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县级中小学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合二为一以后,如何改进教研方式?如何转变培训方式?如何实施研训一体?金坛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对“研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校本研训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重要策略和有效途径,就在于它鲜明的"校本性":一切从学校实际出发,一切从教师实际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通过校本研训,解决学校、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村完小校本研训由于师资条件较弱、教学软硬件资源配置较低,导致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如何提高校本研训的实效性?校本研训如何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目标和需求?这成为农村完小近年来潜心研  相似文献   

3.
面对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职后研训理念、研训课程、研训方式以及技术支持等诸多方面积极探索,在梳理60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区域教师研训工作新范式,走向深度融合的"四位一体"3.0时代。  相似文献   

4.
王福华 《中国教师》2012,(12):33-35
<正>近年来,国家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于是,一种新的教师教育机制——"研训一体"应运而生。"研训一体",即原来的教师教育机构的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研究在思路上、机构上、工作上的整合,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机制。[1]通过"研训一体"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使以教师为主体的"研"和"训"进行整合,形成融合的共同体,即"研"中有"训","训"中有"研"。在"研训一体"意义上的教师培训的培训者为"研训教师"。作为大连教育学院研训教师之一,笔者在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和教师培训学院研训班学习过程中,收获颇多。  相似文献   

5.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基于时代特征、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实际及内在规律,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研训一体的"学研训用"研训模式,旨在通过"学研训用"四要素间的多主体螺旋迭代,探索多元联动、协同发展的新型研训体系。分院在此模式下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合作引入学习科学项目,旨在全面提升教师学习科学素养,从教育教学根本上变革教与学理念和方式,提升区域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场域完善"学研训用"研训模式。  相似文献   

6.
2003年秋季,罗田县课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两年来,广大教师主动迎接挑战,积极投身到课改实验之中,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如何促进课改实验工作进一步持续发展?我们认为,搞好校本研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是关键。总的工作思路是:教育行政推动,学校组织研训,教研跟踪服务,研训重心下移,充分挖掘学校的潜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激活校本研训。  相似文献   

7.
"研训一体"是县域培训工作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它让培训工作有"根",让教研工作有"力",让教师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基于草根问题是"研训一体"展开的前提,专家型引领是"研训一体"顺利展开的关键,微专题的案例共析是"研训一体"的基本方式,做好质量评价是"研训一体"必要的保障。研训一体促进了研训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研训教师的专业觉醒,重塑了教师进修学校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有效的数学校本研训应该是:解决真的问题,真的解决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数学教研组进行了"任务驱动式"的校本研训尝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研训方式.一、"任务驱动式"校本研训与传统研训方式质的区别"任务驱动式"研训的实质就是研训组织者引领教师紧紧围绕主题,并以此为中心,在强烈的问题驱动下,展开研究,从而有效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为抓手",改变了以往研训  相似文献   

9.
马容升 《教育》2015,(2):32
校本研训,突出以校为本,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合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校本研训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学校特色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理论指导,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对经验的积累。学校要有效利用校本研训,引导和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校本研训的热情,通过自主学习、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专家引领的方式,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如何有效利用校本研训,构建特色师资队伍,正是作为教育者需要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新手教师角色游戏"研训微课程"能节约研训成本,参与构建研究的过程能提升教师的角色游戏组织能力。"研训微课程"的开发主要通过"自下而上"的问题和困惑的梳理模式、"研训微课程"体例的"两维并举"确立策略、"研训微课程"的"六位一体"开发策略以及"研训微课程"效能的"三小三大"检测策略等,拓宽了新手教师研训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