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中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句,诗中对“三十年”的解释,历来颇有争议,注解较多,我认为,这些注解都有不妥之处。所以,在此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供参考。 一.对“一去三十年”的注解举例 1.三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注为:“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初做江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十年制高中课本语文第一册《硕鼠》一诗中有“爰得我直”一句。课本注:〔直〕这里指处所。关于“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作“价值”。《史记·张汤传》:“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引伸为“工钱”。《后汉书·班超传》:“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今人余冠英《诗经  相似文献   

3.
中学课本《过秦论》中注“楼缓”为“魏文侯弟”。目前通行的各家注本也均将楼缓注为战国时魏人。如十三所院校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楼缓,魏文侯弟”。《中华活页文选》:“楼缓——魏相”。皆因袭了古注。《文选》李善注云:“高诱曰:楼缓、魏相也”;《史记·秦始皇本记·索隐》:“楼缓,魏文侯弟,所谓楼子也”。但此二古注值得商榷。《战国策》高诱注本宋代曾有缺佚,现已无法找到李善所引的高诱所说“楼缓,  相似文献   

4.
高二册《鸿门宴》中 ,樊哙在指斥项羽时有句云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此中“王之” ,以前的课本 (人教社 1991年4月第 1版 )注为 :“王 ,为王。之 ,指咸阳。”现在的课本 ( 1995年 6月第 2版)则改作 :“王 ,使他为王。之 ,指咸阳。”笔者以为 ,改注较旧注错之更甚 :将“王”视为使动用法 ,除这个改注外 ,课本中还有两处 :一是《鸿门宴》文后练习第二题第 3小题 ,《教学参考书》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王 ,动词 ,使动用法 ,封……为王。”一是高三册《单元知识和训练·词的活用》中在解释“使动用法”时云 :“‘王之’…  相似文献   

5.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其中的“怒发上冲冠”,中学语文课本注为:“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冲动了帽子。这是夸张的说法。”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极其愤怒。”安徽大学等十三所院校合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曰:“内心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课本中杜甫七绝诗《江畔独步寻花》之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最后一句中“恰恰”二字,历来注家纷争,分歧颇多。概括起来,大致有四:其一以宋代朱翌为代表。他在《猗觉寮杂记》中依《广韵》将“恰恰”训释为“用心”,“恰恰啼”便是“用心啼”。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恰恰啼,犹言着意啼”,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四册《塞翁失马》有句:“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其中遽”字课本注道:“遽,就。”高中语文第三册《察今》有句:“其又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中“遽”字课本注道:“岂遽,难道就……,遽,就。”以上二句中“遽”字课本均注为“就”,课本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一册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班马”,课本注为“离群的马”。上海辞书出版社版《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先生也作了同样的解释。笔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何国治先生指出,李白诗的最后一句“萧萧班马鸣”,是化用了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六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瀚海”一词,课本注为“沙漠”。笔者认为欠妥,理由有二:一、“瀚海”一词解作“沙漠”和上下文所描写的环境是不相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作者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送别友人归长安的作品。作者送别的地点是轮台。沙漠都是在高原  相似文献   

10.
编在高中一册的《硕鼠》为三百篇中的刺诗名作,对于诗中“硕鼠”一词的解释,课本训“硕”为“大”,这样,“硕鼠”便成了一个偏正词组,可译为“大老鼠”。其实,这个解释是很值得怀疑的。《硕鼠》,《诗序》说:“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对《诗序》的这一解释,汉以来的经学家几无持异议者。清人陈奂硕甫在其所著《诗毛氏传疏》卷九中据《尔雅》及《易》郑注引诗,认为“硕”“鼫”古通用,“硕鼠”即“鼫鼠”。此说极是。但陈氏“笃守毛义”,不敢指出《诗序》的错误,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这就给后世解释《硕鼠》带来了两种意见的分歧。今人说诗,大都赞同《诗序》,但也认为陈氏“鼫鼠”说是可取的。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译》一九六二年出版增补本时,取陈氏说,更通俗地讲为“俗称土耗子或地老鼠”。可是该书一九七九年新版时,余先生却持折衷意见,认为“硕鼠解作肥大的鼠亦可”。是把“硕鼠”作为一个词组解为“大老  相似文献   

11.
《张衡传》写道:“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课本中对该处的“六艺”注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有人提出《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六艺”的解释注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两处对“六艺”的解释不是正相矛盾么?对于这个难点,有一论之必要。  相似文献   

12.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这是文天祥兴元元年(1728)写的《过零丁洋》诗的头两句。上距德佑元年(1275)起兵勤王,头尾四年,“四周星”正指四个年头。所以初中语文课本把“四周星”注为“四周年”。旧《辞源》《辞海》和1979版《辞源》都把“周星”注为12年。于是有人以此为据,对初中语文课本的注释提出异议。“周星”到底指一年还是12年? 原来,我国古人为了说明日月的运行和季节的变换,把周天由西而东的方向分为12等分,就是所谓“十二次”。岁星(木星)12年在天空运行一周,所以把12年叫做“周星”。但这仅是“周星”的一种用法。还有另一种用法:  相似文献   

1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的“轮台”,课本注为:“古西域地名。在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这是把汉代的轮台当作唐代的轮台了。现在的轮台县位于天山之南,属汉代西域的轮台国辖区。如果说岑参诗中的轮台是指今天天山之南的轮台县,那么,岑参另一首诗《使交河郡》、中“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就不可思议了。因唐交河城在今吐鲁番县西二十里,与今天的轮台县相距为一千一百多  相似文献   

14.
《归园田居》诗五首,是陶渊明自彭泽辞归的第二年写下的。组诗反映了园田躬耕的劳动生活与艰辛经历,抒写了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与悠然情状,是陶渊明后期生活的代表作品。其中第一首《少无适俗韵》中“一去三十年”句争议颇大,涉及该诗主题等问题,爰陈管见,以就教方家。“一去三十年”句,有“一去十三年”之异。持前说者于“一去三十年”之后,尚有一条较为详尽  相似文献   

15.
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熟词”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或解释不清。下面略举数例:1、初中语文一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床”字课本及一般古诗注本都不注,许多人便把它理解为今天睡觉的床。《唐诗两首赏析》一文(《语文教学通讯》82年9期)就说,诗中主人公“辗转反侧,又要在床上熬过一个不眠之夜”。人在床上躺着怎么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实际上,“床”是古代的一种坐卧之具,可坐可卧,可在室内,也可移至院中,李白《长(?)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课本初五册《干将莫邪》:“王即购之千金”。课本注为“悬赏千金捉拿他”。这“千金”是什么和是多少,不得而知。高一册《记王忠肃公翱事》:“列价五百金”。课本注为“五百两银子”。“金”为什么变为“银”和“两”也不得而知。高六册《荆轲刺秦王》:“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课本注“金”为“铜”又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使至塞上》一诗中,有“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课本把“属国”注释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藩(ho)军队。”笔者认为,课本的注释有可商榷之处。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三册周汝昌《谈笑》中“冠缨索绝”一词,课本注:“冠缨索绝:《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冠缨,是系帽子的两根丝带.索绝,指带子断了。”很明显.课本把“索绝”合在一起注为“指带子断了”,忽略了“索”的意义。“冠缨索绝”之“索”当为副词,是“尽.全.都”之义。《汉语大  相似文献   

20.
《渔夫的故事》(初中第一册)中有“笑逐颜开”这句成语,课本注为:“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颜”字未加注,查《汉语成语小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其意为“脸面、脸色、面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