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新论速览     
新闻人应该成为"四种人"赵启正在2007年12期《新闻与写作》上撰文认为:我们培养的新闻人应当是能与国内外两个社会对话的人,是社会的参与者,也是社会的观察者。他们的  相似文献   

2.
关注人的命运的变化和生存状态是新闻摄影永远的主题。"新闻图片中的人"是摄影记者形象观察的重中之重;"读照片的人"是摄影记者心中的"上帝"。有无这两种"人"的概念,是新闻摄影平庸与有深度报道的分水岭。新闻摄影力求有"真情",人情永远都比烟花更精彩2012年2月6日晚上,一张郑州街头一位流浪汉在烟花下微笑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蹿红,感动了数万网友,湿了他们的眼眶。这张图片,火了"微笑哥",  相似文献   

3.
新闻路上     
《青年记者》2012,(31):8
新闻人干的是顶天立地的事业,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新闻人怀揣着理想与激情,奔走在祖国的大地上,从抢险救灾的现场到条件艰苦的边疆,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广大新闻人更是深入基层,访贫问苦,了解社情民意,为受众呈现了精彩的报道,促进  相似文献   

4.
对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甜 《新闻实践》2007,(11):35-36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又称为"守门人"理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认为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能与受众见面,"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影响着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5.
一直来,晚报以"软些软些再软些"为风格,因此不少人认为"硬新闻"是晚报的大忌,晚报的经济报道也是如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硬新闻"成为晚报读者所必需。那么,在报道时,如对经济"硬新闻"进行软处理,不但不会影响晚报的风格,反而使晚报成为经济"硬新闻"的有效载体,从而也更有效地体现新闻报道的多样性特点。一、晚报经济"硬新闻"软处理的条件现有的条件表明,晚报已具备了经济"硬新闻"软着陆的起码条件。经济"硬新闻"已成为晚报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采编人员素质提高。采编人员对经济新闻有了更敏锐的感觉,特别是新一代的采编人员,他们本身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经济现象和事件有着更深的体会,并具有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因而由他们来操作经济"硬新闻",往往能与读者贴近。  相似文献   

6.
说起来,媒体与狗也真是有缘.早先,有人把新闻的定义概括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据称,人被狗咬本来就是天经地义,不成一回事儿;若是狗被人咬了,那还得了?这才是大新闻!在他们看来,狗的新闻价值是明显在人之上的.这个理论后来被认定为资产阶级新闻观而受到批判,很沉寂了一段时间.然而近来,情况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狗们的形象频频在媒体上亮相,而且大有每况愈"上"的趋势.谓予不信,有例为证.  相似文献   

7.
正"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既是新闻人的职责和使命,又是一名编辑记者自身成长的必经之路。"走转改"活动启动以来,笔者与同事一起深入基层,脚踩在泥泞的山间小路上,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愿望。一路行走,一路感悟,一路学习。基层有火热生活、真实舆情,也有不尽的新闻源泉,是媒体挖掘不尽的新闻宝藏。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科技的进步,空间不再是人们与外界联系的最大障碍。在这个人流物流信息流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已不满足于偏安一隅,出于各种原因,他们来往穿梭于各地,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对于这些现代人而言,他们关心的不仅仪是居住地的新闻,还渴望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生活与外部世界有着怎样的交集。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如何让新闻"走出去"与"请进来",便成了地方媒体必做的一门功课。  相似文献   

9.
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办的新闻打假历时7年,面对又一个年度里如此众多的假新闻,作为传媒人,他们有些疲惫:这样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何时是尽头?不过也有让他们感到些许兴奋的,因为评选2007年度假新闻有了三大历史性的突破:电视假新闻终于"落网":"正面"假新闻终于现形;造假记者终被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的话:众筹网最近上线的国内首个"新闻众筹"平台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平台建立的目的是希望帮助有梦想的媒体人筹措经费,报道他们想探索的选题,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一些独特视角。对此,同仁反应不一。不少媒体人感到了新闻业创新的希望,认为在自媒体兴起的今天,新闻众筹能为那些有追求有想法的自媒体人提供一个很好的资金渠道。但也有不少媒体人担忧,"众筹新闻"会和"有偿新闻"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记者》2012,(2):48
刚刚过去的2011年,一些大家曾经那么熟悉,甚至共过事、打过交道的同行和朋友永远地离开了。如此突然,那么不舍。他们虽然渐渐远去,但永远在人们的心里。钟情新闻,热爱生活,是他们丰富人生的剪影,也是亲人、朋友、同事们最重要的记忆。本期,《中国记者》"焦点"栏目特以专题怀念2011年离去的一些新闻人,既为向他们致敬,也为发扬其精神,让我们互相砥砺,奋勇前行。  相似文献   

12.
报纸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如果一张报纸没有人看,没有人读,就没有了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一张报纸如何才能博得读者的青睐呢?这是我们每个从事新闻工作一线的记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一、记者要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新闻品质。新闻敏感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新闻宣传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表现在眼睛上的话,那么,一个记者的采访能力则表现在新闻敏感上。俄国小说家契诃夫有一对"钻子眼",培养新闻敏感,首先就是要培养这种钻子般的眼睛。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人:他们看不清政治形势  相似文献   

13.
方言新闻是对民生新闻的小众化拓展,并不完全等同于用方言播报新闻,它更强调内容的趣味性、家常化和讲述的故事化.方言新闻将"可能成为受众的人"定位为本地观众中的普通市民.他们选择收看方言新闻节目不仅在于想知道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更多的是文化认同和民俗认可.方言新闻也面对许多问题,如同质化、克隆风乃至媚俗、琐碎等,受众多局限于本地居民.  相似文献   

14.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甘冒风险,奔走在新闻的最前沿,用客观报道揭露事实的真相;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深入生活的最底层,将目光投向小人物和小事件,展示百姓的苦乐悲欢;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将自己无私地奉献给新闻事业,用手中的笔捍卫着道义和责任,他们就是"记者"。  相似文献   

15.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7,(21):37-39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当前广大"编外记者"大军的境况,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是再贴切不过了——他们可以分为这样的"两种人"——暂时当稳了"新闻民工"的人,和想当"新闻民工"而不得的人。他们是那些为媒体创造剩余价值,供媒体廉价驱使,干着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活,收入最少、待遇最低、甚至不计报酬,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是汗甚至是血,采访没本、看病没险、失业没保,没有编制、没有平等、没有身份,女生像男生、男生像畜生一样奔波劳碌在采编第一线的广大的聘用、临时和实习人员或者干脆就是免费劳工。  相似文献   

1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是物质的东西,是事实。就是说,事实在先,而新闻则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没有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它的灵魂,新闻的真实性是建立在事实真实的基础上的,因此,新闻报道必须用真实的事实说话。列宁曾指出:"要知道现在用空话既不能说服工人,也不能说服农民,只有用真实的事例才能说服他们,因为是确确凿凿,无可争辩的事例,最能有力地教育群众,有效地打击敌人。"(《列宁全集》1卷275页)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报纸、电台传播新闻,进行宣传报道时要使人相信,  相似文献   

17.
在报社,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在社会上无人知晓,在报社地位并不高,但权力却不小.他们是新闻报道在接触读者之前重要的评判者,而且他们用版面作出评判,往往直接影响到读者对报道接受与否和接受的强度.这就是现代报纸的美术编辑,也可称为版式设计师.他们最重要的职责,简单地说就是"规划版面",他们不仅仅是报纸的"化妆师",更应该是懂得如何营销新闻的"推销员".  相似文献   

18.
岁月荏苒,大道通天;初心笃定,理想澎湃. 八十道年轮,环环相扣,铭记着中国记协走过的不平凡的征程.一代又一代新闻人坚守阵地,辛勤耕耘,笔耕不辍,以一篇又一篇翰墨飘香的新闻作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在新闻界,无数人选择一生与白纸黑字相伴,为什么?这也许要从人—家—国这个永恒的命题溯源.在时代的洪流里,新闻人犹如水滴,唯有汇聚进为国为民的江河中,才能充实其人生、体现其价值、彰显其魅力.他们留下的每一章反映伟大实践、记录伟大斗争的作品,既有身处基层的泥土芬芳,也有"胸为帅谋"的阔大境界和家国情怀,为推动时代进步作镜鉴,这是每个从业者笔下都应流动的新闻血脉,也是世世代代的记者所铭记的新闻烙印.这其间,有砥砺、有艰辛,也有收获、有进步.是爱国爱民的新闻理想,使每一个媒体人自我加压、锐意攻坚,他们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报道者、评论者,也是改革创新、社会建设的实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一次次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留下一个大写的"人"字.  相似文献   

19.
如果将新闻内容比作一件衣服,那么,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新闻报道就好比是这件衣服上的各个零部件,而新闻编辑就是制作这件衣服的师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制作一件好看的衣服最重要的当然是布料、纽扣、针线以及缝制后的整体效果,因此,编辑的内容、画面、本身的影响或者说是社会引导,便是"把关人"的"米"。如何精选、裁切,以致达到符合大众审美,就要看"把关人"怎样裁剪了。"把关人"如何发挥他们的角色作  相似文献   

20.
是什么吸引这么多的年轻人进入新闻行业?是什么支撑他们坚持这个职业?又是什么迫使他们离开这个爱恨交加的行业?因首先报道"三鹿奶粉事件"而为大家熟知的简光洲如是作答——想说爱你,并不容易"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把这句形容婚姻的名言放在记者这个行业,也同样合适不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