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武术概说武术武术又称为功夫、武功、国术或武艺。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中华武术,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体育的瑰宝。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且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具有  相似文献   

2.
同为华夏子孙的台湾人,也一样喜爱武术。在台湾称武术为国术,日益受到了政府当局及人们的重视。台湾省教育部有鉴于振兴国术之重要性,遂于“行政院国家体育建设中程计划”中增列“筹划成立国术研究中心,系统整理我国固有优良体育活动”一案,于1990年5月成立国术研究中心, 台湾国立体育学院现任院长邱金松兼任国术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经过四年的初期建设,现已正式纳入国立体育学院编制,成为专门研究国术的专职单位。  相似文献   

3.
综阅近年多种武术杂志,发现个别作者在先后介绍某拳套路时,一再强调系有“剑仙”之称的已故武术家李景林所传。似有不提“剑仙”不足以突出他所介绍拳术套路之“正宗”与价值。众所周知:曾先后担任中央国术馆副馆长(1928—1930)、山东省国术馆馆长(1930—1931)之职的李景林能文善武,于中华武术之推广,身体力行,素以太极拳、太极剑、武当剑法、武当对剑闻名于世,有儒将之称。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武术及其相关概念——功夫、国术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认为当前对武术的概念认识基本达成共识;对功夫的概念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对国术的概念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弊端诸多。在武术走向世界的今天,武术应该成为国际统一的术语,结束与功夫、国术概念的混用现象。  相似文献   

5.
1929年,应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邀请,“承南京政府嘱命”,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团访问新加坡、马来西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武术团体出访,它“洗去病夫之耻,以求扬我国光”、“实开侨界未有之破天荒也”(民国18年12月7日《南洋商报称》),是中华武术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先驱,在中国武术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闽南国术团的出访与永春尚武之  相似文献   

6.
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支奇葩,渊源流长数千年,考其名称之来源,曾经几许之变迁:《路史》、《尚书》中称“大舞”,《诗》中称“拳勇”,《春秋》称“武艺”,战国时称“技击”、汉代称“技巧”,明清时称“技艺”,也称技勇,民初时  相似文献   

7.
武艺是古人对武术的总称《三国志·刘封传》中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记载,说明“武艺”一词出现很早。《续文献通考》中有“练胆、练艺”之语,其中“练艺”即指练武。《古今图书集成》中有“精诸家武艺”一说,其中“诸家”之词说明武艺的发展是多元的,如军事武艺、民间武艺,细分起来还有南北各派、内家外家等。到我国唐代,由于武举的创立,武艺出现了全面发展的势头。 武举始于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光绪二十七年(1903年)废止,历时1201年。武举分内堂考策论(即理论考试)和外堂考武艺。我国唐、宋、金、明…  相似文献   

8.
剑术与行草     
中国武术和中国书法是我国的两大国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流传海外,深受中外人民的喜爱。武术,古代首称“手搏”“武艺”等,近代又称国术,是几千年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独特方法,门派繁多,技法各异。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有笔法、字法、章法。书体繁多,有真(正)、草、隶、篆,真体又有欧、柳、颜、  相似文献   

9.
据统计,目前美国境内教授武术的学校、馆、堂达8300余所,此行业的年营业额有9亿多美元,而与武术相关附带产品的销售额也近5亿美元。 武术在美国民间被通俗地称为“功夫”。联邦众议员书恩·吉尔斯特说:“‘功夫’传授给了年轻人严谨的修养和优雅的风度,这是一种美与技能的运动。”美国总统克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中武术教学"七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又称“国术”、“功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健体防身,娱乐表演,修身养性和防病治病等功能,是全民健身锻炼的重要内容,有广泛的社会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武术运动广泛开展,促进全民健身,学校体育中的武术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武术教学教法及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胡光锋 《精武》2005,(10):18-21
沛县古称小沛,自秦汉以来,素有“武术之乡”之称。武术小而言之可以防身自卫健身,大而言之可以保家安邦定国,故有“国术”之称。经过了秦皇汉武,见证了汉代风云:经历了唐宗宋祖,饱尝了近代的兴衰荣辱。作为中华古文化珍贵遗产的武术,随着改朝换代的祸、几度社会变革,承传至今。据史料载,套路更是浩如星海。现将我国武坛上流传于江苏省沛县,古老而鲜为人知的一支奇葩——大洪拳三晃膀整理成文奉献给大家,供各界武术爱好者鉴赏,研习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吴志泉 《武当》2008,(4):28-30
研究中国传统武术,首先要认识传统武术的处境。中国武术在封建社会曾有“练武、比武、打擂”等称谓。在旧社会近四十年民国时期,被称为国粹称“国术”。建国后改称现名“武术”。所以练武、比武、打擂、国术、武术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武术,除有流派特性外,从来没有分类名称。  相似文献   

13.
范冠华 《武当》2006,(11):12-14
降妖拳为北宋时期京都民间武术高手金台先生家传绝技。据民国17年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所编辑出版的《国术教范金台拳谱之降妖拳》一书中记载:北宋仁宗时期,有番国国王携五十多人出使京都,造访交流武艺,均被击败。复返带来一猕猴欲再与大宋武士比试,仁宗皇帝见  相似文献   

14.
应该重新审视"国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国术”是一个已经被人们淡忘了的名词。近年来,武术前辈日渐减少,国术,以及与之相连的许多史实,距离人们越来越遥远了。长时间里形成的误解和偏见,本来就使“国术”蒙上许多尘垢,加上时间的推移,“国术”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今即使在专业圈里,能说得清楚的人也怕是为数寥寥了。20世纪即将结束。反观武术百年历程,毫无疑问,国术馆一段历史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值得研究和总结的。不能说过去没有开展研究,但又不能不承认研究远远不够,而且多有偏颇。今天的武术,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又一个关键时刻。当此之际,深入研究百年来的武术发…  相似文献   

15.
刘连洋 《精武》2006,(8):5-7
一、山东太祖四大家1.山东莱州传承的太祖门武术莱州的太祖门武术由盛力先前辈传出,相传盛力先在营口一带得遇少林僧人传授少林门武艺精华,后在济南出任镖师,在青岛国术馆某练习所(拳房)任职,为“青岛三十六友”之一,后返乡莱州桥村传徒技艺,为莱州著名武术家。盛力先先  相似文献   

16.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武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鼓励广大武术工作者更好地为继承和发展武术事业贡献力量,经国家体委批准,由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主办“中国首届‘中华武林百杰’大型系列活动”。这是今年我国武术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有史以来我国武术事业的空前壮举,成为海内外武术工作者及爱好者关注的热点。 为此,我特地走访了“中国首届‘中华武林百杰’大型系列活动”组委会负责同志。  相似文献   

17.
孙长安 《武当》2000,(12):35-38
“知识分子”和“中国武术”都是现代名词。本文为了叙述的方便,对涉及到的古代的一些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学者,都作为知识分子对待。在中国古代对武术的称谓也是不一样的。本文认为,拳术、功夫、武艺、技击等,不过是中国武术早期的名称而已,为叙述的方便,将之通称为中国武术。  相似文献   

18.
徐洪波 《武魂》2013,(7):19-19
武术又称武艺或国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武术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积累后,所沉淀下来的一项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学校是推广、普及武术的重要场所。本文主要从学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武术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吴图南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武术大家,他自幼习武,精太极,后又涉猎各家,他不但博学多才,思想豁达,而且技艺精湛,理论造诣也很高。他的武术思想涉及范围极广。1937年,仅一本十余万字的《国术概论》。就从国术之特征、提倡国术之意义、方针、目的、方法、国术原理(包括当时风行一时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少林拳、通臂拳、摔跤这六门拳术的原理、技法、史略、优长)的研究方法途径和国术的行政组织、管理、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旁及器械考证等等。嗣后,1984年又有以吴老讲授,其弟子马有清编著之方式出版《太极拳之研究》一书问世,更把吴老大半个世纪以来为太极拳科学化所作的努力,诸如太极拳的源流、特征、技法、体疗,太极拳与健康长寿,太极拳的养生与技击,太极拳运动今后之发展,吴老拳论精选以及秘不外传的杨氏小架等方方面面和盘托出。他是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倡导者(参:《吴图南太极拳精髓》第225页),也是我国早期撰写《科学化国术太极拳》专著的人。七十多年前,他在《国术概论》的国术教学法中,就明确主张武术教育要从儿童作起,利用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武术教学,是国术的前途发展之所在。这在今天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吴老一生致力于太极...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民国时期“国术”一词的原因、内涵、价值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国术”的产生是近代尚武精神演变的结果,传统的“正名”思想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提高了武术的社会地位,既是对传统武术的总结,又结合当时环境对武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武术的技击特点与民族主义的思想结合起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国术”新的思想要求下,促使武术向健身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扩大了武术的发展空间,加快了武术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