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简讯     
正"中国科学家"微信公众号上线12月19日,"中国科学家"微信公众号上线暨"恰同学少年"科学家成长足迹展开幕仪式在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基地举行。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采集工程首席专家张藜等出席。开幕仪式上,徐延豪宣布即日起"中国科学家"微  相似文献   

2.
正3月30日下午,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赴北京理工大学调研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基地(以下简称馆藏基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由中国科协、中组部等12部委联合开展,是中国科协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管理为例,探讨科技名人档案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分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专属性和学科局限性、稀有性和珍藏价值、文献载体的多样性这3个特点基础上,提出借鉴档案知识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管理的思想。然后,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知识采集、知识组织、知识揭示和知识库建设4个方面探讨了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进行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是由中国科协牵头,会同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1部委,以抢救和挖掘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学术成长史料为目标的国家基础性工程。采集工程历经10年建设,已积累海量可供探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宣传卓越科技人物的实物和数据资料。本文从信息化建设角度出发,在系统介绍当前采集数据成果的基础上,对各环节涉及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展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信息化系统进行归纳分析和展示,总结采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协论坛》2015,(1):68
<正>12月17日上午,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赴"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基地进行调研,馆藏基地所在高校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炜、校长胡海岩、副校长赵平陪同调研。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和馆藏基地有关负责人参加调研。调研期间,尚勇分别听取了采集工程首席专家、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张藜教授关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科采集工程整体进展情况的汇报和馆藏基地负责人崔宇红教授关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科采集工程馆藏基地建设情况的汇报,参观了馆藏基地临时展厅,考察了采集资料库藏,充分肯定采集工程的重要意义,并对馆藏基地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尚勇指出,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  相似文献   

6.
<正>2009年,"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下文简称"采集工程")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正式启动,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共同实施。"采集工程"是一项抢救性工程,旨在通过口述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  相似文献   

7.
正郑晓廷,62岁,初中肄业生,全世界最大的恐龙博物馆——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馆长,在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等世界顶级科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研究发现甚至改变了科学界对恐龙和早期鸟类演化的部分认识,被称为"中国最牛民科"。近几年,民间科学家大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而郑晓廷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这些民间科学家的研究和发明中,不乏科学实用的创意。显然,"民科"和科学家同在科学的战壕里,但他们又迥然有  相似文献   

8.
《科学中国人》2011,(21):77
(本刊记者王银凤)10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心植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启动。2009年,中国科协向国务院报送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史资料亟待抢救》建议受到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亲自批示,并责成中国科协牵头,国务院科教办协助,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同年10月,国务院领导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给予充分肯定,随后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2个部委成立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协。  相似文献   

9.
我国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载文被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 《情报科学》2008,26(10):1513-1517
本文应用CNKI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网络版作为统计源,从文献被引用角度,对15种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2004年至2006年的栽文进行被引状况的统计与分析.以了解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学术成果交流、渗透和利用情况,客观评价本学科核心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正>张藜、罗兴波、张佳静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1月定价:302元本书汇集了130位我国当代科学家的小传,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传记丛书的简要版、大众版。文稿由各采集小组撰写,向公众展示了他们在平均两年的资料采集和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所获得的对科学家完整而深入的认识。每篇小传除主文外,还设有"相关阅读",选刊部分采集工作中所获得的重要文献和访谈记  相似文献   

11.
何苾菲  吉星 《今日科苑》2020,(3):54-60,87
沈世钊院士是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他生逢抗战,童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新中国成立初期,他选择科技报国,在哈工大"国内留苏";他科研成就斐然,是中国大跨空间结构新兴学科的开拓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的理念。本文依据沈世钊院士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的口述资料,以及手稿、照片等珍贵文献,尝试简单回顾其一生经历,展示老一辈杰出人物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第一批出版的10本传记进行研究,旨在了解中国情境下,老科学家职业使命感的内涵结构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职业使命感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动机,老科学家均具有较高的职业使命感;(2)老科学家的职业使命感是在个体的内省反思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受到个人自身因素、组织、家庭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并存在"社会-组织-个人"三个层面的交融关联。研究合理利用了"采集工程"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职业使命感的本土化概念,并拓展了职业使命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3.
徐飞  陈仕伟 《科学学研究》2012,30(7):976-982
 比较近十年(2001—2010)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后发现,中国杰出科学家正在走向年轻化,而诺贝尔奖获得者则呈现出年长的趋势。这一明显反差表明,杰出科学家的重要成果获得国际最高学术认可的时间在延长,追踪研究发现,杰出科学家的创造力高峰年龄也有后推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们在杰出科学家,尤其是年轻杰出科学家的管理策略方面做出新的调整,以支持和保障他们进一步成长,攀登世界科学高峰。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9月,当崔国良院士学术成长采集项目获得中国科协批准立项时,崔国良院士因突发大面积脑梗塞并梗塞后出血,已经入院治疗了近三个年头,崔院士本人已完全失去接受采访、进行口述的能力。由于采集工程的重点是对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进行资料采集、研究和深度挖掘,因此,老科学家一生中在专业  相似文献   

15.
正5月8日下午,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第八次会议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中国科协荣誉主席、采集工程专委会主任、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出席会议并讲话,傅志寰、王礼恒、方新、齐让、徐延豪等专委会委员出席会议。会上,徐延豪代表采集工程领导小  相似文献   

16.
王晶 《今日科苑》2020,(4):37-43
山东省作为全国率先自主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省级采集项目的省份,在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帮助下,统筹推进中国科协委托管理的采集项目及省级自主采集项目,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时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本文结合实践,全面梳理了采集工作的情况、取得的经验及面临的问题,从部门协同、机制建立、团队培养、成果利用等方面,对采集工作如何在省级层面更好地开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之初,留美中国学者及留学生纷纷归国参与国家建设。在这一过程中,留美科协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搜集到的《留美科协会员名录》,结合前人研究和相关传记资料,对留美科协归国会员的相关情况加以梳理统计,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2月26日,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带领下,"中国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研究团队赴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神经所")对体细胞克隆猴研究团队进行口述访谈。访谈由采集工程首席专家、创新院副院长(挂职)张藜教授主持。体细胞克隆猴研究团队介绍了团队结构、人才培养、科研过程和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以及神经所及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在建设机构文化和坚守科学精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中国人》2004,(9):41-41
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海洋“代表动物”的始祖化石科学家对早期动物演化的研究又取得重要突破,一种名为古囊的珍稀化石被证实是现代海洋中的“代表动物”——棘皮动物的始祖化石。22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以其最高研究论文规格“Article”形式发表了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等人与英国剑桥大学康威莫里斯教授合作完成的这一重大突破性成果。这篇论文题为《中国澄江化石库发现棘皮动物始祖化石》的研究成果,不仅发现了后口动物谱系中一类最为奇特的重要类群——棘皮动物门的始祖类型古囊动物,在棘皮动物起源探索这一长期困惑学术…  相似文献   

20.
正已经百岁高龄的蔡启瑞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分子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的奠基人、开拓者和领军者。蔡启瑞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现为厦门大学教授。蔡启瑞带领团队在催化科学领域耕耘了55年,为中国催化学科和队伍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我们作为刚人行的科技记者,读他的传记《探赜索隐止于至善:蔡启瑞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