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在体验到数学价值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2.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到处蕴含着数学问题.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必须接受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应力求把教学与生活实践有效结合起来,还学生课堂生活的本色,让数学课堂向生活延伸.  相似文献   

3.
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使学生深刻体会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对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使他们能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造就他们勇于创新科学的精神。这也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现实世界是数学丰富的源泉。我们应当把现实生活当作学生认知水平的活水,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去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里明确要求我们:数学教学要尽可能贴近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一、让书本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实现“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一段话明确要求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从而拉近课本数学与生活数学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同时还指出:“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我们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在教学时要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觉得亲切,感到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为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努力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马玲玲 《时代教育》2007,(9Z):124-124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用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显示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每位教师必须从观念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在教育教学中重新认识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陌生.让每个孩子知道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能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课程理念特别强调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联系.只有让学生联系生活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与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8.
让数学、生活零距离,意思是要缩短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体会或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再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最大限度地拓展数学学习的空间,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句话,即走进生活学数学,学好数学服务生活。它既是教师教学追求的过程性目标,也是学生学习数学须达到的终结性目标。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喜欢数学、爱学数学、会用数学。  相似文献   

20.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句话,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