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滑县地处黄河故道,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但在文旅深度融合、保护生态环境和非遗传承活化创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发展障碍,严重影响了滑县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从滑县非遗活化传承创新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展开论述,尝试性地提出针对性的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旅融合是当前旅游发展的热点话题,也是推动地方旅游文化挖掘的重要手段。地方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对其进行挖掘对推动旅游业发展和地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从文旅融合的背景和概念出发,探讨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挖掘地方旅游文化面临的挑战与路径,以期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和地方旅游文化挖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旅融合对旅游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白洋淀红色文化资源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在文旅融合视角下对白洋淀红色文化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结合当下文化旅游的发展走向,白洋淀红色文化发展应该以雄安特色国际化、资源融合多元化、文化资源活态化和红色创意产业化为四大发展目标,致力于打造全国红色文化开发的样板。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我们应该既依赖文态、业态、形态与生态这"传统四态"所散发的生机与活力,又注重"创态"的激发,以期形成一套以创态为灵、文态为魂、业态为支撑、形态提氛围、生态作基础的融合性立体网状文化旅游系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太极拳运动作为传统健身武术在国内外发展迅速,给太极拳运动发源地———焦作的体育和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文章针对焦作市太极拳文化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焦作太极拳文化旅游的发展给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焦作市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目前,西安鼓乐在政府的扶持下,其发展速度虽然较解放初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本文通过梳理西安鼓乐历史发展及现状,探讨在非遗保护前提下,西安鼓乐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并以西安鼓乐与文旅融合发展为契机,运用数字化转换等融合发展新思路,让西安鼓乐带动西安文旅创新,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存在极强的旅游开发价值,与繁荣的旅游市场形成价值互补。厦门非遗资源具有数量众多、形式多样、高品味的特点,存在活化利用的多种路径。探索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优化厦门文旅产品结构,构建创新型文旅产业格局,实现非遗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价值叠加效应,从而,推动厦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产业融合大趋势下的产物,旅游业的发展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基础条件是资源和市场的对接;融合的动力系统包括"非遗"保护需求的推力、"非遗"旅游开发成功案例的引力、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力、旅游需求层次提高的驱动力;融合的路径主要有开发型融合、体验型融合、创造型融合、功能型融合四种方式。以湖南湘西怀化市为例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可以为其它地方"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旅深度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乡村旅游品牌竞争力、开展旅游促销活动、打造文旅精品。湖北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魅力的“五色”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9.
森林康养是一个新兴产业,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森林生态、景观休闲、食药融合和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健康文旅体验模式。甘肃崆峒山是闻名海内外的文化名山,也是森林康养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在平凉“十四五”文旅规划布局下,积极推进崆峒文化与森林康养融合发展是甘肃平凉地区旅游经济提升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崆峒山文化资源的四个优势方面分析与森林康养的融合发展,提出利用生态文化提升森林康养品质;融入养生文化普及森林康养理念;引入武术文化丰富森林康养形式;吸纳膳食文化助力森林康养服务。这些针对性的建议,可以促进崆峒文化与森林康养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提升森林康养旅游服务质量,实现资源产业化,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旅融合已经成为现代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如何借助文旅融合发展趋势,进一步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多元化旅游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基于此,阐述了文旅融合引起的旅游类高职教育市场需求的转变,分析了文旅融合视阈下旅游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调整思路,深入探究了文旅融合视阈下旅游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路径,以期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实现海丝文化与旅游之间的结合不仅可以为福建省文化旅游产业带来新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该省的文化旅游竞争力,而且可以推进区域文旅融合的发展步伐。鉴于此,本文在借鉴福建海丝文化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福建海丝文化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协同发展模式,实现福建海丝文化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在环境、资源、主体三方面的融合。该模式不仅是贯彻落实文旅融合中“文化的旅游化”和“旅游的文化化”的重要表现,是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升福建省乃至我国文化旅游竞争力、增强文化自信、加快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文旅融合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在2018年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了文旅融合发展方向,也标志着文旅融合时代的到来。在文旅融合时代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如何发挥好自身职能价值,做好社会公共服务,并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支持,也成了公共图书馆发展中必须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文旅融合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路...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分析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院校红色文化协同育人的意义,然后阐述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院校红色文化协同育人面临的新挑战,最后提出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院校红色文化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文旅融合背景下,全面推行旅游品牌建设已成为旅游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文化作为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但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构建文化旅游品牌,顺应文旅融合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结合文旅融合趋势对旅游品牌构建的影响,探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策略,旨在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国家旅游事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背景下,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指导,对《张家界·魅力湘西》进行个案考察,研究认为市场、政府、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与地方民众等文化主体共同建构了旅游演艺场域,并在市场主导和支配下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再生产。旅游演艺场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产的价值主要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非遗传承人、当地民众和整个社会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和旅游改革的大背景下,文旅融合应运而生.南京迈皋桥老街作为二十世纪南京城北的主干道,承载着近百年的区域历史文化变迁,近年来被改造为具有民国风情的文化商业步行街.由于迈皋桥老街自身发展条件有一定局限,必须以本地历史文化为依托,通过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旅游要素的全域配置,以研学为龙头,以利益分享为保障,发扬陶行知文化精神,践行文旅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岷江上游拥有缤纷多彩、独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5.12"地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文章在对岷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今后的产品设计应遵循对旅游产品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关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结合、依据非遗项目的特点进行产品的设计、产品设计要能有效激发游客动机的原则,建议进一步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培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开启岷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龚鹏 《宜春学院学报》2020,(2):66-69,98
当前,文旅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所向。本文以宜丰陶渊明故里发展乡村旅游为例,探讨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情形。文章认为陶渊明故里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区位条件以及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等,故而宜丰陶渊明故里应编制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陶渊明文化为核心,精心打造多想旅游产品和旅游购物品,增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提高陶渊明故里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大产业的融合有着天然的耦合性。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就必须培养出既具有宽泛的文化专业知识,又具有旅游专业所需技能的复合型旅游人才。本文在阐述文旅融合与广西职业院校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参考和借鉴耗散结构理论,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广西职业院校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系统的结构特征,并辨析影响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的动力因子,进而探明文旅融合背景下广西职业院校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文旅融合是新时代的主要特征,旅游演艺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旅游经济的文化旅游产品。运用文旅融合理论,通过对《回道张掖》的实证研究,发现旅游演艺产品开发路径包括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增强身份认同和记忆关联,文化创意创新融合、加大文化可参观性生产力度,现代科技支撑保障、丰富旅游媒介文化表达方式,文化能力与市场需求引领、满足差异化文旅消费需求,推进文化符号生产、提炼特色文旅IP等5个方面,为旅游演艺产品高质量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