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赣 《语文学习》2010,(9):22-24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0年。60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我们期待“于漪与文化视野”这一话题下的系列探讨文章.能在这一方面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于漪老师的基础教育工作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都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潮流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我们期待“于漪与文化视野”这一话题下的系列探讨文章能在这一方面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1年。61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潮流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我们期待“于漪与文化视野”这一话题下的系列探讨文章能在这一方面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本专栏从“文化眼光”、“文化自觉”、“文化传承”、“文化建设”、“文化关怀”、“文化积淀”等六个方面展开系列探讨,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4.
金中 《语文学习》2011,(9):14-17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1年。61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王晓燕 《语文学习》2011,(10):25-27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1年。61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0年.60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我们期待"于漪与文化视野"这一话题下的系列探讨文章,能在这一方面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80年代,语文界群星闪耀。于漪、钱梦龙、洪宗礼、魏书生、宁鸿彬、顾德希等语文大家。承继叶圣陶等老一辈语文人的光荣传统。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建构了当代语文教育的基本范式。他们的实践、思想和理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意义也十分重大。读懂“于漪们”“那一代”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一代”承前启后、创造语文教育辉煌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庆 《江西教育》2009,(1):58-59
于漪老师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中信守的一个理念是“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她认为教师的“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未来”。经约.我有幸拜访了已经是80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于漪老师和蔼可亲.在说到教师和教育事业时仍然激情四溢.并且始终为她钟情一生的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工作着、忙碌着。谈话中透出的她对学生的挚爱情怀,对事业的入迷钻研.对教育的深入思考……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上海教育》2009,(8):34-35
于漪是教师的楷模。这并不在于她拥有杨浦区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等诸多光环,而在于她的崇高师德和对语文教育多年以来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更在于她身上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年轮,是中国教育不可多得的财富和可贵的研究资源。从本期起,本刊推出“于漪茶座”专栏,以文摘形式,呈现给读者于漪教育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早就听一位老师说过,爱听于漪老师评课并且期望自己的课被于漪老师点评,因为她能切实地让你知道得失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去年,笔者听到了于漪老师对“民族精神教育与语文教学”五节课的点评后,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堂虽小小一方,面对的却是生活的景深与错落的生命群像。于漪是语文教师中的“这一个”,她“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在实践的天地里呈现教育的姿态;在理念的探索中捍卫语文的尊严。她孜孜不倦地追求崇高的学术境界,不断求索语文教育的规律,在扬弃和开拓中逐步形成了语文教育特色与体系。文章从实践和理念两个层面,铺展于漪老师精彩的语文教育画卷。  相似文献   

12.
群英铸师魂     
计琳 《上海教育》2022,(19):44-47
<正>“人民教育家”于漪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于漪老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她颁奖。人民教育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首批语文特级教师……荣誉等身的于漪老师用生命在讲台歌唱。为师,于漪老师从摸不着语文之“门”的年轻历史课教师,到中国语文教学界的一面旗帜。她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等理念被写入国家课程标准,她“教文育人”的教育思想更对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于漪 《今日教育》2009,(10):50-51
她,1951年走出复旦大学的校门,58年一直战斗在教育一线。她,永葆激情,一身正气,坚持一辈子学做教师。她,就是于漪。一位平凡却伟大的一线语文教师.50余年来一直默默地在教学一线探索,她坚信,语文教师应有自己的坚守,文字和语言是民族的精神所在;她深知,传授给学生的不是单调的文字和符号.而是一种使命和担当。于漪,千万战斗在一线教学岗位上的教师缩影,正是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才使得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继续延续,也必将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通途。  相似文献   

14.
于漪用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生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于漪的教育家精神,体现在她的民族立场、使命意识和奉献精神中,体现在她的为学之道、为事之道、为人之道中。她把语文教育的根深扎在民族和国家之中,用生命去拥抱教育的使命,将奉献作为人生最美的追求。她“以死求活”,扎实功底,追求大基本功;她以人为本,用生命唱歌,拨动学生的心弦;她有仁者追求、君子操守、圣人情怀。她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大先生”。学习于漪精神,践行于漪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所有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大语文”。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16.
于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自从教以来,她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闪光的人格魅力,赢得人们的爱戴与尊重,成为语文教育界的一面旗帜。为弘扬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国中语会、上海市中小幼教师奖励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9月28—29日在上海市举行。原教育部国家总督学柳斌、上海市委文教党组书记王荣华、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等到会并讲话,高度评价于漪几十年来在教育、教学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于漪是全国中语会的老领导,她为中语会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祝贺她从…  相似文献   

17.
一.语文本体与语文训练 作为课程名称的“语文”,最早是于l949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由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叶圣陶先生开始使用的。叶老从1912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60多年,对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  相似文献   

18.
从1997年11月《北京文学》发轫以来,社会上掀起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讨论。人们也许早就注意到,这次讨论中,最强音是来自知识界人士,而语文教育界却似乎比较沉默,从而形成了一种“圈外热,圈内冷”的现象。时下正值全国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时,我们认为是到了改变这种现象的时候了。我们知道,如果“圈内”不热起来,缺少改革的热情与紧迫感,语文教学要想真正提高质量是无从谈起的。因此,笔者走访了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先生,特就语文教学的建设等问题向她请教。○于老师,今天能够和您交谈,感到很高兴。您知道,最近…  相似文献   

19.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化”精髓是“语言思想”的确立与“教学规律”的建构,这也正是于漪语文教育思想之普适性所在.“语言思想”与“教学规律”又具有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本文既重点分述又综合统之,以揭示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先生在她的书面发言中对20年来语文教学的成就作了这样的概括,她说:“这20年的语文教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语文教改可说旌旗招展,鼓声雷动,声势浩大,思想解放,创造了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经验。”具体来说以下六个方面值得肯定:1.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硕果累累;2.教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3.教师素质、学生水平有较大提高;4.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正逐步提高;5.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指引语文教学不断前进;6.建立了语文教育研究机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1.一些同志还没有树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