态,让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将就"。  相似文献   

15.
"章小结"能够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对比不同版本教科书"章小结"特色可以帮助教师有效整合教学资源.选取台湾地区康轩版与大陆地区三种常用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以"二次函数"这章为例,对比四种版本教科书"章小结"部分的差异,发现四版教材章小结部分各有特色:康轩版教材小结内容多样,注重知识体系的梳理;人教版教材与华东师大版教材章小结部分注意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课标理念联系紧密;北师大版教材小结部分设置合作交流问题,注重引导学生的参与体验与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0~101页。教学目标:1.经历直观操作,感受探索发现的过程,发现按一字摆图形所需小棒的规律,欣赏数学的图形美。2.通过摆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积累探索图形的规律和解决有关图形问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践行这一理念,小学数学教学应当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学生掌握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为此,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热情,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调动"听觉"热情,发展倾听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2011年版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说的拐点问题为:当学生正在从现实问题中发现隐含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律,形成一定的数学观察、归纳、思维、表述等能力时,教师却将其中止或引向淡化,使教材的教学或教育价值降低或丧失.笔者以苏科版教材为例,谈谈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拐点问题.1 不尊重教材,随意改动教材中的操作《课标》指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设计问  相似文献   

20.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人教版""康轩版""singlee版"三版教材对"负负得正"内容的设计及对比分析,得出三版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探索数学规律,揭示运算法则;第二种是通过引入实际情境,探索运算法则.通过对比分析,帮助教师在有理数乘法运算的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教学规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数感"与"符号意识",进而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