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西晋的著名学者杜预说:"允姓,阴戎之祖,与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左传》昭公九年注)南朝萧梁时的荀济在《论佛教表》里说塞种"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为月氏迫逐,遂往葱岭南奔".根据这两条材料,后世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古瓜州就是敦煌,春秋战国时期活动在我国新疆境内的塞种是从河西迁去的允戎.例如今人  相似文献   

2.
陈晓明 《现代语文》2007,(5):127-127,12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一首经典送别之作,其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脍炙人口。但是对于该诗的题目,是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还是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历来众说纷纭。诸多权威的唐诗选本多作两解。各地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和青少年课外读物,大都题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似文献   

3.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是《左传》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该书的命名和撰著年代是历代研究中的两大疑点。通过考察"集解"的注释体例,并结合杜预注释《左传》的宗旨,认为杜氏"集解"乃集合经传作解,进而肯定陆德明、孔颖达之说。此外,利用《宋书.州郡志》《晋书.地理志》及《水经注》中的相关材料与杜注中的地名互证,可以推定杜预始注《左传》的时间应不晚于咸宁二年(276),并非太康元年(280)平吴之后。  相似文献   

4.
杜预第一次建立了《左传》的经解系统。清儒集众矢于杜预对《左传》义理的阐发,并逐渐升级为对杜预的人身攻击。清儒用后世之价值判断评判《左传》义理的是非,并让杜预及杜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承担了《左传》义理之"谬"。直到晚清,学者方能正确对待《左传》的义理及杜预的义理阐释。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课文对"其文漫灭"是这样解释的:碑文模糊、磨灭.文,指碑文.且作了补充: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不难看出,课文对两个"文"的理解实际上是一致的,即"文字".粗略看来,注释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我们仔细斟酌,就发现也有不妥当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孙琴 《现代语文》2008,(3):108-109
拼,原写作"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拊手也."段玉裁注:"言拊手者,谓两手相(拍)也.""孟康曰手搏为拚,此则谓两人手相搏也."根据前人的解释,现代汉语的"拼"分化出两种意思.由"手相搏"引申出"不顾一切地干"的意思,也就是"拼搏"之义,如拼命、拼刺、拼杀等.由"两手相栖"引申出"合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拼合"之义,如拼音、拼装、拼盘等词.  相似文献   

7.
说"清客"     
<红楼梦>第17回写"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说贾政带了一干人到大观园,要为园内诸景初拟匾额、对联.今人作评述时有云:"贾政带了当时作家协会的著名作家去品题."--潘知常先生在上海电视台2010年9月1日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中作如是比拟.  相似文献   

8.
势如破竹原文杜预向江陵,王浑出横江,攻吴镇戍,所向皆克。杜预与众军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可尽克。方春水生,难于久驻。宜俟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借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遂指授群帅方略,径造建业。(选自《资治通鉴·晋纪》)注释:①杜预:字元凯,西晋杜凌人。晋武帝时为镇南大将军,公元280年,与王浑、王睿等分道出  相似文献   

9.
岑参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他和同时的高适,都以边塞诗驰名,文学史上并称"高岑".他的边塞诗<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中有这样儿句诗:"驿马从西来,双节火路驰.喜鹊捧金印,蛟龙盘画旗."对"喜鹊捧金印"这一句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谓喜鹊传来金印也.二是认为指公侯之印,即官印.  相似文献   

10.
正杜老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孔子拜师》一文里:"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的"驾"是否应为"架"?我个人认为,此句中的"驾"是作为量词用的。我翻阅《新华字典》时,发现字典中对于"驾"的三个注解中,并没有作量词用一说,而字典中"架"字的注解就有":量词,多指  相似文献   

11.
李肇《唐国史补》中语及“杜司徒年七十,无意请老。裴晋公为舍人,以此讥之”,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也在证说白居易《司天台》、《不致仕》是批评杜佑的诗篇。因此,后人对杜牧为李飞撰写的墓志铭就有了先人为主的偏见,以为是在放肆地攻击白居易。本文就此问题提出纠正,先证明白居易并没有攻击过杜佑。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讨杜牧文学思想变化之轨迹,寻求其内在隐衷及韩愈和儒家儒学的关系。认为:杜牧29岁与李勘交往前基本上是一个崇拜兵家大吏且具有兵家思想的人,与韩愈无任何来往,且对儒家儒学有颇多微词;随着与李勘交往加深,杜牧逐渐开始推崇韩愈并赞美儒家儒学,尤其孟轲。杜牧激烈批评元白诗就是这一思想转变的产物。杜牧平生都未放弃兵家志向和兵家思想,但与李勘的交往却给其后半生创作活动留下了难以尽述的印记。  相似文献   

13.
史料证明彝族是开发我国大西南的重要民族之一,也是创造古巴蜀文明的重要民族之一。从鱼凫时期和杜宇时期不难看出古蜀文明史的源头与彝族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以三星堆出土的实物为证,青铜纵目人面具让蚕丛纵目的典故定格下来,并与《查姆》中描述的人类发展的三阶段吻合,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在彝族经籍和民俗活动中可找到其对应,青铜神树和青铜雄鸡可运用彝族史料、彝族神话传说及鲜活的文化民俗来解读其中所蕴涵的彝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4.
晚唐诗歌对词体的定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杜牧的诗歌尤其是七言绝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词体发生着影响:杜牧诗歌的隐约深细为词体主流意境的形成导夫先路;杜牧诗歌将伤眷伤别的题材演绎得细腻多情,朦胧要缈,为词体所继承;杜牧诗酒风流的生活为后世词人提供了写作素材和写作的心境。前两个方面又都和晚唐文人与两宋文人更偏重隐约精微的审美心态有关。  相似文献   

15.
杜牧是晚唐时期一位十分重要的诗人,大和二年十月(公元828)至开成三年(公元838)冬是他十年幕府吏的时期,这十年的幕僚生活中,他在宣州生活的时间最长,曾经两次到达宣州。大和四年,杜牧在宣州所作的诗歌中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在描写宣州的美景中,时而表达出舒适、安逸的生活态度;开成二年,杜牧再次来到宣州,此时所作的诗歌则与前期迥然不同:其中流露出作者惧祸;苦闷抑郁之情;物是人非、时光易逝之感;远离尘世向往寺院的宁静;闲适、隐逸生活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16.
杜牧是晚唐时期一位十分重要的诗人,大和二年十月(公元828)至开成三年(公元838)冬是他十年幕府吏的时期,这十年的幕僚生活中,他在宣州生活的时间最长,曾经两次到达宣州。大和四年,杜牧在宣州所作的诗歌中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在描写宣州的美景中,时而表达出舒适、安逸的生活态度;开成二年,杜牧再次来到宣州,此时所作的诗歌则与前期迥然不同:其中流露出作者惧祸;苦闷抑郁之情;物是人非、时光易逝之感;远离尘世向往寺院的宁静;闲适、隐逸生活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17.
晋人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于《左传》用《诗》多有解说,自成一家之言。对"诗言志"这一《诗》学中最核心的命题,杜注以"作诗以言志"标明自作诗以言己志,以"诗以言志"标明称《诗》以言己志,并以"赋诗者取其一章"标明赋诗断章,以"义取××""言××""多取首章之义"等标明断章取义之所在。研究《左传》用《诗》之杜注,可从中窥见杜预的《诗》学观点。  相似文献   

18.
杜牧创作思想的核心就是“为文以意为主”、“诗要少加以理”。获得“意”和“理”的途径主要为继承性的学习与创造性的适变。杜牧创作思想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有为而作,针砭现实,教化社会。如果这种与现实的联系无法在当世实现,那就将创作指向未来,求知己于后世。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创作思想大体属于儒家阵营,与道家创作思想不同。  相似文献   

19.
安史之乱后,盛唐诗风不复存在,大诗人杜甫开"诗世界",即开创"宋调"先声;中唐韩愈进行诗歌解构,颠覆盛唐诗已有的艺术规范;晚唐杜牧继承杜甫、韩愈开创的新诗风,并在诗歌创作中加以实践,成为了开"宋调"的另一位大诗人.宋人严羽概括的"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等宋型诗要素在他诗歌创作中已有明显的表现.其"以才学为诗"主要表现为:在诗中大量用典;在自己诗中加注;好在诗中用奇字僻词,化用经学语句.杜牧"以才学为诗"的形成.与其个性、家学、时代有着密切关系,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姚木兰是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中的人物,林语堂通过对姚木兰的刻画阐释了他对中国人文品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