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教学主客体关系的网络教学平台交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教学平台是实施网络教学的关键要素,其交互性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网络教学有效性。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是学生和教师由于相互作用形成的信息和情感交流活动,体现的是网络教学系统的主客体关系。根据教学主客体之间关系,网络教学平台交互可以分为导航类、反馈强化类和功能操作类三类交互;教学主客体的特性是影响网络教学交互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论教学的主体性与主客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论中,关于教与学关系的理论一般归因于“主体-客体”关系的界定。以教学主体性及其转换、扩展作为逻辑起点,抓住主客体关系的统一性和动态性,有助于探究教学主体性与主客体的共变关系,从而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中的相对地位。在这种认识活动中,把握静态客体和动态客体是认识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动态性的关键;理解教学主体性的转换和扩展过程,充分发挥教学的主体性,是研究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动态性的内涵和根本;而贯彻主体性原则,实现课内向课外延伸,则是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转化的根本保证和原动力。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设计存在逻辑取向与心理取向,处理好这两种取向的关系,对数学教学有效性有着较大影响。逻辑取向以数学知识的逻辑序列为准绳,它依据思维活动的捷径进行教学;心理取向基于学生数学知识生成的心理序列,它对提高思维能力、渗透数学观念、优化思维品质作用巨大。逻辑取向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心理取向是教学设计的主旨,两者整合是有效教学的内在诉求。  相似文献   

4.
循证教学即基于证据的教学,是教师主体基于经验、智慧与证据,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践活动,具有系统性与结构性、开放性与生成性、协同性与创新性的特征。循证教学的过程逻辑是循证教学实践内在规律的体现,包括学科逻辑、教导逻辑、学习逻辑、素养逻辑和时空逻辑。愿景引导机制、主体协作机制、证据支撑机制、实践反思机制和场域支持机制是推动循证教学有效运行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教学过程设计是实现教与学有效转化的重要抓手,科学且清晰的逻辑思路是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追求的目标。高中思政课是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高中思政课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维度出发,基于教材知识编排逻辑、教材知识学理逻辑、教材知识历史逻辑、学生学习认知逻辑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方可实现课堂教学逻辑自洽,彰显思政课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学领导力是卓越教师应具备的、能达成教育愿景的综合性教育素养,其生成逻辑由内在、外在和系统逻辑构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和"追领型关系的形成"是内在逻辑;"愿景激励→动力催生→实践修炼→互动创生→文化彰显"的超循环联动是外在逻辑;通过"三维时空条件的保障""四重转化机理的实现""立体多元路径的运作"和"开放循环流程的互动"等系统逻辑的整合不断实现着教学领导力的持续生成,故伴随外在"机制"与内在"机理"的有机耦合,教学领导者在立体、多元修炼路径的系统实践来促成领导力效能的实现是生成逻辑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借助于网络技术对基于Web的教学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网络教学系统的优势,详细设计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和结构框架,给出了系统的实现方案;在此基础上重点针对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了数据操作逻辑流程,并进行了多媒体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实现,丰富了网络教学系统的多媒体功能。对进一步提高网络技术在现代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水平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科逻辑是固有的、学科规律性的思考和表达,是自上而下的教师视角,常和“知识本位、教师主导、讲授法”联系在一起;认知逻辑是灵动的、学习规律性的思考和表达,是自下而上的学生视角,常和“学生主体、儿童立场、以学定教”等联系在一起。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指向学生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既要讲究学科逻辑,又要讲究认知逻辑,最终实现学科逻辑向认知逻辑的有效转换。文章认为,问题进阶、案例式、活动化、主题化价值引领是实现学科逻辑向认知逻辑有效转换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远程虚拟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格教学是对教师职业职前与职后技能培训的有效方法。为了优化微格教学系统,扩大其应用范围,提出了基于Web2.0与Web3D,并融合3D网络虚拟环境(NVE)和虚拟交互社区(VIC)概念的远程虚拟微格教学系统架构的可行性方案。着重对系统的逻辑结构、主要功能、网络架构及相关协议,以及硬件需求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三段转化式”教学中的“转化”它不仅是策略层面,更是拓展到认识论、本体论层面。其内在的逻辑和伦理包括三个方面:转化是对教学的重构,指向管理;转化是对知识的增值,生成素养;转化是对生命的回归,走向实现。“转化”是“情境学—计时练—对比讲”的逻辑内核。  相似文献   

11.
历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变革与超越,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技术如同历史上历次工业革命一样,必然成为课堂教学变革的重要推力。概率分析是人工智能计算思维的运行特性,互动交流是课堂教学生命灵性的实践特性,二者“相向”的特性决定了技术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改变不了课堂教学的本质。人工智能时代,课堂教学需要坚守三个向度,即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多维复杂性、课堂教学本质具有生命互动性、课堂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未来可期,人工智能时代课堂教学需要在“教”与“学”之间的生命逻辑、“教”与“不教”之间的价值逻辑、“学”与“非学”之间的时间逻辑等三重逻辑框架下寻找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教育重视逻辑教学。这与中国近代文化学人重视和宣传逻辑的工具性质有关,他们把逻辑作为引进西学、冲破旧有思维方式、改变人们文化价值观念、变革中国社会和中国学术、提高国人的素质、培养新人、富国强民的重要工具。20多年来逻辑教育令人堪忧,逻辑学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直围绕逻辑研究对象和逻辑教学而论争,尤其是用现代逻辑取代其他逻辑的观念严重阻碍了逻辑的教育与普及。我们应该有一个大逻辑观,把逻辑的研究与教育面向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3.
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教材是驱动教学变革的重要诱因。教材与教学的关系经历了手抄时代“教材辅助教学”、印刷时代“教材支配教学”以及数字时代“教材重构教学”的嬗变过程。教材驱动教学变革有其必然的逻辑,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选择的价值逻辑、教材结构编排的教学逻辑、教材形态转换的媒介逻辑以及教材编审制度的变革逻辑等方面。实现教材驱动教学变革的基本路径主要有立足教材价值逻辑研发优质适学教材、把握教材结构逻辑促进教材“活化”、依据教材媒介逻辑处理全媒体教材关系、坚守教材变革逻辑发挥教材教学功能等。  相似文献   

14.
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教材是驱动教学变革的重要诱因。教材与教学的关系经历了手抄时代“教材辅助教学”、印刷时代“教材支配教学”以及数字时代“教材重构教学”的嬗变过程。教材驱动教学变革有其必然的逻辑,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选择的价值逻辑、教材结构编排的教学逻辑、教材形态转换的媒介逻辑以及教材编审制度的变革逻辑等方面。实现教材驱动教学变革的基本路径主要有立足教材价值逻辑研发优质适学教材、把握教材结构逻辑促进教材“活化”、依据教材媒介逻辑处理全媒体教材关系、坚守教材变革逻辑发挥教材教学功能等。  相似文献   

15.
教育逻辑学既有逻辑学的工具性特征,又有教育学的学科特性。教学逻辑,旨在用逻辑学的方法来刻画教育规律,实现教育教学的逻辑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的逻辑化、教学方法的逻辑化、教学语言的逻辑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意识和逻辑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6.
高师院校确立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逻辑,对于教育学的教学具有规约与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体验能够促进他者知识的转化,有助于高师学生属性的复归,并成为学生专业成长的支点。为此,教育学教师必须在深刻领会教育学内涵的基础上,努力寻求构建教育学的教学逻辑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开放教育逻辑教学实践情况的客观描述,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面授辅导、网络学习条件、平时作业管理、期末考试试题、电大系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诊断剖析,提出在开放教育逻辑教学中,应着重解决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与监控、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平时作业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的统一、电大管理系统的建设与监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乐教"的角度,结合当代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特点,就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逻辑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以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的一种学习。但知识论证不充足、知识点状分布、绝对真理知识观等表层知识教学已偏离了学习的本质及价值,产生了知识教学阻滞深度学习的困局。教学推理是教师根据已知教学条件及个体情境认知,确定问题并生成教学策略的连续性思维活动。它克服了以往僵化的教学方式,为促进深度学习提供可能逻辑。其中,学科知识逻辑能促进学习触及知识的意义世界,学生经验逻辑能促进学习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实践自为逻辑能促进学习关联自我的生活世界。最后,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推理策略应着力于以"批判与交融"为取向的教学理解,形成以"联结与转化"为纽带的教学逻辑,开展以"假设与证据"为核心的课堂论证教学,创设以"推断与评估"为特质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