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历史有着为指导现实、预测和开创未来提供借鉴以及教育国民、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主张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把懂得中国历史当作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我们应该认真领会其深刻内涵,即借鉴历史经验,指导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历史文化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焕发民族精神;认识历史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用历史教育青年,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站在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强调和看待历史教育。认为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在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在于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加强党的建设。历史教育的内容重点是中国近现代史和党史。历史教育对象的重点是青年和干部。  相似文献   

3.
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学校都要加强中国历史和地理的教学,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这一精神,北京市历史学会于1982年1月9日召开了关于加强中国历史教学的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部分常务理事、理事和首都高等院校历史系的部分教师、中学部分历史教师以及教育、新闻等单位的同志。与会同志就目前青少年的思想情况,谈到通过加强中国历史的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家认为,某些青年的盲目崇外、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是缺乏中国历史教育的结果。一个青年不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从振兴中华民族的战略高度看待历史教育,并根据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强调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应是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认识历史规律,借鉴历史经验,把握国家大政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发扬革命精神,培养“四有”新人等。历史教育的内容重点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历史教育的对象,重点是青年;历史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主要是实事求是、宜粗不宜细与恰如其分等。  相似文献   

5.
关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科学地理解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论观点和内在精神,必须把邓小平教育思想置于世界的、社会主义的和中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时空中,考察其历史地位,把握其历史所赋予的时代内涵、制度特质和民族精神。邓小平教育思想应当表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教育思...  相似文献   

6.
总观世界各国,不论其社会制度和政权性质如何,都毫无例外地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地排除各种干扰,树立起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激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突出历史教育。邓小平同志说:“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否则,爱国  相似文献   

7.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其民族观教育问题事关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要把握其理论的、现实的和价值的必然性,回答好“为何教育”的问题。要着重阐释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于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强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回答好“教育什么”的问题。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的形成、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自我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明确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指导思想;从扎根民族观教育的历史经验、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拓宽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方面厘清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基本思路;从健全和完善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制度法规、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建设、提升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大众传媒功能等方面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机制,回答好“怎么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韩小军 《考试周刊》2014,(31):160-16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青年大学生有责任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任务。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首位,并贯穿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教育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领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认真搞好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新时期历史教育思想的主题是,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邓小平用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人民,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爱国主义者的强国之梦。邓小平高度重视从民族历史中提炼出来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以爱国主义为强大的精神动力。他站在历史的前沿,从全球发展势态的高度,指出发展是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统一的最高交汇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史上,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承担起弘扬传播和实践优秀传统道德的历史重任。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有了一个新的高起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突出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在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中注入新内容。当前,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传统道德理论研究,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构筑现代道德价值观;二是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道德理论;三是科学地总结概括中国共产党的道德理论。  相似文献   

12.
傅永元 《学苑教育》2021,(11):71-72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都具有多样性,且融入了我国先贤们的优良精神,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瑰宝,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领悟的。尤其是当代青年,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青少年担负着铸造民族未来希望的使命。因此,教育必须要把培养青年良好精神和观念作为一项根本任务。而在与其有直接关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能够作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并立志为中国崛起而奋斗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年学生“三观”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我们在新时期对青年学生“三观”的培育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引领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指导,引领青年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钱穆 《学子》2014,(12)
正要谈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首先应该提到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此项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创始于三千年前的周公,完成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此项教育的主要意义,并不专为传授知识,更不专为训练职业,亦不专为幼年、青年乃至中年以下人而设。此项教育的主要对象,乃为全社会,亦可说为全人类。不论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不论男女,不论任何职业,亦不论种族分别,都包括在此项教育精神与教育理想之内。在中国的文化体系里,没有创造出宗教。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开始有印度佛教传入。隋、唐时代,乃有伊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作为一面永恒飘扬的旗帜,作为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它不仅具有神奇的历史穿透力,而且具有最强烈的时代感召力。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在教给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把它作为当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线。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通过扎实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动员和激励青年学生为改革开放和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  相似文献   

16.
在《邓小平文选》三卷的119篇文章中,有72篇运用了历史分析的方法.邓小平同志在《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振兴中华民族》、《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等文章中,多次强调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教育广大党员和人民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他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认真学习、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论述,对于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把亿万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历史认同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乃至国家认同的基础与前提。在现代性、社会转型背景下,认同危机顺势而生;在现代性视域下,认同危机也具有全球性。认同是多样的,历史认同是基本认同之一。历史认同包括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理解。历史承载着培养和强化民族认同感的社会功能,历史认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青年学生历史教育,需要强化民族精神、纵向横向比较、历史现实贯通和他山之石的视角。中国梦从历史中走来,中国梦的认同与认同历史、历史认同连接在一起。在当下中国,对中国梦的认同是历史认同的核心表现。  相似文献   

18.
历史思维是人们在认识历史、研究历史事实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历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在历史思维指导下,以史为鉴,学好历史这本"教科书";以史求是,探究历史文化发展规律;以史铸魂,秉持传统核心价值观:这是维护民族精神威严、重塑华夏儿女民族风骨的致思理路。基于历史思维的民族精神弘扬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情感纽带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开展历史教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所阐明的历史观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及价值起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试就福州地区以历史教育来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谈一些体会。 加强对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和福州地方史的研究。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积淀为民族的优秀传统,这是中华儿女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青年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新形势下努力探索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的途径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和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关键是要有效结合课程平台和实践平台,使青年大学生在传播、接受、信仰的过程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