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编辑学研究的误扩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概念的讨论正在深入,这无疑会对编辑学的建设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准备谈一谈由“编辑”概念引出的“编辑学”概念的问题,不妥之处,敬请诸家指正。 文化缔构与编辑学 《科技期刊编辑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认为:关于编辑活动的释义存在着缩小和扩大两种倾向,“缩小的倾向,往往把编辑活动界定为‘六艺’,或‘六艺’加信息”,“扩大的倾向是把编辑活动延伸到文化或其他领域中去了”。书中没有引用这两种倾向表现者的原文、原话。如果我没有猜测错的话,那么,“扩大的倾向”当指包括王振铎《文化缔构编辑观》(以下简称王文)在内的一些文章的主张。因为,王文从题目到内容都是着眼于文化的。 我赞成《导论》的“编辑学是研究和探索编辑现象与编辑活动规律的科学”的简单定义(对其“详言之”的内容却不敢苟同,容待下文评说),也认为确实存在着缩小和扩大“编辑活动”释义的两种倾向。但《导论》认为“把编辑活动延伸到文化或其他领域中去”就是“扩大的倾向”,却是大谬了。道理很简单:编辑活动本身就参与了文化的创造、传播与积淀。所以,鲁迅在《<译文>复刊词》中说,出版家(包括编辑家)“大抵是‘传播文化’的”;斯坦利·安文在《出版概论》中特地引用了约翰·莫利的《回忆录》中的一  相似文献   

2.
编辑这一行,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最早的“业余编辑”可以上溯到孔老夫子。如果把明代的冯梦龙等看作是“近代职业编辑家的前身”,距今也有300多年了。古代的编辑家们,不论“专业”的或者“业余”的,  相似文献   

3.
林穗芳先生在<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上发表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作为著作方式一种的‘编辑’和作为出版工作一部分的‘编辑’代表不同的概念。”这个论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解开了在编辑学、编辑史的研究中纠缠不清的一个死结,把一个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混淆概念的错误纠正了过来,从而大有助于明确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编辑学也好,编辑史也好,研究的对象都是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从事这种专业工作的人称为“编辑工作者”,其中卓有成就的称为“编辑家”。如果把作为一种著作方式的“编辑”和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混为一谈,那么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就会成为一笔糊涂账。  相似文献   

4.
大编辑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工作是媒体活动的中心环节,编辑作为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使者在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也可以说是作者的延伸,读者的导读,在人类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的编辑大多是集学者、作者、记者、传者、编辑于一身的文化智者,如孔子“编辑”《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  相似文献   

5.
尽管各种出版史、编辑家传等,都把“编辑”这一职业的祖师爷交椅让给孔夫子,但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编辑”与今天的“编辑”并非同一概念。孔丘、刘向以及后来历朝历代的“编修”、“太学生”等,就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来看,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主编”、“编委”,介于作者与编辑之间,他们为传播、延续文化而披阅众著作,沙里淘金,增删校勘,使散篇成书。他们首先是学术地位很高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
试论独立的编辑职业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编辑是现代社会职业之一种,在书报刊出版机构及其他传播机构中都有以编辑作为自己的专业工作的人。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存在编辑活动。编辑工作在何时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是编辑史研究不能不涉及的课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古代出版业编辑活动的一些情况 编辑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需具备以下一些条件:1.在出版机构等传播机构内部具有明确的专业分工,编辑工作有专人负责;2.编辑工作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比较多的传播机构都有长期聘用的编辑人员,他们有一定的选题选稿权;3.社会上具有这样一种固定的专业,人们可选择来作为谋生手段.现代各种传播机构的编辑工作的基本内容为:依照一定的方针开发选题,选择和加工稿件以供复制向公众传播.编辑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活动是从它成为出版工作的一部分之后开始的,因此独立的编辑职业的形成过程需结合出版史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两种编辑”的观点,是在近些年的编辑学研究中提出来的。它认为的“两种编辑”,一种是《辞源》修订本所说的“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的编辑。这是“第一种编辑”。另一种编辑,论者对其基本内容的表述是:“依照一定的方针开发选题,选择和加工稿件以供复制向公众传播。”这是“第二种编辑”。论者以此为前提,进一步展开论述了编辑活动和著述活动、古代编辑和现代编辑、出版专业编辑和非出版专业编辑等的区别,提出了编辑学中的“编辑”,不应当是“第一种编辑”,而应当是“第二种编辑”,等等。“两种编辑”论的提出,深化了编辑学的研究,这是很  相似文献   

8.
出版人:优秀文化的使者——论图书编辑与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化选择是编辑活动的最基本的内涵 "编辑"一词,通常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文化行为,即以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收集、选择、组织、整理、加工为内容的活动;其二是指从事编辑活动的人或一种职业,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的定义,即"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种精神产品及其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我认为,不管指的是文化行为,还是实施文化行为的人,也不管这种行为是非职业的还是职业的,"编辑"一词在语境层面上有一个共通的基本内涵,那就是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9.
编辑学是关于编辑的科学。创建科学的编辑学,不能不对“编辑”概念作出科学的规定,制定一个科学的定义。汉语中的“编辑”既可以指编辑活动,也可以指从事编辑活动的人。编辑学作为编辑的科学,研究的是编辑活动的过程及其规律。因此,“编辑学”的“编辑”指的是编辑活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编辑和编辑活动看作同一概念。关于编辑的定义,目前已经看到的有二三十种。其中虽不乏科学思考的结晶,但作为一个科学定义也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缺乏应有的高度概括性。有的定义采用形式逻辑中的全举法,列举了编辑活动的主要环节,或主要类…  相似文献   

10.
一、编辑与编辑劳动“编辑”一词有哪些含义?《辞海》是这样解释的:“①指新闻出版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是定稿付印前的重要阶段。②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辞源》上的解释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编”就是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当顺次排列讲。“辑”就是收集,古代“编辑”一词的含义,基本上限于整理次序,以及补校写本的正误脱漏等等;到唐代,“编辑”的概念就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随着近代印刷的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出版业,随  相似文献   

11.
在编辑学、编辑史的研究中“编著合一”是一个热门话题。它被说成是古代编辑工作的基本特征或一般特点,讲近现代编辑工作时也屡屡提到‘编著合一”。然而事实上,编辑工作中从来未曾有过什么“编著合一”,它只存在于某些人的想象之中。 讲“编著合一”的论文很多,对“编著合一”作明确界说的却很少。《编辑学刊》1992年第2期上的一个论点,犹如凤毛麟角,“古代编辑的特征是编著合一。编著合一的实质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一个著作者当完成作品时也就完成了传播的载体,因而也是编辑者;一个编辑者在制作载体时也同时完成了作品,因而也是著作者。古代的写作和载体制作是一并完成的,故称为编著合一。”这段话实在妙不可言。据说,这段话“从写作和传播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古代抄本时期,一个人完成了自己的著作,从写作的角度看,他是著作者;从传播的角度看,他“完成了传播的载体,因而也是编辑者”;一个人既是著作者又是编辑者,因此称为编著合一。这里最奇怪的是那个“编辑者”。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编辑者”!研究一番,才知道这是玩弄概念游戏的结果。那位论者把相对于著作的“编辑”定义为“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然后撇开其中的“收集材料”和“整理”,把“成书”(这里的“书”只是  相似文献   

12.
书籍编辑是个历史概念。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概念内涵也相应变化。我国古代编辑大多集编著于一身。近代以来,书籍编辑一改往昔编著合一的面貌,仅承担为出版书籍准备稿件的任务.成为从事传播信息的独立社会职业。本文阐述的角色定位,指的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书籍编辑。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近现代新闻史上,韬奋是做出了杰出成就的编辑工作者。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参加了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的编辑工作。大学毕业后,他又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担任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和“职业教育丛书”。1926年10月接办《生活》周刊以后,他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自此直到1941年12月8日香港《大众生活》停刊,被迫停止编辑工作。这期间,除了有两年一个月的时间流亡国外从事记者采写活动,有8个月时间被关在苏州监狱外,其余的时间他都是埋头在编辑出版工作之中,先后主编了《生活》、《大  相似文献   

14.
试论编辑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凌 《现代传播》2006,4(4):82-85
作为出版文化信息传播的“望者”和“把关人”的编辑,在出版文化发展及职业实践中,自然也以“发现”作为出版文化创新的手段,而且编辑每天都在变动的文化信息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怎样从纷繁的文化信息中发现有出版价值(包括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选题、作品或有创造力的作者人才,把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物奉献给受众,这需要编辑具有较强的发现眼力,具有较深的文化洞察力。本文论述了编辑发现的概念、内涵,以及编辑发现在出版实践中的体现,对编辑发现问题作了一定意义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编后     
本刊本期有好些文章值得读者深思、细读,特予推荐。 例如林穗芳先生的《关于“著作”概念和著作方式的历史发展》,就是编辑学研究中重要的新成果。它是林先生有关出版科学基本概念系列研究的又一力作;文章论述的“著作”概念的产生与词义的演变、著作方式的历史演变与多样化发展、如何区分古代著作活动与编辑活动三个问题都是编辑学研究中争议不少的重大理论问题。作者以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指出:古代编辑活动与现代编辑活动的内容、方式、范围不尽相同,但本质特征应当是一致的。无论古今,为出版而选择、整理加工自己组织来或别人投来的书稿,均不属著作活动。“撰”“编”“辑”“注”“修、纂”等在《古籍图书著录规则》中所以被称为“著作方式”,“著”“编著”“编写”“编纂”“辑”“编”“编辑”“整理”“编定”“编订”“选辑”“改编”“校”“注”“句读、标点”“补编、补遗、续编”等在《普通图书著录规则》中所以被称为“著作方式”,都是因为它们直接与成书方式相联系,而不涉及出版问题。文章还指出,在古代非著作方式的编辑活动存在于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一) “编务”,顾名思义,就是编辑事务。从广义上说,它是包含在编辑之中的。《辞源》释“编辑”为“收集材料,整理成书”;《中文大辞典》释“编辑”为“搜辑材料以编成书报”,其中均含有事务性活动的意思。实际上,作为一项独立的工作,编务正是从编辑中分化出来的。近代,当着新型出版行业刚刚出现的时候,编辑与编务的分工并不明显。一些从事鉴别与校勘书稿工作的人,往往一面着手书稿的选择、组织、审定和校勘,一面进行通信、联络、制表及统计等工作。这种情况曾在许多出版部门中存在着。随着社会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版的图书数量越来越多,内容日趋丰富。为了适应这种情况,让鉴别与校勘  相似文献   

17.
我从事文学工作,至今已有38年。我是从文学创作活动开始,进入编辑工作岗位的。长期以来,一边担任编辑工作,一边坚持业余创作。这种“两栖”生活,实践表明是可以互相促进的。由于生活环境的熏陶,我自少便爱上文学。进入中学以后,便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初中二、三年级时已在报刊上发表过几篇小说和散文、诗歌。其后不断写作。1945至1949年的整个大学时代,在广州市《建国日报》副刊《国风》(当时基本上由我地下党掌握)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凡六七十  相似文献   

18.
编辑行当,古已有之。远的不说,宋明清之际,官府聚集文人修订成《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类书、丛书,这些从事修订的文人所做的正是编辑工作。当时的编辑主要是搜集资料,编排整理,修订成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编辑”一直意味着对作者的稿件进行字斟句酌的加工、修饰润色的改造,其含义和功能均没有太大的改变。目前,随着写作手段、信息传播、出版方式的科技化、现代化,图书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编辑”一词的含义和功能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即不但需要编辑具有传播意义上的“案  相似文献   

19.
江凌 《新闻传播》2007,(5):23-23
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瞭望者”和“把关人”的编辑,在文化传播及职业实践中,自然也以“发现”作为出版文化传播的手段。编辑每天都在变动的文化信息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怎样从纷繁的文化信息中发现有出版价值(包括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选题,作品或有创造力的作者人才,把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物奉献给受众?这需要编辑具有较强的发现眼力,较深的文化洞察力。《试论编辑发现的养成途径》一文论述了八个方面:历史眼光与全局意识,注意力与观察意识,好奇心与问题意识,联想习惯与角度意识,思维训练与整合意识,理论素养与辩证,系统意识,知识积累与学习意识,敬业奉献与责任意识。本刊将分期陆续发表,敬请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编辑作品概念重构●叶向荣【长沙】在研究编辑概念的过程中涉及到编辑作品概念,我发现我国《著作权法》的编辑概念和相应的编辑作品概念,存在逻辑矛盾和法理缺陷,应当纠正。我认为编辑是组织、审阅、编选、加工原创作品而形成新作品(编辑作品)的著作活动,及从事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