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行动学习法:促进教师反思的有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动学习法为教师提供了团队学习的机会,小组成员间的建设性争议能促进教师反思的有效进行.教师的反思分为行动前的反思、行动中的反思和行动后的反思(对行动的反思)三类.行动学习法通过对行动前的反思与行动后的反思的推动,促进教师形成教育智慧,推动行动中反思的进行.在行动学习小组中,"对话"促进了反思,团队反思促进了个人反思.  相似文献   

2.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尝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探讨了如何在“电子技术”课程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并以“直流稳压电源”工作任务教学为案例阐述了行动导向教学项目的设计原则、教学任务、完成实训任务的“七个行动步骤”及对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评价策略.通过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目前教学中面临的问题,让学习者在“行动”中形成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育研究缺乏对"具体的人"的关注与行动,个中原因是长期以来科学思维的误导.现象学开启了一条切近人之具体性的崭新路向.教育现象学通过其独特的运思路径、言说方式与行动策略,敞亮了人之"诗意栖居"的返乡之旅.  相似文献   

4.
行动导向的学习起源于改革教育学学派的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一样着眼于探讨认知结构与个体活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是,行动导向理论以人为本,强调人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进行反思的重要性,注重学习过程中交流形式的分析,其核心是优化学习过程.行动导向的学习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这一探索创新精神和关键能力培养结合的有效方式,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提供了"行动即学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5.
一、行动研究的内涵与特征的界定 一般认为,最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是二战时期美国的社会工作者约翰·柯立尔和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等人.他们是在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中提出来的.那时,在一般科研工作者看来,"行动"与"研究"是由不同的人所从事的不同性质的活动,前者指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后者指受到专门训练的研究者的专业探讨活动,两者并不相干.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勒温他们提出了一条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即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做到"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这种理念可以看作是"行动研究"定义的雏形.  相似文献   

6.
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通过人物荒诞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了现代人在荒诞世界里的精神困境.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部戏剧中人物的戏剧行动进行分析探讨了现代人生存状态,并提出剧中人物特殊的“无行动”的戏剧行动其意义在于引发观众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在阿伦特的思想中,"行动"是作为人之境况的最能体现人的价值的一部分,也是其主张积极自由的理论前提。分析阿伦特思想中的人的境况的三部分:劳动、工作与行动,探析行动空间——公共领域,包括公私领域的划分,行动在公共领域中的的特性,及现代公共领域的衰落。基于行动理论,对阿伦特推崇的参与式民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行动研究将人与教育问题置于人与历史性政经/文化/体制化社会结构交互作用的脉络来理解、解释与改进.对《我亲爱的甜橙树》的儿童观假设的探究、信息查找作业与家校合作策略的拟定,以及阅读的行动研究均显示:辨识与看见脉络,是重新框定问题的条件,是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理论视角,也是转化与改进的契机.教育的行动研究,是研究者与参与者在伙伴关系中结成生命的同盟,是将人和教育问题置于人与历史性社会结构互动的脉络中加以理解、解释,致力于创建一个更公正健全的社会,研究者、参与者以及研究问题均得到改进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人的发展的动力及其与历史可能性的关系;阐明人的发展的研究不能离开对个人的研究.历史可能性既是每个人发展的现实前提,但又是人们行动、选择的结果,也是人在活动中实现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内涵和特点“行动”主要指实际工作者的实际活动和实际工作。“研究”主要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研究者所从事的对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科学的探索。当行动与研究结合在一起,就有了行动研究。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柯利尔(J.Collier)最早把这两个词结合起来表述为行动研究,他是在研究如何改善印第安人与非印第安人之间的关系时提出来的。20世纪40年代勒温对行动研究作了较系统的阐述,50年代行动研究思想被引入教育领域,教育行动研究在美国曾风靡一时,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渐渐衰落。但期间它却在英国迅猛发展,英国掀起了“教…  相似文献   

11.
史蒂芬金在其系列小说黑暗塔中建造起一个神秘怪诞的世界之余,也为我们描绘了一种永不言败,积极抗争的人生态度。他在作品中对人的存在与命运的密切关注正契合了萨特存在主义理论中关于选择、行动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本文着力对小说第二部《三张牌》中的两个人物进行分析,透过行动表象探讨内在动机,揭示出人的自我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2.
美国犹太作家索.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是流浪汉文学的经典之作。贝娄通过出生富裕的主人公所经历的一系列冒险的过程中,展现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突出了其精神层面上的流浪和追求,在保留流浪汉小说艺术模式传统的同时又有创新和超越,成功塑造了一个现代版的流浪汉形象。通过分析作者对这一文学体裁的创新运用表现汉德森的流浪是现代人在物质富足情况下精神困惑,而其最终的解脱和转化显示了作者对这个群体出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14.
《海上扁舟》是斯蒂芬·克莱恩的巅峰之作,篇幅虽小,但包含了丰富的哲理性思考。小说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探寻克莱恩关于人类自身生存状况的探索。以船上四个社会背景和地位不同的人共同在汹涌的大海上与海浪搏击来隐喻人类自身生存的现状。人类生存的世界是一个荒诞、虚无和不确定的世界,为了给自身的生存赋予一种实际的意义,人类不得不在荒诞和虚无中进行积极的选择,在这种选择中体现人性力量的强大。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与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指的是人的记忆和想象中的父亲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意象是“仁君意象”,父亲是慈爱的统治者,与生活息息相关;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意象是“父神意象”,“父性崇拜”潜含着西方人对原始父亲(上帝)的一种传统意义的强烈崇拜和深刻敬畏,父亲意象是遥不可及的。在传统文化的演变中,父亲意象也发生着巨大的嬗变:从“仁君意象”、“父神意象”到“人父意象”。现代父亲是一个更全面和人性化的角色,一方面他仍然要承担和传统父亲一样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按照舆论的要求,他要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事事参与。这种跨越式的转变糅合了东西方传统文化精髓,使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现代父亲意象基本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作家中,阿来是特别的,民族作家的身份使他在作家创作群体中独树一帜,而宗教思想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显独特。在他的笔下,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事得到了再现。《格萨尔王》作为"重述神话"系列作品之一,从写作手法到思想内涵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作品不尽相同,这其中除了作家各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外,还有多重原因。阿来以民族作家的身份,着重突出格萨尔王这一民族英雄人性的一面,以及格萨尔故事在藏族流传过程中说唱人不可抹杀的突出作用。阿来的小说《格萨尔王》不仅带领我们走进了英雄的时代,更带领我们深入藏民族的腹地,去了解并探寻藏族历史文化的奥秘。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一项新的网络调查,乔治·克鲁尼与梅根·福克斯是网友最爱的派对人。根据Asyium网站所做的一项调查,网友最想一起参加派对的是处于空窗期的福克斯和可爱的单身汉克鲁尼。  相似文献   

18.
《俄狄浦斯王》所蕴含的弑父型父子关系对西方文学的母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围绕这出悲剧的争论千百年来绵延不绝,悲剧似乎印证了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广泛存在。但从故事情节看,俄狄浦斯又是这一出命运悲剧的直接受害者。悲剧的发生在多数情况下并不为主人公所知,故人们对俄狄浦斯的责难过于苛刻且缺少充足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史蒂芬·金短篇小说《你所爱的都将被带走》文本与内涵的细读,剖析了其主旨与加缪哲学思想的暗合之处,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作品广为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