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对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教育理应承担起乡村文化振兴这一重大责任。社区教育作为囊括最广泛学习者的教育类型,应该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建功立业。本文根据对陕西省府谷县部分社区居民进行的“陕北乡村传统文化走进社区教育”问卷调研的分析,提出社区教育如何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社区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直接影响农村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更能对农村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社区教育通过激活乡村文化场域、建立乡村文化长效良性发展机制、唤醒农民主体参与意识等方式,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落地实践.而新时期,农村社区教育仍然偏离"为农服务"的初衷,教育激励机制供给与相关人才培养力度不足,难以有效发挥出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作用.在农村社区教育具体实践过程中,需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文化指引作用,明确社区教育管理权责,推动地域特色教材开发,丰富社区教育教学形式,切实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高效落地.  相似文献   

3.
从中华优秀文化认同教育入手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实施的内在要求,而回到相似的历史经验中寻求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则是其重要路径之一。梁漱溟等人将中华文化的根基搁置于乡村社会进而以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推进乡村建设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其为鉴,在国家倡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文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背景下,当下我国的乡村建设一要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强化文化认同教育、寻求乡村文化自信困境的突破;二要着力培养“扎根乡村”的教师,为乡村文化认同教育提供人才保障;三要在立足于中华文化根基下理性对待他国乡村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业已成为时代要求。由西北师范大学举办的“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与内涵、条件与困境、路径与策略进行了探讨,集中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学生发展”“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互动”等五个议题展开讨论。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乡村教育研究者、实践者都应当关注并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然后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最后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出路,包括聚焦乡村文化认同教育,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强化校本课程本土特色;加强在职培训,唤醒乡村教师文化责任意识;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注入乡村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乡土文化教育具有多重价值意蕴:强化人才支撑的重要基础、推动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营造文明乡风的有力抓手.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教育实践必须立足乡土文化,切合乡村振兴需要,重塑乡村学校功能,增强乡土文化自信.为切实推进乡土文化教育,必须从匡正价值导向、加强校园文化、提升教师文化自觉、发挥学...  相似文献   

7.
当前一些省份开启了新一轮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不少学者对此持批评态度。那么乡村振兴背景下,能否进行乡村学校撤并?对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厘清乡村振兴与乡村学校撤并的关系,为教育实践解脱思想束缚。文章回顾了二十年来乡村学校撤并的历程和学术界的态度,从而提出,乡村振兴不是一刀切,乡村振兴与乡村学校撤并并不矛盾,必要的乡村学校撤并正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客观认识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既不能夸大乡村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也不能夸大乡村教育对乡村文化传承的作用;推动部分乡村学校撤并是顺应城镇化发展的正当之举,应树立城乡融合的理念,摆脱狭隘的乡村教育观,推进县域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技术赋能为乡村教育振兴带来了重要机遇,推动技术赋能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必然选择。技术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是利用智能技术为乡村教育振兴赋能加力的过程,其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重塑乡村教育生态、促进地方性知识的生成、厚植乡土社会的人力资本等。推进技术赋能乡村教育振兴,需要通过提供制度保障,优化生态环境;廓清技术边界,强化专业赋能;传承乡土文化,赋予文化活力;尊重个体生命,回归育人本质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把社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作为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为社区教育的重要使命.南京社区教育紧扣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建设,依托南京市农科教讲师团,开展农民培训和技术服务;以基地创建为契机,实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以项目申报为抓手,提升社区教育中心为农业服务能力.通过加强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障措施,提升社区教育的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提高社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实现南京社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和根本命脉。然而,乡村文化在当代转型中面临着物质文化美学凋敝、组织制度文化公性衰落以及精神文化内涵贫瘠的问题,给乡村振兴带来文化能量受限与精神支撑不足的障碍。作为重塑乡村文化的重要场域,乡村教育对乡村文化当代转型负有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因此,通过审美教育提升乡村文化的文化品质、公德教育重塑乡村文化的文化秩序以及精神教育丰富乡村文化的文化内涵,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教育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是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文化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部分乡村村民传统道德观念弱化,乡村文化设施不足,乡村文化建设人才流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须正视乡村文化建设,探索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建立文化自信,增加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人才回流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乡村的复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主流意识形态视域下,深入厘清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基本关系,客观认识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乡土文化价值式微、文化建设主体势弱、乡村文化肌理消蚀等现实困境,并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乡村意识形态教育和打造乡村意识形态工程等方面充分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对策,对于实现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融合多样态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支点,建设乡村研学基地并以此促进乡村振兴是有益的探索。研究认为,乡村研学基地能够以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促进乡村教育振兴,融入农村、面向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助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振兴,凝聚社会力量协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与人才振兴。但乡村教育存在自身发展不足、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有限、乡村教师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缺位等问题。研究建议,应加大乡村教育支持力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育与乡村深度融合,引领乡村教育特色化发展;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凝聚各方力量协同促进乡村振兴等,从而更好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乡村振兴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本文从社区思政教育政治引领、理论指导、价值导向、情感凝聚、社会协调功能出发,分析社区思政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价值,并从加强党建、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改进教育方法、推动文化建设和重塑共同体精神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县域高职教育承担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撑。县域高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功能定位是:聚焦“县域需求”,彰显县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性;瞄准“内部重塑”,凸显县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适应性;重组“教育资源”,强化县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障性。县域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需通过创新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等路径,实现人才强农、产业富农、科技兴农、文化育农。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支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人才的职业技能培养培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培训、学历提升和文化培育三个方面。目前,职业教育在推动乡村振兴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范围尚不全面,培训力度较为薄弱,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所欠缺,以及职业教育人才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这些短板限制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潜力的发挥。为此,职业教育应当开阔办学视野,观照以三农需求为导向的乡村社区教育;开展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技能人才;创新评价体系,建立包含乡村振兴人才技能培训的多元化评估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文化振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化实践逻辑就是追寻具有科学文化精神的新型农业、乡土文化记忆的新型农村、现代文化观念的新型农民,进而振兴乡村文化.民族地区多元的文化样态呈现出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谐文化"五位一体"的静态文化体系,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要致力于从"五位一体"乡村文化体系中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化实践是在民族文化场域、职业文化场域、教育文化场域和乡村文化场域中进行,要本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共生原则,在振兴乡村的共同价值指引下走向共生的民族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进一步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发展逻辑应遵循乡土中国历史传统价值取向,坚持乡村教育发展的"四个自信",建构特色化现代乡村教育体系。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培养乡村儿童文化自信和生存自信、利用各方力量重振家庭教育、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建构本土开放化乡村教育、坚持开放与融合原则开发乡土课程和乡土教材等路径可以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9.
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掌舵人,乡村中小学校长扮演着乡村学校的领头雁、乡村学生的筑梦人、乡村教师的引领者、乡村文化的革新者、乡村治理的协同者等五重角色,要主动肩负起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责任。乡村校长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处理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助力乡村振兴的关系,正视乡村教育的乡土性与现代性的价值,理性看待“离农”与“为农”的辩证关系,处理好重塑精神文化与丰富物质文化的关系。通过坚持自我培养、加强精准培训、厚植乡土情怀、突出多方协同、重构评价管理等途径,强化乡村校长参与乡村振兴的角色建设,构建乡村校长培养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已经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当前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向农村推进。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倡的乡村振兴战略来看,现今党已经把乡村振兴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农村没有实现现代化整个中国的发展就没有实现现代化,由此可见,党对农村振兴工作的重视力度之深,关于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中将文化和旅游这两个部分相结合,给乡村振兴发展带来许多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挑战。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能够有效打造特色文化乡镇,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现今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途径的对策做出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