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就全民健身路径的健身者的基本状况、活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全民健身路径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都有一定数量的使用者,并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锻炼者基本成偏态分布;健身路径的配置、健身价值和锻炼方式使锻炼者进行锻炼的目的、频度、时间和方法上形成固有特点;全民健身路径带动健身场所建设,丰富居民的健身活动,扩大了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2.
以上海某些地方的锻炼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问法等研究方法,从健身方式与心境状态是否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入手,对锻炼者采用的锻炼形式、心境状态以及锻炼者的个人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参与不同锻炼形式的城市居民的心境状态均处于同一个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数据统计法对晋中市城区的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使用、管理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表明,晋中市城区健身路径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健身路径的设置建设不合理、健身路径数量小种类少、锻炼者盲目使用健身路径、锻炼人群两极分化、锻炼时间频率不足、健身路径使用的季节性差异大、健身路径管理维护不健全、指导人员缺乏等。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为晋中市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使用和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引导襄垣县居民科学进行健身路径应用,促进和推动晋中市全民健身运动的良好发展,并为晋中市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使用、管理现状的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全民健身路径"社会效益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对福建省19条“全民健身路径”锻炼者的情况及社会效益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 全民健身路径”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和落实;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健身意识; 锻炼人群、年龄、文化层次、锻炼方式多样化;“全民健身路径”的设计、布局、管理有待 完善。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某些社区和公园的锻炼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锻炼者的锻炼(健身)方式、锻炼频率和锻炼时间、对场地和设施的满意程度、以及心境状态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对于绝大部分锻炼者,消极心境的得分比较低,积极心境的得分相对较高。对于心境得分,男女锻炼者之间差异达显著性水平,心境得分与年龄之间相关达高度显著性水平,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状态的锻炼者之间差异达显著性水平;各种健身方式之间虽存在差异,但均未达显著性水平;不同锻炼频率的锻炼者之间差异达显著性水平,不同锻炼时间的锻炼者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对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会影响锻炼积极性的锻炼者与不会影响锻炼积极性的锻炼者之间差异达高度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6.
对常州市部分社区健身路径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常州市部分社区的健身路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锻炼者的锻炼动机、锻炼的频次、持续时间,以及影响他们锻炼动机的因素,并提出了对社区健身路径设施进行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运动中的同伴关系影响到锻炼者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和锻炼效果,为健身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彼此间体育技能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同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锻炼者参与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太原市城区全民健身路径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近几年随着全民健身路径的推广,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与落实,增强了人们的健身意识,提高了人们的健身水平,改善了人民群众健身的条件,丰富了群众参加健身的内容和文化生活,但是全民健身路径的种类、安排、管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多数锻炼者缺乏科学锻炼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新农村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浙江省新农村健身路径的建设、利用、损耗、管理等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浙江省农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普及率高,走在全国前列;健身路径利用率较高;健身路径存在一定的损耗,需维修和维护;渴望有专职人员进行科学的健身指导,使全民健身路径真正有效地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四川省的部分非中心城市绵阳、德阳、南充、广安、遂宁、达州健身路径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论:女性是参与健身最多的人群,以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健身者主要靠模仿他人或阅读器材使用说明书获得路径器材的使用方法;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及路径设施损坏,大部分健身路径使用者在锻炼的过程中受到过伤害.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全民健身路径使用情况调查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采用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北京城区 190例利用全民健身路径锻炼居民的健身情况和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经常参加锻炼的居民占 5 7.4 % ,偶尔参加锻炼的占 34.7% ,年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参加锻炼的中老年人明显高于中青年 ;居民的健身多以简便、易学的方式为主 ;中老年人和中青年对全民健身路径的看法不同 (P <0 .0 5 ) ,多数老年人对器械满意 ;很多人不知道器械的使用方法 ,并且有一定的危险性 ,原因有无人管理、无保护措施、设计不合理等 ;锻炼者中患各种慢性疾病的人很多 ,需要专业人员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全民健身路径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城区208例利用全民健身路径锻炼居民的健身情况和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锻炼的居民占56.7%,偶尔参加锻炼的占34.6%,年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参加锻炼的中老年人明显高于中青年;居民的健身多以简便、易学的方式为主;中老年和中青年对全民健身路径的看法不同(P<0.05),多数老年人对器械满意;很多人不知道器械的使用方法,并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原因有无人管理、无保护措施、设计不合理等;锻炼者中患各种慢性疾病的人很多,需要专业人员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13.
意愿调查法(CVM)是一种通过调研来评价非市场物品与资源的经济价值的最常用的工具.以福州市为例,首先定义了健身路径经济学上的价值,讨论了评估健身路径价值的意义,然后介绍了CVM的经济学原理,最后在此基础上给出在研究健身路径中使用CVM的研究方法设计,用支付意愿(WTP)来测评健身路径的价值,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粤北地区居民对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粤北地区梅州、韶关两市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的使用现状分析显示,工人是出现于健身路径中最多的人群,他们中多数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且以女性为多。健身者主要靠模仿他人或阅读器材使用说明书以获得对器材使用方法的认识,其中,女性健身者对器材方法的掌握好于男性。不同年龄段的健身者对健身器材选择差异显著;健身者对器材的选择与健身器材的实际配备比例不很合理,有氧耐力与康复两大类器械实际配备比例严重偏低。不同年龄阶段健身者的健身动机带有强烈的功利倾向,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需求发生质的变化;不同性别对练习频次、练习量的选择有差异,男性健身者的选择具有很大随意性,而女性的选择具有明显的集中趋势,且随着健身者年龄的增加,女性比男性出现于健身路径的频次更高,练习量不缩反增。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等对贵阳市的全民健身路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贵阳市健身路径在环境设置、布局安排、管理与维护等方面不能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从健身路径的建设设置、使用、管理与宣传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引导社区居民进行健身路径锻炼,促进和推动贵阳市社区体育及全民健身运动的良好发展,并...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全民健身路径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对武汉市全民健身路径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发现:“全民健身路径”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和落实,提高了人民的健身意识和健身水平,改善了人民群众健身的条件,丰富了群众健身的内容。本研究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武汉市“全民健身路径”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杭州市社区体育"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与管理调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采用问卷调查、观察、访谈法对杭州市的 6个城区的 30个街道 32 7个社区配建的全民健身路径的现状进行调查 ,以全面了解杭州市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和管理现状。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对健身路径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研究 ,在研究的基础上对健身路径的使用和管理两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以期促进杭州市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设 ,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Because of the perceived lack of youth physical fitness and/or concerns for increased obes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re interested in youth fitness and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Statewide mandates are being developed that require school-based teachers to complete physical fitness testing. Data from th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2000 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fitness testing and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itness test users. Data were collected with teachers of either randomly selected classe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randomly selected required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middle/junior high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N = 1,564). The prevalence of fitness test use is 65% across all school levels.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fitness test usage were professionally orien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eachers in secondary schools (odds ratio [OR] = 2.2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I.18-4.27), those with degrees in physical education/kinesiology-related disciplines (OR = 2.01, 95% CI = 1.11-3.63), and those who had completed staff development on physical fitness testing (OR = 3.22, 95% CI = 1.86-5.60) were more likely than respondents without these characteristics to engage in physical fitness testing. Results changed little when separate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for classes/courses in districts requiring versus not requiring fitness testing. Financial variables, including fitness-oriented facilities available, metropolitan location, and discretionary expenditures per student,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fitness test use. Results provide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school-based physical fitness testing use in the U. S. and conveyed information about those who currently use physical fitness tests.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调查访问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汉市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特征进行了阐述,在以武汉市全民健身路径的内在价值为中心,进一步探讨武汉市全民健身路径的发展趋势,以期对社区的文明建设有所帮助和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