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是困扰教师的热点问题。试以《少年王冕》(苏教版五上24课)为例,诠释基于儿童又适合语文课程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探寻历程。一、基于课文:表面热闹,学习活动华而不实根据"教师用书"提示,初教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理解辍学放牛和自学画荷两件事,认识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刻苦的形象,受到思想熏陶,具体分三板块实施:  相似文献   

2.
《课标》倡导统筹兼顾过程与结果,但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过程教育不到位的问题.其原因是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构思的教学方法与过程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构思教学方法需要经历"精致化"分析与"选择性"决策的过程.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介绍"精致化"分析与"选择性"决策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语文教学两个常言常新的基本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状况下,广大语文教师如何重新审视"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基本问题?本刊邀请了两位教研员和两位一线的教师对这两个问题从多角度进行了阐述,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李晓菊 《教师》2011,(2):85-86
"教"与"不教",一直都是各级教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在教学实践中,"教"什么,如何"教","不教"什么,如何"不教",这些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与"不教"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各有所长,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  相似文献   

5.
"教是为了不教",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听起来有点绕口,却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师当然要有所教,有所不教,教或不教其实是一位教师睿智的体现.那么该教些什么呢?怎样的教才是为了不教呢?最近,笔者有幸和其他同仁一起,走进了上海某  相似文献   

6.
"学"和"教",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概念和关键事件。但是,因"师教生学"、"重教轻学"的惯习影响,很少有教师对"学"与"教"的内涵、特质以及孰主孰从、孰先孰后的关系等作系统深入思考。事实上,唯有对"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学什么更有价值"、"怎样教能更好地促进学"等问题作深刻思辨和清醒认识,学校教育才能实现"重教"向"重学"转型、"为学而教"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来,大家确实不习惯了一阵子,现在似乎没有什么声音了。但是没有什么声音不等于问题的解决,可能还潜伏着仍然“教教材”的危机。因为真正做好“用教材教”,是以对所用教材有较深刻的认识为基础的,而现在对大多数教师作这样的要求,恐怕是不太实际的。  相似文献   

8.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仅几字之差,但蕴含的教学理念大相径庭.新课改提倡的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研究者认为"用教材教"强调的是教师活用教材,学生活学教材,与新课改主张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符合.但课改十年后伴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面世,我们有必要再次思考为什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笔者以苏教版《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两次课为例(课堂一为试上课,课堂二为公开课),将两次不同的教学设计整理出来,对比分析两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以试图思考"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9.
贾善龙 《中小学电教》2012,(10):118-11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在此之后,素质教育蓬勃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中心点也从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怎样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怎样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教学的重点又逐渐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优化教"到促进学生...  相似文献   

10.
高翠任 《学周刊C版》2014,(5):107-107
理想的教育状态是通过“怎样教”达到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潜移默化中学习.通过“教什么”让学生获得知识.通过“为什么教”使教师更加清楚教学的真正意义是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在淡墨无痕和春风化雨中发展恩想、培养精神.实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本文就“怎样教、教什么、为什么教”三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理想的教育状态是通过"怎样教"达到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潜移默化中学习,通过"教什么"让学生获得知识,通过"为什么教"使教师更加清楚教学的真正意义是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在淡墨无痕和春风化雨中发展思想、培养精神,实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本文就"怎样教、教什么、为什么教"三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读了《小学教学》(语文版)2014年第10期林志明老师的《对话"编者意图"》一文,笔者赞同林老师文章中结尾的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领会编者意图,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但对文中谈及《少年闰土》教学时选择"教闰土"而不是"教鲁迅"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林老师是站在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角度来看《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的。  相似文献   

13.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由"教"到"不教","教"什么、怎样"教"才能实现"不教",本文就此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杨静慧 《辅导员》2010,(10):41-4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可见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学,把"金钥匙"交给学生,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教"对于任何一个老师来说应该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但怎样通过这个"教"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之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这当中就涉及了许多教学艺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课标》倡导统筹兼顾过程与结果,但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过程教育不到位的问题.其原因是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构思的教学方法与过程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构思教学方法需要经历"精致化"分析与"选择性"决策的过程.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介绍"精致化"分析与"选择性"决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1》中有一个生字"春",如果老师不强化教学,学生很容易和上册学过的生字"青"混淆。为了加强学生的第一印象,教"春"字时我没有出示"青"字让学生比较识记,而是教学生"给生字编儿歌",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又避免了单纯死记硬背的现象。"同学们,这个生字(指‘春’字)读什么?谁会读?"  相似文献   

17.
关于四年级“计算器”这节新授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1.会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运算;2.能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3.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转化思想方法的奇妙。以往我们会自以为是地教给学生怎样开机、关机,认识数字键、运算符号键与显示屏,会板书按键的程序框图。其实,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我认为这些都不需要教。需要教的是什么呢?下面是我的教学实况。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计算器图片)认识这个么?生:(齐)认识!计算器。师:是啊,地球人都知道。那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呢?生1:售货员那里…  相似文献   

18.
李之春 《科学课》2010,(1):38-40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19.
张兴大 《成才之路》2011,(16):45-4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指的是在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在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不同的算法。但是,由于教师认识的偏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有悖《课标》精神的诸多现象。  相似文献   

20.
"课标"倡导统筹兼顾过程与结果,但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过程教育不到位的问题,其原因是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方法与过程教育存在偏差。在初中数学"过程教育"课例研究中得到的经验是: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需要经历"精致化"分析与"选择性"决策的过程。本文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介绍"精致化"分析与"选择性"决策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