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实物”与“博物馆”与“直观性”、“广博性”这样一些概括相比,“实物性”的概念更准确地反映博物馆独特和鲜明的个性。的确,在人类文化生活中我们很难看到象博物馆这样关注实物,并把自己几乎全部工作都建诸于实物基础之上的机构。实物是博物馆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收藏和利用实物构成了博物馆的本质特征。所以,是否收藏和利用实物就成了我们判断和确定博物馆的主要依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博物馆的形态与职能在人类漫长的文明演进中几经变化,其外延和内涵有着重大的差别。然而,无论是早期满足个人和小团体的藏珍所,…  相似文献   

2.
基于实物、环境、体验式、社会化等学习特点的博物馆教育,需要以博物馆藏品信息、藏品知识整合与呈现为依托,加强在基础理论、应用和项目开发方面的研究。博物馆教育的效果当以学习者的体验、收获、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博物馆的积极态度为主要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梳理不同情境理论中“情境”的概念,明确科技类博物馆学习情境的概念主体,剖析“情境”与科技类博物馆学习特征(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的关系,分析科技类博物馆学习情境的基本依据与重要意义。最终明确科技类博物馆学习情境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科技类博物馆学习情境的营造模式:“情境-体验/探究-认知”,提出营造科技类博物馆学习情境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80年代的财政责任到如今的社会责任,观众研究为英国博物馆证明自身价值、获得经费支持提供了重要依据。英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经济杠杆,客观上推动了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发展和博物馆对“人”的关注。英国经验说明,只有当政策引导、经济杠杆、行业规范与学术研究形成合力时,博物馆观众研究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发挥效力。  相似文献   

5.
虚拟博物馆中的情感体验是博物馆研究中长期被忽视的话题。本文从现象学视角入手,考察虚拟博物馆体验与情感可供性之间的关系。基于伦敦科学博物馆“物与故事”系列线上资源的案例研究表明,感官形态的参与和视角转换是两种创造情感可供性的渠道。  相似文献   

6.
随着博物馆空间受到学界和业界关注,探索空间的力量成为核心挑战之一。论文集《构建博物馆:叙事、建筑与展览》(Museum Making:Narratives, Architectures, Exhibitions)分为“叙事—空间—身份”“叙事—感知—具身”“叙事—媒介—媒介化”三大部分,揭示博物馆领域的空间能力与潜力。为剖析博物馆空间构建的发展意义与路径,全书凝练了博物馆空间构建的三重转向:从建筑到空间的观念转向,从空间到空间叙事的话语转向,从空间叙事到空间体验的功能转向。三重转向分别揭示了博物馆空间的概念性、结构性与阐释性力量,为我国博物馆空间的专业化构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文化经历了公共化、社会化过程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公共文化的重要设施,但由于实物藏品解读的困难,普通公众对资源利用的程度受到局限。面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博物馆必须致力于对展品进行更深入的阐释,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帮助公众理解历史与环境的大教室,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博物馆媒介化的概念。媒介化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展品的阐释与叙述,将展品转化为学习的介质,其方法包括构建易于理解的观察平台、提供操作与体验的参与性机会,并辅以文字与言语为主的符号系统,使观众通过观察、操作、体验、阅读与听讲,实现对展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研究历史的学科,而博物馆是文物的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它们涉及的对象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当然博物馆也搜集近、现代文物),所以,我国博物馆一般都设有考古部门或有专职的考古工作人员.如何处理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博物馆中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一、考古学如何为博物馆服务考古学如何为博物馆服务,这在研究博  相似文献   

9.
<正>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社会大背景下,着眼于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与亲和力,促进文化传承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必须更加关注观众的服务体验与情感体验。如果把观众的服务体验界定为获取知识与接受文化滋养的过程,那么,观众的情感体验则可以被界定为与上述过程伴生的相应情绪、情感的享受。在博物馆讲解服务实践中,观众日益增长的情绪体验需求与讲解员情绪调控职业化水平偏低状态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讲解工作提升层次的一个重要瓶颈。针对这种局面,如何科学认识博物馆讲解员情绪调控的内涵,提升讲解员情绪调控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博物馆讲解工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观众体验是博物馆等机构为观众提供的核心“产品”。然而现阶段,如何定义和测量体验,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简·帕克和罗伊·巴兰坦,在基于博物馆观众研究和休闲旅游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用一个更广泛的视角重新定义了观众体验。与此同时,提出了观众体验的“多切面模型”,用于描述和测量观众体验。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这两个观众体验的重要成果,并基于这一成果,探讨观众体验与学习体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兰台世界》2019,(Z1):125-126
<正>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文明的产物,是反映城市历史与文化建设的标志。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城市成立了各类的博物馆。从古至今,档案在博物馆中以藏品、实物档案作为陈列及展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日趋成熟并且广泛普及,应将有价值的档案与新技术进行创新融合,应用到博物馆的展示传播中,新技术与传统档案的碰撞,可以为参观者创造更好的参观体验,充分展现各类档案在博物馆中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以物为媒"的信息传播实践,博物展示本就是一种传播活动。然而,自身临其境的时空统一被大众传媒割裂以来,传播学偏离了以"博物"作为原始讯息的实物传播研究范畴,无形中淡薄了与实物亲密接触的"聚身性"媒介,人与物之间的过程性交互体验日渐式微。近年来,文化遗产阐释的方兴未艾,带动了博物馆传播属性的再认识。传播学在微观上秉持质化与量化平衡的方法策略,与宏观上保持文化思辨的人文胸怀,为研究博物馆的传播实践带来多方面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文章系统介绍了博物馆陈列展览引入数字媒体技术的背景,数字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应用,并深入探讨了数字化藏品与实物藏品的关系,博物馆数字媒体展示与实物展示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的媒介效果,最后指出了当前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一技术应用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网络时代博物馆展示的传播与体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临计算机网络这个快速便捷.大容量和个人化的传播媒体.如果仍单纯从传播和认知的角度看待博物馆展示的功能,博物馆将面临被取代的危险,只有把信息传播与以实物为核心的三维形象体系所营造的现场感结合起来,博物馆才会保持自己独特的魅力,因此.网络时代的博物馆展示应将体验感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为基点,分析研究了苏州市博物馆群体建设中的博物馆学诸问题。作者指出:历史文化名城的博物馆建设应是博物馆学有关理论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性、文化遗产性、记忆性及群体性的完美结合。既要重视建设中的博物馆学要求,又要强调该城市对博物馆的需求感及博物馆建成后在市民心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诉诸于眼”的实物性和实物的真实性。作者还提出了在苏州陆续建成11座博物馆的可能性。此文给予博物馆学术界对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建设的原则和特点的研究以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提要:文章依据大量实证指出,除了艺术博物馆的藏品变化不大外,其他类型的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及科学技术博物馆,不仅所展示的实物在数量上减少了,在功能上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导致这样的变化有诸多因素,包括博物馆功能的变化、观众需求的变化、不同类型博物馆相对应的知识体系及其方法论的变化、技术的发展等等。关键词:博物馆;实物;博物馆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旅游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游客凝视"理论审视与探讨博物馆游客行为,认为在后现代旅游中,浪漫凝视与集体凝视这两种类型的游客体验并存于博物馆旅游活动中。喜欢"浪漫凝视"的游客多数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喜欢安静的体验,他们以审美体验为主要目的,对于博物馆所具有的独特性、艺术价值和地方的历史性感到敬畏,去博物馆参观就如同一种现代的文化朝圣,游客在此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与浪漫凝视不同,"集体凝视"的游客更喜欢以群体的形式出行,把博物馆当作社会生活的公共场所,在旅游中体验社交带来的愉悦与满足,对于藏品或艺术品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并不会特别地关注,也不会特别地去理解,参观博物馆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社交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正确地研究和认识博物馆观众是有效地开展博物馆工作的基础。 众所周知,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但是,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博物馆观念的影响,重“物”轻“人”的倾向一直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这种倾向反映在博物馆学研究当中,就是对于博物馆观众的研究和认识远不及对博物馆实物资料的研究和认识。正是由于对博物馆观众缺乏应有的研究和正确的认识,因而导致了博物馆工作常常陷入一种低效、盲目、缺乏  相似文献   

19.
自然类博物馆在全国定级博物馆中占比仅为2.2%,其中拥有科研基地的博物馆就更少。对已有自然博物馆科研基地调研表明,尚未做到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必须紧紧依靠博物馆业务部门。因此,自然博物馆科研基地建设尚无成功案例可循,需要探索出适宜的建设发展道路。本文通过对重庆自然博物馆科研基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相应的对策,尝试为此类科研基地建设提供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的相关研究,发现国外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交媒体对博物馆权威影响的探讨、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情况的综合分析、社交媒体促进博物馆教育的策略应用、社交媒体对博物馆管理的影响、行业社交媒体应用指南的发布,这些主题从分析社交媒体应用的可行性到观察应用效果,再到思考应用影响、提出初步的应用规范。而国内研究主题明显分为三个时段,即以借鉴启示为主的萌芽阶段、以传播营销为主的实践阶段、博物馆核心职能实践与探讨阶段,整体上更关注社交媒体应用的正面效应。相对而言,国内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传播和营销,特别关注现象级博物馆社交平台运营策略;在国内各类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的定量研究中,研究对象类型比较单一;少部分研究关注社交媒体与博物馆教育等核心功能及相关管理机制的影响,但极少关注如何规范社交媒体的运营以确保博物馆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