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献疑》一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了与传统解读大相径庭的评价,其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批评的各方面,几近涵盖了学界从反面视角批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立足的全部角度。首先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文学批评论"的相关理论,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献疑》一文中诸多理据提出质疑,而后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本出发,立足于文本的外部形式和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角度,力图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的古体诗.前者为杜甫所作,后者是岑参的神来之笔.两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为唐诗中的精品。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两诗的异同做以简要的辨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胡露珠 《语文天地》2013,(10):32-33
杜甫写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流浪到四川成都,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四川成都时所作。茅屋即浣花溪畔的草堂。这座草堂是由杜甫朋友高适、严武资助,经过几年才建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约写在草堂盖好的那年八月,诗歌真切描绘了屋破  相似文献   

4.
佳句储备库     
描写秋风的古诗词: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魏·曹丕《燕歌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相似文献   

5.
<正>一杜诗自宋代经典化以来,备受历代推崇,甚至出现"千家注杜"的大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作为杜诗代表作,多次入选现当代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据统计,在百年中小学语文教材中~(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入选次数位居杜甫诗歌之冠。与此同时,此诗历来颇有歧解,即使进入当代亦不曾稍减,如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中关于"诗人的阶级立场和阶  相似文献   

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传世佳作,现为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笔者有幸观摩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新课改教学实践课。其中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课堂中质疑探讨时有些同学说"群童抱茅"是杜甫的败笔。理由是"南村群童"中"群"字说明不是个别,有多个人,而  相似文献   

7.
引言本次作文训练是在教学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后安排的。要求学生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改写提示:1.充分发挥想象,适当补充内容,描写细致。2.可改换叙事人称甚至叙事者,但不要改换原诗的主题。这实际上是一次有所限制和侧重的改写练习,目的在于训练  相似文献   

8.
学情分析策略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一般,对古代诗歌有所涉猎,如初中学过杜甫的《望岳》《春望》《石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李商隐的《无题》等,但阅读量不大。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极其重视声与情的配合,不同的韵脚会影响诗歌情意的表达。古体诗用韵自由经常换韵,换韵往往标示着内容和情感的转换。分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体诗《木兰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等的换韵技巧,提出应适当引导学生掌握诗人的换韵处理,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与鉴赏古典诗歌高超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0.
<正>【设计理念】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一般总是从诗歌语言上引导,分别从诗歌的修辞、炼字、意象三个方面传授方法,这样虽逐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学生的接受往往较为被动,而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意蕴。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疑是极为优秀的中国古代诗歌,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有着深邃的意境及不可名状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戴永青 《湖南教育》2007,(11):29-2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传世佳作,现为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笔者有幸观摩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新课改教学实践课。其中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课堂中质疑探讨时有些同学说“群童抱茅”是杜甫的败笔。理由是“南村群童”中“群”字说明不是个别,有多个人,而且“欺我老无力”,  相似文献   

12.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不朽的原因在于本身极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六册的诗歌单元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着“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在课本下边的参考译文中将其译为:“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我以为不妥。首先,联系前后文,我们可以想像出,在那风高雨急的阴晦天里,作者草屋为秋风所破.房顶破残,雨点自上下漏,线条似的湿透床头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分析,反映他公开大声疾呼建立“和谐社会”的伟大宣言。  相似文献   

15.
牛晓彬 《现代语文》2009,(11):154-155
鉴于目前古诗教学中的问题,结合笔者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例,表达对古诗教学的思考,试图从四个层面探索古诗教学的一般方法,即:一、以朗读教学达到认知性赏析诗歌的目的;二、以诗意探究、背景引入达到理解性赏析诗歌的目的;三、以品析语言达到评价性赏析诗歌的目的;四、以立足本诗的拓展达到创造性赏析诗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陈思 《双语学习》2007,(4M):91-92
本文通过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分析,反映他公开大声疾呼建立“和谐社会”的伟大宣言。  相似文献   

17.
<正>八年级教材中的唐诗共有十五首。按时间划分,初唐诗歌两首,分别是八上《野望》和八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盛唐诗歌八首,分别是八上《黄鹤楼》《使至塞上》《春望》和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唐诗歌四首,分别是八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雁门太守行》和八下《卖炭翁》;晚唐诗歌一首,为八上《赤壁》。本整体设计在课内唐诗的基础上,每一课段又补充了多首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和补充阅读。学习这些诗歌,学生要了解诗歌基本内容、作者简介、不同时期唐诗的风格特点,进而掌握一些诗歌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其诗作充满着对生活贫困的劳动者的同情,尤其是对那些居无定所、漂泊流离者的悲悯。他甚至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呼吁。临结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教学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深入解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探讨诗歌中情怀内涵的把握方法。从语言分析、背景调查和多角度解读等途径入手,分析诗中关键词、意象、修辞手法等是如何与诗人的情感相互关联和呈现的,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0.
<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以其高度的人民性、艺术性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关于诗中爱国爱民的精神,学生容易接受,但对于杜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教参没有提供这方面的信息。笔者以为:如果不准确理解这种风格,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