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设立了七人陪审合议庭制度,但该项制度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于:规定了两种互相矛盾的陪审员权力,七人陪审合议庭中陪审员权力不明确,七人陪审合议庭表决制度存在漏洞,陪审制度和审级制度间的关系仍不明确。日本的裁判员制度在实施初期实现了裁判员的积极参与,且表决制度的设定更为完善,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与审级制度间的矛盾和对陪审制度认识存在偏差的问题。为此,在吸取日本裁判员制度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主张改变三人陪审合议庭结构并统一陪审员的职权,立法明确陪审员职权,改革七人陪审合议庭表决制度等方面对七人陪审合议庭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
《人民陪审员法》对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制度做出了详细规定,应当注意到其表现出了以下选任倾向:尽管牺牲一些时间精力是人民陪审员履职的必要条件,但仍应突出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属性;倾向从普通大众中选任陪审员,以实现选任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大合议庭的组织形式更有利于实现选任初衷。  相似文献   

3.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是落实人民主权原则、保障群众有序参与司法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的重要途径.安康市汉滨区法院作为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在人民陪审员选任方式、大合议庭审理案件、“事实审”与“法律审”职权分离、“社区宣誓”仪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人民陪审员选任机制不健全、人民陪审员参审规定不完善、人民陪审员履职保障不完备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人民陪审员选任方式、参审规定、履职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力度,以推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单行法律,但在《决定》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人民陪审员队伍构成现状与“大众化”设计初衷相背离和履职水平低等情况.本文试图以湖南西部人民陪审员制度实践为样本,从法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以上情况的产生原因,为改进我国基层法院陪审员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2005年《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实施以来,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获得较好的实施,但也存在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民陪审员的广泛性不足,参审时间难以保证,履职能力受限,物质保障存在差距,当事人主动申请安排人民陪审员的案件极少。建议加大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宣传力度,赋予人民陪审员切实可行的权利,明确规定人民陪审员及其所在单位不履行义务的责任,降低人民陪审员的学历选任条件,规范人民陪审员的告知程序,提高人民陪审员的物质待遇。  相似文献   

6.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项决定明确指出要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在美国陪审团制度中,陪审员凭借内心正义感决断案件,保证审判体现公意。但是制度存在的相关问题也使得美国陪审团制度面临重大挑战。在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必然趋势下,通过对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借鉴,我国可以从保障公民陪审权利、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细则、明确区分人民陪审员与法官的职责范围等方面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真正实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实施已经十年,但我国的陪审制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驻庭陪审”、“编外法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等现象的显现不同程度影响了人民陪审员功能和价值的实现.各地法院试图通过引入人大代表陪审员、专家陪审员等措施加强陪审权独立运行空间,提升陪审员在合议庭中地位.但是实际运行过程中,仍显现出诸多理论悖论与实践障碍,效果并不理想.在此基础上,浙江省J院探索并实践了“1名法官+4名陪审员”的“大陪审”制,试图构建有效解决“陪而不审”困境且符合陪审制度本质要义的全新模式,该种模式的顺利推行需要通过修改现行法律法规、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8.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司法制度,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此种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严重异化,为扭转异化状况,应从四方面加强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1.加强和完善陪审制度的立法;2.限定陪审员参与审判的案件范围;3.从严掌握陪审员的任职条件;4.规定陪审员的产生条件和任职期限。  相似文献   

9.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吸收普通公民直接参与司法活动的一种民主形式。"陪而不审"、选任精英化、形式化等弊端导致我国陪审员制度起不到应有作用,应完善立法以保证其法律地位、合理设置陪审员选任程序、健全陪审员管理机制、完善经济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2005年5月1日起实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体现政治民主,彰显社会正义,利于司法公正和提升大众法律素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在陪审员的产生方式、结构、监督管理、任期制度、职权划分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为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需要严格陪审员产生方式与程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职权等。  相似文献   

11.
人民陪审制度作为我国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法官参加审判的一项司法制度.我国陪审制度由于无历史基础和宪法依据、人员产生程序的不规范化、陪审员职权的不明确、法律文化不同等因素,造成陪审员在司法实践中"参而不审"、"审而不议",陪审制度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12.
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法官或非职业审判员参加刑事、民事案件审判的一种诉讼制度。在我国为体现司法民主将其称之为人民陪审员制度,它在司法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其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影响了它的广泛运用。在新一轮司法制度改革中,有必要对我国现行的陪审员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3.
陪审制度在美国的运作是成功的,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陪审制度运作的实效却是甚微的,这导致部分学提出在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中必须勇于移植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由于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和美国陪审团制度存在很大差异,我们不能移植美国陪审团制度。在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历程中,我们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客观评价和合理吸收美国陪审团制度的成功之处,逐步显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在追求审判公正司法民主中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现存的人民陪审制度,有人赞誉它是民主审判的模式,是司法公正的保障;有人批评它是落后的审判方式,是司法效率的大敌。笔者主张人民陪审制度应当加以废除,一是我国法律文化根基无法吸纳陪审制;二是陪审制的司法价值无法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三是陪审制度的现状说明了其存在的无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陪审制度在我国法学界直到上世纪末都是研究较少的问题之一,当然研究较少并不表示没有争论,事实上在法学界和实务界围绕人民陪审员制度及其存废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且一度成为热点问题,在这里并不赘述.随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于2005年5月1日的生效,又引发了众多的讨论,主要是关于陪审制度在司法系统中的运转机制和存在价值以及我国陪审制度的实施影响等。笔者这里想从另外的角度即从比较法的角度特别是从香港与内地陪审制度的比较来阐述这个问题,找出二者之间的不同点和差距,从而提出中国内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我国司法制度的一组成部分,其在确保司法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深入,该制度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对该制度进行完善已是必须。  相似文献   

17.
本着眼于司法改革热点问题,梳理了陪审制的历史沿革,探讨了其产生、发展、辉煌及衰落的原因和背景.介绍和评价了当前的陪审制存废之争,并对陪审制未来发展趋势阐明了自己观点.以期对改革决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陪审制度体现了司法民主,有助于实现司法的公开和公正,维护司法的权威性,捍卫社会正义。通过历史分析 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其意义。由于其本身存在着无法掩盖的价值,我国应当完善人民陪审制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陪审制在我国遭遇了尴尬局面,陪审制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充分实现社会主义的司法公正,该制度在我国就有存在的必要性.作者首先阐述了我国陪审制的历史沿革,并分析其立法和司法上存在的缺陷.在立法上,该制度没有宪法和相关的法律依据;在司法上,陪而不审的现象严重.在此基础上,作者对重塑我国陪审制的对策进行了思考,提出了重塑我国陪审制度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陪审制的源头和实质着手,对陪审团制和参审制做了比较分析,指出了我国人民陪审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作了透彻地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诸多完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