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0 毫秒
1.
应用下肢离心力量训练系统,根据测试评估结果,确定合适个体的训练阻力和动作速度,并要求运动员以准确的节奏、力量控制进行训练。分析下肢离心力量训练特征和效果,创新训练手段,探讨理想的训练方案,更好的提高运动员下肢肌肉运动能力。福建击剑、跆拳道、足球、女子排球运动员应用下肢离心力量训练系统经过2个多月的训练后下肢运动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跆拳道力量训练对于运动员来说有重要意义,本文先对跆拳道项目规则与跆拳道力学特征、技战术特点进行分析,重点从内容与方法角度阐述如何针对跆拳道运动员开展力量训练,旨在通过本文提升青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相似文献   

3.
该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功能性训练,研究适合高校篮球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结果表明,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提升可以采用功能性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方法,但是功能性训练提升的效果更为明显。具体来说,功能性训练对于上肢和核心肌肉力量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远远超过了传统力量训练的效果(P<0.01),下肢肌肉力量的提升效果虽不及上肢肌肉力量与核心肌肉力量,但同样相对于传统力量训练有显著性的效果(P<0.05)。此外,功能性训练还能增强运动员的专项力量,提高技术动作的表现,加强核心力量与稳定性,降低训练或比赛中的受伤风险。因此,建议将功能性训练纳入日常训练中,针对运动员躯干稳定性和肩关节灵活性不足的问题进行强化纠正,最终提升运动员的身体功能,增强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4.
核心力量的训练理念已开始引起竞技格斗对抗项目的重视,而对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尝试性的将核心力量训练理论引到跆拳道专项力量训练中。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以武汉体育学院竞技学院跆拳道专业队一级以上水平共16名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为实验对象,经过为期12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对竞技跆拳道运动员运动素质能力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和分析,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跟踪训练和测试,控制实验条件,对反映竞技跆拳道运动员运动素质能力的6项指标进行测试,得出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验证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对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下肢快速力量的影响,为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下肢快速力量训练提供借鉴及训练思路。实验时安排受试者进行12周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实验后测试两组受试者下肢快速力量及专项速度。研究发现:(1)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可以提升运动员下肢水平方向快速力量水平,有助于改善其连续跳跃能力。(2)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下肢垂直方向快速力量水平,在提升原地、瞬时垂直起跳能力方面更具优势。(3)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起跑加速能力。  相似文献   

6.
跆拳道作为一项对抗性的竞技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有着很大的要求,在跆拳道的对抗中,体能的不足会严重影响运动员对技战术的执行能力,尤其是在对跆拳道运动竞技规则的改变以后,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对跆拳道运动员进行训练时会选用核心力量训练,但是关于核心力量对于运动员体能的影响研究的不是很多。文章通过对大连市20名跆拳道优秀运动员进行研究,文章从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入手,确定测试指标,分别对运动员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前后对其进行体能测试,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研究核心力量训练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究功能性力量与血流限制整合训练对足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相关生理指标及体能素质的影响。方法:14名男子足球运动员分为整合组(n=7)和对照组(n=7),整合组进行功能性力量组合血流限制训练,对照组进行功能性力量训练。实验干预开始前进行前测,8周后进行后测。比较实验前、后等速肌力、速度、爆发力、灵敏素质以及最大无氧功率和下肢围度等生理指标变化。结果:1)8周训练干预后,整合组和对照组膝关节60°/s角速度等速峰力矩显著增强(P<0.05),增幅优于对照组。2)整合组最大无氧功率、平均无氧功率、下肢围度等生理指标显著增加(P<0.05)。3)整合组在爆发力、速度素质测试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提升幅度优于对照组;但T灵敏测试,整合组和对照组均未产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功能性力量与血流限制整合训练可以提高足球运动员无氧能力、等速肌力、速度、爆发力等素质,并有效促进肌肉肥大,训练效果优于功能性力量训练,但灵敏素质未见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
跆拳道是一项高强度的运动,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出色的技巧,而且要求他们具备强大的核心力量。核心力量是指腹部、背部和脊柱部位的力量,它们是支撑身体动作的基础。跆拳道比赛中,核心力量将影响运动员的攻防转换、动作速度和稳定平衡能力。因此,核心力量训练对于提高跆拳道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跆拳道的核心力量训练技巧,以期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有益的训练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潘拥军  陈洪鑫 《健与美》2023,(1):120-122
现阶段,在跆拳道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和竞赛过程中,运动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格斗技巧和身体素质,并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战术。由于跆拳道是一种对抗性运动,因而运动员的体能素质成为日常训练的核心。在跆拳道运动中,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决定着运动素质,是跆拳道运动的核心驱动力。基于此,文章针对跆拳道运动员的力量特点进行研究,并探讨提升其力量特点的训练方式,从而为跆拳道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促进个人力量素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体能是跆拳道运动员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体能储备,才能在一场高强度的比赛中占据优势,先拔头筹。力量素质是体能训练的核心,肌肉力量的大小不仅对运动成绩的好坏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其他各项运动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是一切运动的原动力。文章从跆拳道运动力量的特点出发,以山西省跆拳道队部分男子运动员为例,针对目前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这一薄弱环节,通过研究跆拳道运动员的力量特点,以期找出将一般力量转化为专项力量以及与专项技术相结合的训练方法。为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提供参考,对跆拳道运动员专项力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功能性力量训练对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的影响。对象与方法:运用实验法,以16名广东省男子自由式摔跤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并将其分别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干预,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力量训练,实验组进行功能性力量训练,实验前后分别测试所有运动员的膝关节等速肌力,选取峰值力矩(PT)、异侧同名肌比值(PTR)和同侧屈伸肌比值(H/Q)指标比较分析功能性训练在提高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下肢力量素质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运动员经过功能性力量训练,等速肌力测试在角速度60°/s和240°/s状态下,下肢双侧屈肌PT和伸肌PT较实验前均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屈伸肌PTR及左右侧H/Q也均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对照组运动员经过传统力量训练,等速肌力测试在角速度60°/s和240°/s状态下,下肢双侧屈肌和伸肌PT值较实验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但是左右侧H/Q及屈伸肌PTR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实验后在角速度60°/s状态下,实验组运动员膝关节两侧伸肌PT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两侧屈肌P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角速度240°/s状态下实验组左侧伸肌P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右侧伸肌PT值虽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左右侧的屈肌PT值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运动员的屈伸肌PTR及左右侧的H/Q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功能性训练可以显著提高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下肢肌肉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素质,在最大力量训练效果方面与传统力量训练相比差异不大,但是在快速力量方面提高效果要更好;功能性力量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异侧同名肌比值和屈伸肌比值,对改善运动员两侧肌肉力量不对称和同侧屈伸肌力量不对称方面效果也比传统力量训练效果更好,对运动员膝关节肌群肌力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中国优秀的跆拳道运动员腿部无氧力量训练进行前后对比,发现科学的训练能促使跆拳道运动员腿部无氧力量得到明显改善。今后腿部无氧力量训练也将在跆拳道训练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贺星宇  雷亚男 《新体育》2023,(16):28-31
随着跆拳道比赛旋转技术得分的不断提高,强化跆拳道运动员后旋踢技术的踢击能力,成为了跆拳道赛事提升运动员比赛成绩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选用二指禅健身俱乐部30名少年跆拳道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干预,研究核心力量训练对跆拳道后旋踢技术踢击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对以前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从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等角度,对功能性力量、传统力量的内涵、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的共同,之处以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价值所在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以厘清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的关系,为相关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好地认识力量训练提供方法思路。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对40名自愿参与的男性大学生施加8周的功能性力量和传统力量训练,以期通过基于下肢运动生物力学、FMS和运动能力测试,探究功能性力量与传统力量的训练效果,进而为大学生进行功能性和传统力量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建议。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了8周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对照组进行了8周的传统抗阻力量训练,并在训练前后分别进行了下肢内外翻力矩、FMS和运动能力测试。研究结论:(1)持续8周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功能动作质量(FMS),但与传统力量训练相比,并没有对功能动作质量的提高带来更显著的效果;然而对下肢运动生物力学的影响要显著优于传统力量训练。(2)持续8周的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相比,更能提高大学生的速度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灵敏素质,然而其对下肢的弹跳能力的影响却远不如传统力量训练,弹跳能力仍需要进行大的抗阻力量训练才能得到显著提高。(3)功能性力量训练不能替代传统力量训练对于肌肉的力量、爆发力以及平衡能力的影响,因此,在力量训练时,应当考虑传统抗阻力量训练和功能性力量训练对运动能力的不同影响,有选择地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16.
选取西安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的部分蹦床运动员进行分组实验,将参与制定的专项性下肢力量训练与没有参与专项性下肢力量训练的小组进行下肢力量的对比,并就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按计划制定的专项性下肢训练对于运动员的下肢力量的提高有显著帮助,配合其它锻炼方式可以达到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17.
跆拳道项目,本身就以腿部击打为主要得分方式,这也导致了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腿部的专项训练方法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充实跆拳道运动员腿部专项训练方法的理论,促进竞赛战术的发展,作者从腿部力量角度着手研究,对运动员腿部力量训练的过程的多样性进行调查、采集.从而研究跆拳道腿部力量训练的特点及变化,结合运动训练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传统力量训练结合Stat.-Coord模式训练对陕西省跆拳道运动员膝、踝关节的力量及踝关节本体感受器感觉特征的影响。方法以陕西省跆拳道运动员16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8名运动员进行传统的肌肉力量训练,实验组8名运动员除进行传统的肌肉力量训练外,还采用ISD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的Stat.-Coord模式训练进行力量训练。在实验前后分别在60°/s以及240°/s条件下测试2组运动员膝、踝关节的屈/伸肌群的向心/离心峰值力矩、平均功率、做功值以及实验前后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并对训练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种力量训练方法对于受试运动员的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向心力量均有显著地增加,实验组的力量训练模式对于提高其膝关节屈/伸肌群的离心力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膝关节屈/伸肌群的离心力量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不具有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力量训练方法对于提高运动员踝关节跖/背屈的向心/离心力量具有显著效果,对照组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前后实验组踝关节背屈和跖屈的回复角度差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传统的训练方法对陕西省优秀跆拳道队员的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向心力量有显著性的提高,对踝关节跖/背屈的向心力量有所提高,但是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传统力量训练结合Stat.-Coord模式训练对陕西省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的离心力量、踝关节的向心/离心力量以及踝关节本体感受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果。Stat.-Coord模式训练最大区别在于该模式增加了解决膝关节屈伸肌群离心力量训练手段不足、踝关节训练负荷不足以及关节活动范围不足的问题,并通过该模式的训练有效改善了膝关节屈伸肌群的离心力量,踝关节跖/背屈肌群的力量,以及踝关节本体感受器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19.
核心力量训练是目前世界上经常采用的训练手段,且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训练效果.短跑项目非常注重核心力量训练,尤其是基础力量训练阶段.为了深入探讨核心力量训练在短跑运动员基础力量的作用,本文主要采用实验法,对相关实验对象进行了为期10-12周核心力量训练,研究结果表明:核心力量训练在维持短跑运动员身体平衡并为下肢发力提供支撑点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核心力量训练效果在短跑运动员连续运动不稳定的状态中表现尤为明显,其训练作用不能完全代替传统力量训练方法.针对短跑项目的专项特征和当前核心力量训练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核心力量训练运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资料并结合训练实践,探讨功能性力量训练对羽毛球运动员力量发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研究认为,功能性力量训练对羽毛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发展及运动损伤的防治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腰腹功能性力量训练及上肢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对羽毛球运动员专项技能发挥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未来除了进一步完善功能性力量训练体系外,也应加强功能性训练其他方面在羽毛球运动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