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放前,南京、上海和香港的社会和政治舞台上,有一位行踪诡秘神通广大的人物穿梭于军政要人、商场大贾、社会贤达、江湖义士、汉奸傀儡、特工密探之间,出没在红道、白道,乃至黑道之中,做出了许许多多或令人惊心动魄,或让人扼腕叹息,或叫人拍案称奇的事情。在中国现代史上他可以说是一位罕见的传奇人物。  相似文献   

2.
章太炎,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上,曾起过至深至广历史诈用的一位巨人,被个人誉为“中华英杰”或“有革命业绩的学问家”。他身为浙江余杭入,但他的大半生是在上海度过的。他离开书斋步入社会革命的第一站就是上海,时年仅三十。以后在上海办报、讲学、著述、革命、坐牢、成婚、生息,凡三十余春秋,几乎参与了他这个时代的所有重大的历史变革,颠沛了大半辈子,直至六十七岁移居苏州。上海成了他真正的第二故乡。三十多春秋的浦江水,哺育了太炎,使他对上海留下了无限眷增,同时也为上海史留下了斑烂的一页。但是,…  相似文献   

3.
黄瓞绵  蒲师清 《新闻天地》2007,(9):I0004-I0004
门开启,一方炽热的阳光挤进来,长沙湘绣城会议室顿时亮堂起来。 一位身材魁梧、浓眉俊彦的中年男子,迈着厚实、儒雅的步子走进了会议室。他一边落座,一边擦着额上细密的汗珠,安静地说:“我是韩国人,也是半个中国人。” 他就是长沙湘绣城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起大。7月30日下午,他向记者吐露了他作为半个中国人的“中国情结”、“湘绣情结”。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巨制,而且还编辑过许多影响后人的期刊和文集。经他编辑过的刊物《译文》、《文学》、《莽原》、《奔流》、《语丝》、作家文集和美术画册等,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文从一名编辑的角度,对鲁迅的编辑理念与编辑实践做一探讨。鲁迅的编辑理念,与他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他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封建礼教与黑暗制度以及殖民主义者作着殊死的斗争;他在黑暗中呼喊人性解放,主张个性张扬,深切地关怀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并做着…  相似文献   

5.
1905年,中国第一部京剧影片《定军山》的诞生,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门。一百年的光阴里,一张张凝固了时间和空间的胶片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里,一幕幕有着时代烙印的场景中,定格与见证着中国百年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在12月28日中国电影百年庆典即将拉开帷幕的前夕,在北京电影学院一这所中国惟一培养电影专业人材的高等学校,记者走访了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侯克明,面对面听侯院长从一位电影人的视角,畅谈了他对百年电影中“档案”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6.
2003年4月,当代青年的优秀代表、22岁的华中农业大学山东聊城籍大学生徐本禹毅然放弃公费读研的机会,只身到贫困的贵州山区乡村小学义务支教。在乌蒙山区腹地的农村小学,他忍受着孤独和寂寞,用爱心精心栽培和呵护贫瘠土地上的花朵,用真诚和行动实践着一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及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他的事迹经各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7.
在沂蒙老区有这样一位政协干部,他不恋权位,痴迷文史,在研究地方革命战争史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反映侵华日军实施鲁西细菌战绝密档案的蛛丝网迹。于是,他怀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自费进行了深入细致、艰苦卓绝的调查研究。历时10余年,终于揭开了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细菌战的重重黑幕,石破天惊地向国际社会公布了侵华日军在鲁西细菌战中屠杀中国平民42.7万人、惨绝人寰的人间暴行。从而,引发了国内外史学界的“九级地震”。  相似文献   

8.
肖英 《兰台世界》2005,(10):69-69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结束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社会的一次大变革?辽北在这场社会大变革冲击波的影响下,掀开了历史上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杨桦楠  郭毅 《新闻传播》2004,(10):62-62
由庆祝是中国工业报黑龙江记者站站长,他深深地爱恋着新闻事业,为宣传黑龙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为中国工业报黑龙江记者站惟一的专职记者,他常年深入基层采访,采写了上千篇新闻作品,分别在中国工业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10.
“夏衍”的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册上,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国电影史册上,更是举足轻重的。在 95年的人生征途上,他用挥洒自如的笔,为后代留下了历史的纪录与时代的风貌;他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用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为中国电影做出了不朽的业绩。  打开夏衍的电影剧作,立即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时代风貌扑面而来,不论是他的处女作《狂流》,还是他的收山作《烈火中永生》;不论是直面社会的《上海二十四小时》,还是况味人生的《憩园》等等。他总是动用自己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手法,通过来自生…  相似文献   

11.
大约是在清末的某一天,一位到兰州游历的外国人面对黄河水道上五辆一组庞大的水车群,摁下了照相机的快门。他把这幅照片做成了一帧明信片又寄回了他的国家。有意思的是,时隔一个世纪,有个叫王佳楠的中国人,又从国外的街边小摊上把它买了回来,并出版了一部《明信片清末中国》,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是中国新闻思想史上的一座重镇。对于他的新闻观,前辈学者已有大量文章论及,但就目前所见,多就新闻而论新闻,少有涉及其新闻思想与社会政治理想之间的深层关系。虽然梁启超一生中最辉煌的事业与新闻言论界须臾不可分,但他首先是一个以改造社会、振兴国家为己任的政治家,然后才是一个杰出的报刊活动家。在某种程度上,社会政治理想构成了梁启超新闻思想的根据,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转换,成为他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在近代中国,梁启超第一次从社会建构的高度阐述了新闻事业的功能、宗旨与地位,他的新闻思想超越了王韬、郑观应等前驱先路,成为近代中国新闻思想的一个转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新闻界面临各种新闻侵权诉讼,“新闻界的新闻”受到社会格外关注的今天,天条另类新闻引起了疲顿中的新闻工作者的莫大兴趣。 据红网报道:网报道:2001年9月20日,湖南衡阳日报社主任记者甘建华,以损害赔偿为由将曾经状告他名誉侵权纠纷而败诉的C夫妇二人告上了法庭。衡南县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并定于2001年11月8日(新中国第二个记者节)开庭审理(注),从而在司法实践中开创了一条全面保护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的新路径。 这是中国记者第一次向错告他人者发起的进攻,也是一次捍卫“中国记者”的荣誉之战。 …  相似文献   

14.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后期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堪称这一历史时期的缩影。清末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军事上屡遭败绩,被列强瓜分殆尽,内外交困.穷途末路的封建王朝即将寿终正寝。而袁世凯却如鱼似水,左右逢源,开始发迹并迅速崛起,用维新志士的鲜血染红了项戴,又翻云覆雨,纵横捭阖,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进而变本加厉,倒行逆施,复辟称帝。他机关算尽,却遭致众叛亲离,在举国反抗的浪潮中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把《红楼梦》当历史来读。他认为不读《红楼梦》就不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就不了解社会的兴衰变化,家族的瓦解和崩溃。对《红楼梦》的评价相当高,曾多次强调《红楼梦》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看待这部书,并认为这是一部写得最好的中国古典小说。  相似文献   

16.
新闻工作是一个引人注目、令人向往的职业,新华社记更是令中国记们心驰神往的称谓,这是一份殊荣,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然而,当你认识了李锦,知道了他的新闻经历,你很可能就不会有这种向往了,他的新闻实践与你想象的记生活有着一落千丈的反差,这样的心理落差使我始料未及、感慨良多。因为记之于他,就意味着持续、艰苦的基层调研、苦闷的长夜求索、甚至在理论创新中可能要做独步前沿的殉道……  相似文献   

17.
董刚 《新闻世界》2006,(6):62-62
曾经被医生预言要在轮椅上度过下半生,排名中国房地产首富的王石,在他50岁生日的时候,将他的脚印留在高高的珠穆朗玛峰上,也因此获得了一项常人都难以得到的荣誉——“国家登山运动健将”称号。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要融人一座城市容易,但要他影响一座城市却很难。一个人可以轻松地成为一座城市的新移民,但要他改变一座城市的面貌决非易事。正因为如此,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值得后人研究。察诸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张謇确实是一个特例,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不仅融入一座城市,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张元济藏书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玲 《图书馆界》2005,(3):17-21
张元济不仅是一位影响了中国近代史进程的著名出版家和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和图书馆学家。在理论上,他认为,图书馆应该担负起保存中国固有文化的责任,以延续固有文明的生命;在收藏范围上他主张不仅要存古,更为重要的是开新;作为传播文明的工具,他认为,图书馆应该是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而要达到此目的,最好的方法是对公众开放。他以自己独创的求书四法,丰富了馆藏,并实现了对公众的开放。  相似文献   

20.
在鲜花簇拥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里,有一尊高大的汉白玉雕像格外引人注目。雕像两臂交置胸前,一手持钢笔,一手持采访本,神态安详,深途的目光凝视前方。这就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唯一牺牲在中国抗日战场上的远东太平洋记者汉斯·希伯。汉斯·希伯是德籍人。在“七七”事变爆发后,他作为一名有正义感的远东新闻记者,先后多次奔赴中国的抗日前线,在《太平洋事务》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正越战越强》等报道,唤起了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事业的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广泛支持。希伯对新闻事业有很强的责任感。他来中国后,听到八路军、新四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