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到1932年左翼电影出现之前,这28年属于旧市民电影时代,因为其题材、主题大多局限于恋爱、婚姻、家庭,所依托的文化资源是旧文艺和旧文学。20世纪20年代末期出现、30年代初期退潮的神怪武侠片,同样属于旧市民电影的范畴,因为它的艺术范式、苦情戏设置和情色元素配置都符合旧市民电影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1932年中国左翼电影兴起之前,先进的文艺思想和社会理念并没有进入中国电影,具体地讲就是还没有进入1920年代的旧市民电影。因此,旧市民电影在1920年代传播的依然是传统观念指导下的旧思想、旧观念,但是却拥有数量巨大的观众群体;以《情海重吻》为代表的旧市民电影,是传统的、通俗的、大众的旧文学的电子影像版,因为整个故事浅显易懂,有着强烈的道德说教意味,为底层民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3.
八十多年后才被研究者们看到的《海角诗人》再次证明,在20世纪20年代,即使是完全出自新知识分子之手的新电影,也只能归于当时的主流电影——旧市民电影:即题材与主题不出恋爱婚姻的范畴,表现模式和市场卖点局限于才子佳人。同时,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力、心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取向对旧市民电影不无渗透,并且成为后者影像化的市场通俗消费。  相似文献   

4.
从《奋斗》1合二为一的主题与始终如一的阶级性,以及旧市民电影情色、暴力元素与左翼电影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影片的前54分钟完全是旧市民电影的体格,后30分钟则是左翼电影雏形的生硬添加,这样做的目的为的是迎合市场需求。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2012年年底向民众公映的《奋斗》再次证明,1932年是中国电影史上新、旧电影的交替之年,即旧市民电影开始全面被左翼电影覆盖和取代的时段;史东山编导的《奋斗》,是一部旧市民电影向左翼电影强行转型的过渡性文本。  相似文献   

5.
旧市民电影是中国早期电影在1932年之前主流电影的唯一代表。它在1930年代初期左翼电影和新市民电影出现之前趋于没落。《桃花泣血记》和现在公众可以看到的联华影业公司在同一年出品的另外两部影片《银汉双星》、《一剪梅》一样,都具有旧市民电影没落、行将向新市民电影转化时期新旧杂陈的特点;而《桃花泣血记》固有的旧市民电影的暴力意识,多少与一年之后出现的左翼电影中的阶级暴力在艺术表现上有衔接之处。  相似文献   

6.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出现革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社会教育领域,电化教育兴起,其内容专指电影和无线电广播。30年代中期,在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电化教育开始小规模展开。本文以北平为个案,探讨抗战前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1932年新电影出现之前的中国早期电影,都属于旧市民电影形态。因此,1931年出品的无声片《恋爱与义务》既是旧市民电影晚期的代表,又是即将到来的新电影的雏形。以《恋爱与义务》为例可以看出,一方面,影片的模式化表达范式与伦理的世俗化图解,合乎旧市民电影的传统性、伦理性、教化性和保守性等特征,另一方面,这些特征又为以后的新的电影形态如左翼电影、新市民电影,尤其是新民族主义电影的出现奠定了法理、道德和艺术模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虔 《新闻世界》2013,(6):212-213
20世纪20-30年代,在上海市民中开始逐渐出王见了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它对市民阶层对待世俗生活的一般态度、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申报》化妆品广告的分析,探讨广告如何为住民提供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和世俗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9.
1932年之前的旧市民电影,其所有暴力行为都属于伦理层面的善恶对决,而1932年出现的左翼电影打破了这种道德框架并将其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进入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孙瑜编导的《火山情血》可称之为新中国电影模式的胚胎。影片所表现的阶级性的四个层次及其暴力性的内涵,颠覆了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并就此完成了从旧市民电影的个体暴力向集体、阶级暴力的过渡转换。影片后半部分的情色元素和对情感个体性的侧重,以及知识分子审美观、价值观的体现,又呈现出与后来新中国电影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日本文件公开制度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信息公开制度是在市民运动的推动下历经30多年而最终得以确立的,它要求地方政府各机关件在移交档案馆之前必须向社会各方面公开提供利用。早在60年代,就有部分社会团体开始讨论提倡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后发展成影响全国的市民运动;80年代,地方公共团体(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在各自的自治范围内相继开始制定并实施信息公开条例;  相似文献   

11.
电影自1896年传入中国后,经过了10年非常缓慢的发展,由于传统的戏剧和曲艺演绎场所的环境限制,以及放映方式的不同,电影在中国的传播陷入了一种困境,而1908年在上海虹口出现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电影院,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历史才真正开始。随着电影院的不断建立,去新潮的影院观影也逐渐成为了都市社会的一种新娱乐方式和时尚潮流,本文将通过三个部分,分析电影在传播过程中电影院对其传播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调查性报道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黑幕揭发运动。20世纪60年代,调查性报道开始勃兴于整个西方社会,到了8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民主化的推进以及受众对深层新闻信息的需求,调查性报道成为我国新闻传媒广泛应用的深度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营报业托拉斯道路的破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小燕 《新闻大学》2003,1(4):18-22
中国民营报业诞生于清朝末期的19世纪70年代,兴盛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20世纪30、40年代,衰退凋零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进入30年代,军阀混战逐渐结束,城市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事业均有明显发展,中国报业随之呈现相对繁荣景象,同业竞争更趋激烈,其特点是:商业报纸扩展,独立报纸成长壮大,小型报纸发达,国民党党营报纸由创立到繁荣。前三者基本属民营报纸。北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描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电影向公共领域的萌芽与成长图景。尽管电影技术是以商业营利和娱乐大众的面孔自西方引入中国,但20世纪20年代的民族电影业发展,包括早期一批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影片的"爆红",让国民政府与社会人士都看到了电影远胜于其他载体的传播功能。这成为社会各方面力量逐步介入电影,并对电影实施渗透、参与和控制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罗明佑的从影实践以及"国片复兴"运动将电影剥离强势的商业话语势力和根深蒂固的封建教化传统,建构其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萌芽形态。由此,中国电影逐渐跨越商业资本话语,不断地介入公共事务,持续地制造公共舆论,孕育出它作为公共领域的特征与功能。  相似文献   

15.
蔡楚生编导的《王老五》(王次龙、蓝苹主演)既不是国防电影,也不是左翼电影,而是属于新(兴)电影(运动)的新市民电影。新市民电影一般会在对社会现实采取相对温和的批判立场的同时,积极采取新技术主义的制片路线,即一方面强化和大比例地配置歌舞元素,另一方面,注重和强调影片的喜剧色彩,承接性地发展旧市民电影固有的艺术特征,并以此作为市场营销的主导方针。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受众即大众传播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它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例如报刊、书籍、杂志读者,广播听众,电影、电视观众以及"赛博空间"的村民等。 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传播学者开始了系统的受众研  相似文献   

17.
由张骏祥、程季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电影大辞典》,是近年出版的大型专业辞典中受人注目的一部。这部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的辞典,全面反映了我国电影事业各个领域的成就和水平,反映了我国电影科学的研究成果。从3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左翼文艺运动的开展,我党通过一大批优秀电影工作者领导了新兴的电影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的电影事业从一开始就掌握在进步电影工作者手里。当然,二四十年代的电影也有主流和支流,有成功和挫析。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有成就有弯路。这在本辞典中都有较客观较准…  相似文献   

18.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语言综合艺术又被称为社会文化的载体。通过生动形象的影像画面、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传达隐含在画面背后的国家意识形态、社会背景以及历史文化,甚至折射出当代社会人们的生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这个层面来讲,电影不仅是一种大众娱乐消遣的方式,同时也用包含意识形态的影像手段引导观众的价值观念。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好莱坞科  相似文献   

19.
体制与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呼声一直非常强劲。到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结构和模式已经实现了基本的转型。纵观中国电影体制的改革史,可以发现,改革的路径遵循了与中国经济其他领域相同的思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以往建立在高度集中的社会组织与管理下的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体系,逐渐转化为与外界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20.
杨凌 《中国图书评论》2007,(12):109-111
《现代电影美学体系》王志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当代电影理论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繁荣期后,理论生产力开始下滑,纯理论逐渐走向批评性理论;细致的分析性理论逐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