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法国革命爆发后,华盛顿政府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虑,对美法同盟关系持消极态度,试图通过“中立”政策避免履行对法条约的军事义务。但是,热内事件拉开美法冲突的序幕,《杰伊条约》导致美法同盟关系的终结,双方出现“准战争”状态。华盛顿政府的法国政策对美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法国革命爆发后,华盛顿政府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虑,对美法同盟关系持消极态度,试图通过"中立"政策避免履行对法条约的军事义务.但是,热内事件拉开美法冲突的序幕,<杰伊条约>导致美法同盟关系的终结,双方出现"准战争"状态.华盛顿政府的法国政策对美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考察了1887—1893年法、俄两国由疏远逐步走向合作并最终结成同盟的全过程。文章认为法德,俄德关系的恶化是促成法、俄接近的基本原因。其间法国的“布朗热运动”及俄国的“德国帮”对法俄关系的发展起了一定阻碍作用;1890年德国拒签《德俄再保险条约》最终促成了法俄同盟的确立。  相似文献   

4.
在以色列的对外关系中,与大国的关系至关重要,大国的支持是以色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以色列建国初期,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大国并不是美国而是法国。两国在1956~1967年间形成了事实上的同盟关系,法以同盟对以色列的巩固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戴高乐执政后法国中东政策的调整和美以关系的发展,法国主动放弃了与以色列的同盟关系,六日战争爆发后,法以同盟正式破裂。  相似文献   

5.
日本民主党上台以来,其对外政策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起初鸠山政府致力于建立“紧密而对等的日美关系”,积极倡导“东亚共同体”,推行重视亚洲的外交.但这种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寻求日美“对等”的外交努力,最终遭遇失败.菅直人上台后,开始推行“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重归对美“协调”路线,极力修复和深化日美同盟关系.野田当政后,走“彻底的现实主义”之路,称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基轴中的基轴”,进一步向重视日美同盟方向发展,并且“联美遏华”倾向明显.民主党主政下的日本外交未来走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2000年10月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发表了《阿米蒂奇一奈报告》。这一报告呼吁美国政府依美英同盟的模板提升美日双边安全关系,确定了6个领域须作重大调整以创造:一种成熟的伙伴关系和持久的美日同盟。本文针对这一“美日同盟”关系,通过探讨其发展状况来解读美日的东北亚政策,并以此为基点来看东北亚的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核武器领域一直采取“保密政策”,对法国发展原子能保持“警惕中立”。50年代后期,在法国发展核武器的决心明朗后,美国对法国的核政策转向消极反对,并在国家安全政策的范畴内“不鼓励”盟国发展独立核力量。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曾经出台政策,明确规定不援助法国发展核力量,并把不援助的范围扩大到运载手段等相关领域。尼克松政府时期为改善两国关系,开始秘密对法国展开核援助。美国对法国核政策的变化,是美法关系变迁的基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台湾问题在错综复杂的中美日三边关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冷战结束后,美国日益加强与日本的同盟关系,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美日同盟找到了新的战略契合点:以美日同盟为基轴,构建“以台制华”的地区安全新机制;依托“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牵制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积极推动对台“实质关系”,为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制造障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戴高乐重新执政法国,在其独立的“民族主义”的指导下推行了引人注目的以“冲破美苏格局,维护民族独立,争取大国地位”为主要内容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其中法国执行了一系列挑战美国在西方世界领导权的离心政策。这些政策对法、美两国的关系以及对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日美同盟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经过1960年新安保条约的签署,其军事同盟性质进一步凸现.冷战的终结、特别是苏联的解体,使日美同盟失去维系的纽带与支点,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1996年日美联合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日美关系重归以安全为中心的轨道.经过不断的调整与强化,日美军事同盟的性质已由防御型的同盟关系转变为"地区主导型"的同盟关系,日美安全合作的范围、双方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合作内容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9·11"事件后日本"借船出海"战略的实施,已使日美同盟由原来受和平宪法制约的"纸上同盟"变成极富攻击性的"行动的同盟".随着中国的崛起,日美同盟针对中国的倾向日趋明显,如何应对其消极影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在国际货币领域不断强调黄金的储备地位和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金汇兑本位制。然而1971年尼克松政府的“新经济政策”却单方面中止了黄金的可兑换性,使美元成为国际社会唯一通行的支付手段。面对“尼克松冲击”的挑战,蓬皮杜政府一方面强调黄金的储备地位与固定汇率制度;一方面积极协调欧共体国家间的汇率政策,并通过法德、法美高层会谈,以政治外交的思路解决经济摩擦。强调欧洲合作和首脑对话是蓬皮杜政府有别于前任的对外战略,是西方国家利益调节机制的表现,也是美欧同盟历经重大分歧却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狂潮,在争夺殖民地的舞台上勾心斗角。英国也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日本在1902年缔结条约,成立英日同盟;1911年两国又续约10年。该同盟在维护英日帝国主义利益方面起过重要作用。1921年同盟到期,日本想继续保持,英国也认为还有此必要,但在华盛顿会议上这个同盟却被《四国条约》所埋葬。那么英日同盟又是如何解体的呢?  相似文献   

13.
二战期间,以武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把日本引向不归路,惨败的日本战后在保守派首相吉田茂的率领下,自主选择了“日美基轴和经济外交”战略,在亚太经济政策上主张:追随和依靠美国,以美日同盟为基轴,复兴日本经济;以“战争赔偿”重新进入东南亚市场;服从美国冷战战略,对中国实行“政经分离”原则,维持以贸易为主的事实上的关系。吉田茂的亚太经济政策为日本经济在战后十年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但过分依赖美国,使日本不得不面对“半独立”、“半媾和”等日美关系问题,也延缓了对苏、中、东南亚政策问题解决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倪昕 《培训与研究》2008,25(12):36-38
二战前夕德国法西斯侵略气焰的嚣张给英国带来巨大威胁,英国不得不放弃绥靖政策并与法国结盟。但是具有同盟关系的英法两国却存在深刻的矛盾和分歧。1939年3月到1940年6月这一期间英国对法国的摇摆政策和英法两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是使二战迅速扩大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对法政策集中体现了英国外交追求国家根本利益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二战前夕德国法西斯侵略气焰的嚣张给英国带来巨大威胁,英国不得不放弃绥靖政策并与法国结盟。但是具有同盟关系的英法两国却存在深刻的矛盾和分歧。1939年3月到1940年6月这一期间英国对法国的摇摆政策和英法两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是使二战迅速扩大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对法政策集中体现了英国外交追求国家根本利益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徐宁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2):80-81,92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是美国反共反华遏制战略的产物,是维系当时美台特殊关系的核心文件,也是对中国内政的公开干涉。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基础是以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为依据,以“台湾中立化”为基准目标。该条约具有三个明显特征,即较大的弹性、长期遏制性及美国的绝对主导性。  相似文献   

17.
1950年2月14日,在毛泽东主席和斯大林大元帅的直接参加下,由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和维辛斯基外长代表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图为“人民日报”所载两国政府的公报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全文。  相似文献   

18.
尽管毛泽东一再试探和要求,斯大林就是不愿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而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更不想归还中东铁路。但由于中国领导人的据理力争,鉴于当时冷战的国际形势和与中国建立同盟关系的战略利益,斯大林经过权衡利弊最终转变了态度。  相似文献   

19.
日本和美国在冷战结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双方的同盟关系。双方加强同盟既有遏制朝鲜、插手台湾问题的共同战略目标,又有各自国家的利益考量。日本主要动机在于“借船出海”,成为政治军事大国;美国的目的是做“离岸平衡手”,以减少维持全球霸主地位的成本。日美强化同盟关系将对东亚地区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20.
一、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势力均衡政策是英国传统的、历时最久的外交政策。1.含义:势力均衡政策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先后经历了联合抗法(拿破仑战争时期组织反法同盟打败法国)→联合败俄(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法国打败俄国)→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联合法俄击败德国)→扶德抑法(“一战”后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从政治、经济方面对德国加以扶植)→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纵容德国法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