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密尔在《论自由》中论证了个人的自由权和社会及政府施于个人的权威的界限问题,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认为自由是社会进步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在逆境中追求真理的经历,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兴衰历史及百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可以作为密尔《论自由》一书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2.
自由是什么——读约翰·密尔《论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尔划分了社会与个人的界限 :社会可以合法干涉个人自由的唯一理由是自我防御。他从功利主义出发 ,认为个性和绝对多样性能够促进人类达成共识 ,接近真理。他受到德国浪漫主义影响 ,坚持绝对多样性。《论自由》就是他论证一种不会损害多样性的自由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密尔划分了社会与个人的界限:社会可能合法干涉个人自由的唯一理由是自我防御,他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个性和绝对多样性能够促进人类达成共识,接近真理,他受到德国浪漫主义影响,坚持绝对多样性。《论自由》就是他论证一种不会损害多样性的自由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具有思想与讨论的自由,能够自由地形成与发表意见,但是自由权又不是绝对的,它要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为界限。为此,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对自由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本文仅就如何理解《论自由》一书的精髓及所涉自由问题而显露出来的现实意义作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5.
1895年2月严复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与《救亡决论》等文章中完整地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自由观。他认为,自由不仅为“天之所畀”,而且,“人人得以自由、国国得以自由”,“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是西方富强之本源。但自由又是有前提的,其前提是,国民素质高,人人具备自治能力,条件不备而遽行自由,则属“取乱之道”。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的自由观念主要论述于他的《论自由》一书中,穆勒自己也认为《论自由》是他一切著作中最慎重的作品,也是他与夫人最重视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密尔的《论自由》是政治哲学史上的一大杰作,无数学者在其中看到了消极自由的影子,但实际上密尔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消极自由论者,而是持有一种积极自由观。文章拟从三个方面指出其积极内涵:首先,个性多样化的要求内在地需要积极自由意义上的个人自主与自我管理;其次,密尔支持与鼓励个人选择,而选择的方式必然要求以理性为指导;其三,社会整体目标包含了一种善的道德观,这种理想虽然宏大但没有将个人理念放在首位。正是该理想违背了密尔维护个人自由之初衰,从而导致伯林所深恶痛绝的专制之后果。  相似文献   

8.
王荣荣 《文教资料》2012,(4):107-108
"自由"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富于变化的概念。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不同人,同一社会不同时期的不同人,同一社会同一时期的不同人,"自由"观都不尽相同。本文认为自由教育的本质即自由教育的精神,其取决于人们的"自由"观念。作者通过对伯林《自由论》中两种自由概念的思考,推出在此自由观观照下自由教育的核心精神即人道主义精神与理性精神,希望此自由教育之精神成为使教育真正作为一条通达自由之路的引领。  相似文献   

9.
于文军在《论自由的本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中提出,真、善、美是自由的属性。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上,关于人是否存在意志自由的问题,历来有三种没的观点,绝对意志自由论、行为决定论、马克思的相对意志自由论。这三种观点对预防犯罪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以绝对意志自由为基础,在预防犯罪上产生了刑罚预防论;以行为决定论为基础,产生了社会预防论;以马克思主义相对意志自由论为基础,产生了刑罚预防与社会预防结合论。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预防犯罪模式存在弊端的同时,提出了变“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为“以社会预防为  相似文献   

11.
在哲学上 ,关于人是否存在意志自由的问题 ,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绝对意志自由论、行为决定论、马克思主义的相对意志自由论。这三种观点对预防犯罪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绝对意志自由为基础 ,在预防犯罪上产生了刑罚预防论 (包括重刑预防和一般预防 ) ;以行为决定论为基础 ,产生了社会预防论 ;以马克思主义相对意志自由论为基础 ,产生了刑罚预防与社会预防结合论。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预防犯罪模式存在弊端的同时 ,提出了变“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为“以社会预防为主 ,刑罚预防为辅”的科学的预防犯罪模式。  相似文献   

12.
渠敬东 《教师》2014,(20):F0002-F0002
洛克和卢梭是西方现代思想的两大奠基人,本书旨在通过文本解读的方式从总体上把握这两位思想家的教育哲学思想。由王楠撰写的上篇通过洛克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与洛克《人类理解论》中对人性的分析,《政府论》中对政治社会的考察联在一起,全面阐述了洛克通过教育培养现代社会中自由理性的人的基本思路。由渠敬东撰写的下篇集中深入地考察了卢梭的《爱弥尔》一书,不仅和上篇对洛克的教育思想的考察构成了具有丰富理论张力的对照,也勾画出教育在构成现代社会的人心秩序方面所经历的一段重要历程。  相似文献   

13.
自由作文     
教学内容:《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五。教学目标:1.通过自由作文,激发习作的兴趣,鼓励自由立意倡导个性习作。2.通过编辑习作选,培养设计整理、排版编辑等综合能力。教学重点:自由作文,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相似文献   

14.
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具有思想与讨论的自由,能够自由地形成与发表意见,但是自由权又不是绝对的,它要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为界限。为此,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自由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本仅就如何理解《论自由》一书的精髓及所涉自由问题而显露出来的现实意义作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15.
论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自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是人的天性,是生命的内在需求。人的自由根据所体现的领域不同,分为主体自由、社会自由和个性自由。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自由也同样包括三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自由是理性的选择自由;教育活动中的社会自由是权威和纪律保障的自由;教育活动中的个性自由是自我实现的自由。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自由就是个性自由在主体自由和社会自由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论自由》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个人自由观,其内容丰富,启迪深远。  相似文献   

17.
《自由、心灵与时间:奥古斯丁心灵转向问题的文本学研究》(张荣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2011年入选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文库"纯粹哲学"系列再版)是作者继《神圣的呼唤:奥古斯丁的宗教人类学研究》之后又一力作,实乃"十年磨一剑"!如果说,《神圣的呼唤》(简称)是从人类学视角对奥古斯丁哲学的宏大叙事,那么,《自由、心灵与时间》(简称,下同)则是对奥古斯丁哲学著作《论自由决断》和《忏悔录》的文本  相似文献   

18.
意志自由观是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因此,考察不同思想家、不同思想派别对待意志自由问题的不同态度,无疑是一种必要而有效的方式。从禁欲主义、唯意志论的视角探讨意志自由,再以比较论证的方法阐释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生存论意义上的自由观,在当代社会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密儿《论自由》中阐发了个人行为的两条基本原则:涉己行为和涉他行为,以此划定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权力界限,强调了个人行为的独立性。涉己行为与涉他行为的区分是密尔自由原则的基石,他也以此作为社会是否可以干涉个人行为的依据。密尔的自由原则,一方面反映了密尔维护个人权利的自由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他的社会功利思想,它是一种调和的功利主义。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他的界定也显得模糊,同时探讨的也是不够充分。本文试图对密尔自由原则予以尝试性理解。  相似文献   

20.
自由个性是马克思用来表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和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的概念。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个性自由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统一性,以个性自由为前提的人的自由发展是实现自由个性的基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个性实现的最切近的基础,自由个性是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达到的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个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类才能获得驾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自由,成为自由发展的人;也只有充分具备自由发展的条件,才可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