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用尽量多的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在平面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今天我们上一节"确定位置"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师:先请大家回忆一下,  相似文献   

2.
<正>"位置"是《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和东、西、南、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内容的学习,基于现实的需要,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继而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在"读懂"平面图的基础上用有序数对来刻画二维空间中某点的位置。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如"靠近讲台的为第一行""靠近门  相似文献   

3.
<正>《确定位置》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83~84确定位置(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平面图上用数对确定指定事物的位置。2.通过多样化的确定位置活动,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3.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平面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一般都…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安排的“确定位置”这一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学习内容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为第三学段“图形与坐标”的学习打下基础。本案例中的问题情境,趣味性和有效性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处理协调,不但展示出数学课的简洁美和逻辑美,还放射出浓郁的“数学味”。  相似文献   

6.
张敏 《贵州教育》2013,(8):31-34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页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物体位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认识基础和活动经验上的进一步提升,引导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学生奠定第三学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笔者执教这一课时,通过具体情境中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4年级上册第83~84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80~82页。【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2.让学生经历从"情境图"抽象到"坐标图"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准确地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结合具体情境确定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表示位置的方法。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游戏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玩个小游戏。在答题纸上先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你用最简单的语言、最快的速度描述出你的位置。写好后放到这个盒子…  相似文献   

10.
教学时间:2011年11月教学地点: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学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用数对确定位置"规则的合理性,会根据相应规则,用数对确定平面内物体或点的位置。2.感受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严谨与美。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北师大课标版四年级上册八单元确定位置(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2.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专家引领《小学教学》(数学版,2014年第4期)刊登了刘加霞教授的《数与点之间的一一对应是数对确定位置的根本》一文,该文同时载于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第52页。在文中,刘教授对《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提出了具体要求,她指出:1.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本质是数与点的一一对应性。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不能仅仅让学生会用数对表示某个具体位置,更重要的是体会这种"表示"的价值:即一个数对唯一对应平面上的一  相似文献   

13.
周维娜 《教育》2022,(4):45-47
"位置"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是对应学段目标"探索一些图形的位置关系,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要求而设计编排的,是数学课程改革新增的内容,主要学习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确定物体的位置,继而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同时学会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基于生活实际与现实...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延伸和发展,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具体的座位图,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深度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80~81页。【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2.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发展空间观念。3.感受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进一步理解数对的意义,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2.在过程中感受规则对确定位置的影响,通过统一规则探寻数对的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体会数对的现实价值,体验数对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内容:西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9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和行,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用数对表示位置。2.经历从用列和行描述位置到用数对描述位置的抽象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3.感受数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位置,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上册)学习用一个“第几”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以及二年级(上册)学习用两个“第几”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的基础上的。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从而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两道例题把教学内容分成两段编排。第一段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19.
<正>本节课《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物体位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础。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生活实际,综合教育教学这几方面,整节课我以学生的各种  相似文献   

20.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教材五(下)中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掌握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和根据已知的数对确定点的位置。应该说内容本身是简约的,但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数学背景和教学价值,一方面它是学生前面用"第几""第几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