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守江 《广西教育》2012,(29):27-27
所谓数学思辨就是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其在表现形式上分为隐形和显性两种,隐形思辨就是学生内心的数学思考、分析和判断,显性思辨就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让数学课堂充满思辨是我们的追求,抓住思辨的根本,内“思”外“辨”,圆融共生。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点工作,而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简要介绍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案例指出,教师可以激活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使其主动思考,促使学生开展思辨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辨深度,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思辨成果,从而提升其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3.
思想道德修养与人类充满情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与人类的情感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情理”研究,强化教学过程中的“情理“内涵,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使理论结合各种内含的“情”,让学生对它产生亲近感、认同感,使它更富有穿透力,从而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形成自觉的修养行为。  相似文献   

4.
邱武飞 《江西教育》2023,(19):24-25
“思辨能力”是指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质疑、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也被称作“批判性思考能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拥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就能对学习与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与综合判断,进而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科的特性,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出盲从、概念、静态的阅读误区,构建思辨性的语文阅读课堂。  相似文献   

5.
音乐课堂是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音乐课充满活力,让教师充满魅力,让学生充满动力,应该是音乐教改的首要任务。在音乐教学中,只有摒弃陈旧的模式,培养学生敢于“求异”、善于“思辨”、勇于“探索”、乐于“创造”、富于“幻想”的精神,才会在音乐学习中进发出创新的火花,萌发出创新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赋历史予时代的生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是课标的精神之一。据此,设计本课时,就要力求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呈现出师生互动、情理交融、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的生机,争取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均有较大收获。  相似文献   

7.
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成都石室中学李镇西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注意:笔者在这里所说的“思考”,并不完全等同于人们常说的“思维”。“思维”还仅仅是一般的“想”;而这里提倡的“思考”,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更为深刻、周到的思辨活动...  相似文献   

8.
王琛 《学语文》2013,(3):56-57
福建省2011年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读》中对发展等级评分是这么规定的:“依据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原因、见解新颖、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等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这一评分规定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思辨可以避免作文观点的绝对化和片面性.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但中学生大多很少接触社会,对身边的人事关注与思考不够,即使对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也只停留在表层的感知.很少去思考它背后的原因。又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  相似文献   

9.
本期“素质教育思与行”以“一事一议”的方式编发了2篇内容上相互呼应、相互结合的文章。《爱护他的自尊心》一文,作者周宁红是一位小学教师,文中她用生动的事例表达了自己对“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心灵”这些现代教育观念的理解。《漫话“尊重学生”》一文的作者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在我国教育理论界颇负盛名的陈桂生先生。近年来,陈先生在不断著书立说的同时,坚持“到中小学去搞教育科研”,受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热烈欢迎与好评。陈先生的文章,紧密结合周老师文章的主题,从思辨的角度探讨了“尊重学生”的问题。希望这种“一事一议”的问题探讨能促进大家独立思考教育问题,不断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是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文章以“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为例,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开展审辩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1.
陈涛 《湖北教育》2023,(1):50-51
<正>所谓思辨,就是思考、辨析。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进行辨别。写作是作者思维活动的外现,只有作者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能写出具有思辨性的文章,所以作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极其重要。提高学生作文的思辨能力,必须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与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2.
陈娜娟的散文充满思辨色彩。其中有生死之辨、情理碰撞以及对家园“有”“无”的体认。面对着这些二元的矛盾问题,作者不是在进行哲学的探讨,而是以她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的叙写和感悟,完成对生命意义、情爱话题和人类家园的表达。读者也在其情感的冲击下,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哲理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纵观近两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目的命制,无论是2012年“生活与时代”新材料作文题目,还是2013年“富翁捐助”新材料作文题目,都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人生,凸显了理性思维,立足于考查学生深入思辨的能力。这种思辨性的作文题目以思维为考查的核心,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这就是说,思维品质的高下决定文章的高下。  相似文献   

14.
[定位 ]本文培养质疑思辨的能力 ,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思辨 ,文学的外壳 ,哲学的内涵 ,用文学的眼光去解读人生 ;二是逆向性思辨 ,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 ;三是纵向性思辨 ,文章基本上是一个纵式的顺叙架构 ,从人生几个阶段的分割和联系上体现对“人是什么”的整体性的思考和回答。[切入 ]1 .文章从什么角度走入“人是什么”的命题 ?要回答“人是什么” ,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 ,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即使是从社会学的角度 ,也可以分为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比 ,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用文学解读哲学命题的特…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课标和教材两个角度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进行解读,厘清其目标定位、设计要素、教学原则以及教学内容安排。然后通过具体数据呈现了学生的思辨现状,重点探讨从依据典型文本、凭借典型习题、创造典型环节三方面夯实思辨教学,让学生成为能思善辨有智慧的人。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有效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乐园。这里所说的“思考”.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更为深刻、更为周密的思辨活动——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传统英语教学往往过分注重语言的讲解和传授,忽略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文章从一节小学英语读写课案例出发,分析了当下学生在思辨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并围绕读前有“境”、读中有“疑”、读后有“用”,通过问题设计探究体现小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趣味性、开放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正>思辨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载体。历史思辨教学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思考和辨析历史的能力”。[1]历史思辨能力是高中生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有机组成。当今的网络技术时代给高中历史思辨教学提供了多元性方案和指向性逻辑。高中历史思辨教学可以有效利用网络技术打造“生动课堂”,对传统的历史课堂进行符合师生双重发展需求的时代升级,下面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郑良 《中学教研》2023,(1):43-48
文章以2022年全国数学高考乙卷理科第21题为载体,给出4种解法,并呈现教师教学链接.结合教学实践,给出“理解解法本质,明晰困境突破”“强化理性思维,提高运算能力”“促进学生领悟,提高思辨能力”等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20.
思辨是一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理性思考和学习创新的能力。因此高考作文注重考查学生思辨能力,要求以思辨的眼光审视自然和社会中的某些现象。但是当前的学生作文存在事例有余、思辨不足的问题,如果能增强思辨色彩,将有利于丰富文章的层次,使说理更深入。思辨的角度很多,本文主要从辩证性思辨、发展性思辨、联系性思辨这三种角度,分析思辨在语段训练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