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中的地位如果对所有人际传播活动进行一个归类的话,可以把它们界分为两种类型:1.面对面的交谈;2.通过媒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很明显,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借助移动通讯手段来完成的现代信息交流方式,是属于人际传播的后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手机短信是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作为目前人际传播的流行方式 ,手机短信在运行实践中也逐渐担负起大众传播媒介的角色。相对其他媒介而言 ,手机短信较好地实现了“随时随地传信息”的现代传播理想 ,并对传统传播学理论产生了冲击与突破  相似文献   

3.
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之间借助于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交往活动。这种个体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既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比如当面谈话、讨论等;也可以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借助于其他媒介的间接交流,比如电话交谈、书信往来等。人际传播一般具有信息交往对象明确、信息交流互动性强、以个体间面对面的方式居多、对交往双方影响直接等特点,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维护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对人际关系起着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抓住了当前人际传媒的最新发展及其造成的两大人际交流现象——春节短信拜年、广东非典型性肺炎传言,切近最新热点展开评述,十分抢眼。本文由手机短信在羊年春节期间备受欢迎入手,探讨了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人际传播媒介的相关问题。文章从人际传播媒介系统的发展规律等方面,剖析了手机短信成为人们愿意选择的人际传播媒介的原因。又以2003年2月中上旬广东部分地区非典型性肺炎传播期间传言导致人们恐慌为例,评价了手机短信的不利方面。文章向我国刚刚起步的、高速发展中的信息社会发出警示,一醒耳目,值得细读。请看:  相似文献   

5.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机短信业务自诞生之日起就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趋势。专家预言:以后我们的“数字”生活将被电视屏幕、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这三种屏幕所占据。“以移动电话为主的无线通信,会改变传播业的格局,而一旦越来越多的手机成为具有收视广播电视节目功能的信息接收器,传媒的生态环境将发生一场革命”。①手机短信对人际传播的丰富和突破其实,手机短信产生时,它的基本目的和任务是人际沟通和交流。它符合人际传播的特点,具有人际传播的功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突破着人际传播。用传播学的概念表达手机短信息,就是:“以文字这种符号系统作为主…  相似文献   

6.
范明献 《新闻界》2007,(1):73-74
人际传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频繁、最常见的传播类型。不同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体间的亲身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具有直接、双向、互动的特点。电视传播,虽然身为大众传播媒介,但作为视听合一、声画并茂的电视媒体,正如同学者所言:“迄今为止,电视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最便于展现人际交流的媒介”。  相似文献   

7.
手机短信是一种新兴的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传播媒介.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短信聊天已经成为继谈话、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网络聊天之后一种新的重要的人际传播方式.手机短信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传播方式,融合了书面文本、语音文本两类文本的特点,并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短信传播与其说是一种交流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它在改变人类书写和交流习惯的同时,对人们的心理和群体交往关系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着眼于手机短信独特的文本形式和文本特点,以分析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际传播视野下的网络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德武  白京 《青年记者》2005,(12):65-66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网络人际传播。网络人际传播是借助于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活动。网络人际传播在互联网传播活动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正如“语彭兰”讲的那样:“人们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甚至可能超过对网络大众传播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青年记者》2012,(16):25
人际传播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交流活动。不同的人际传播方式各有哪些优缺点?人们的使用偏好是什么?本刊在问卷星网站发布调查问卷,截至5月28日,共收到问卷84份,下为调查结果。1.您认为"面谈"这种人际传播方式的突出优点是什么?(多选)A.可通过语气、表情、手势等传递信息,高效90.48%B.面对面接触,更少谎言和托词32.14%C.及时反馈,沟通更充分79.76%  相似文献   

10.
人际交流,也叫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有:面对面谈话、打电话、书信往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方便、快捷的网络交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比如ICQ、QICQ、BBS、E—mail、网络游戏、虚拟社区以及各式各样的聊天室。一场猛烈的“交往革命”已经悄悄地展开,它正在逐步消解距离在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使人们从空间的束缚中逃脱出来。正如传播研究先驱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我们自  相似文献   

11.
核心阅读:手机短信有“第五种媒体”之誉,当前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影响力巨大的人际交往方式。当由各类手机短信构筑的“拇指文化”空间越来越个人化、人性化的同时,我们必将难以避免手机信息噪音的困扰。从这个角度而言,噪音是指手机短信中的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危害公共安全信息、恶意病毒信息和不为受众所需的信息。本文试图从手机的传播特性采分析噪音产生的根源并探讨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李哲 《新闻世界》2012,(5):225-226
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人们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亲身经历不再是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对面的交流也不再是受众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媒介和个人以一种微妙的关系紧紧联系在一起:媒介为了生存争夺受众,受众为了信息接受媒介。正如戴维·阿什德所说的,尽管社会学理论家注意到了讯息构成了这种进程并反映了这一进程,但是他们对于社会活动如何与传播环境互动,特别是技术如何与传播行为一起影响这一互动较少关注。而梅洛维茨提出的媒介场景理论对其进行了很好的补充,本文从理论来源、理论框架、理论论证三个方面对梅洛维茨媒介场景理论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根据媒介进化的阶段性特征,传播学学者分别提出了“拟态环境”理论、“人体延伸论”和“媒介补救”理论,从非言语传播视角分析这些理论发现如此重要的非言语传播却在媒介进化过程中屡遭遮蔽,而且经常被传播学研究所忽视.传播的深层欺骗性在于其借助非言语传播构建肖似的“拟态环境”,隐蔽地影响受众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新兴媒介延伸了人体言语传播功能,却导致非言语传播功能丧失;虽然各种新媒介结合自身特征,采取多种补救手段,但是对非言语传播的补救仍显乏力.媒介进化趋势仍将进一步创新非言语传播符号,回归并超越人际面对面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并实现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的平衡和协调.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之所以被普遍采用,就在于它的强烈纪实性,在于它符合人类接受信息的普遍规律,在于其人际化传播的特点。所谓“人际化传播”,就是把人际关系、人际沟通原则运用到大众传播行为当中去,强化记者在采访现场的作用,将机械化、电子化更加人格化、人情化,使大众传播成为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人际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15.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手机短信使用者的总体数量和人均短信发送总量均显著高出欧美国家,手机短信在中国人群体中的高使用率、短信人际传播在中国人际交往中显示出的强渗透力和持久热度表明,跨文化心理是研究中国人手机短信人际传播的有效路径。本文以此为视角,从中西方面子观的比较入手,透过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解读,对手机短信人际传播及构建的人际关系特点进行分析。面子在中国人际交往中起到的主要作用在手机短信人际传播中有着特定的表现,本文就较为突出的两点作相应阐述:一、短信人际交往的纯文本优势——说话"绕圈子";二、"面子"与短信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16.
虚拟世界中的真实交流--试析网络人际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 人际传播分为面对面的直接人际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所进行的间接的人际传播。网络人际传播属于间接人际传播,它的传播过程完全借助于网络进行。...  相似文献   

17.
虚拟世界中的真实交流——试析网络人际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人际传播分为面对面的直接人际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所进行的间接的人际传播。网络人际传播属于间接人际传播,它的传播过程完全借助于网络进行。...  相似文献   

18.
从传播的意义表达系统层面看,网络人际传播之不同于直接性人际传播的关键在于非语言传播的相对缺失.由于许多场域性信息均在非语言系统里,而非语言又不容易媒介化,导致网络人际传播的间接性至少在情感层面的传播效果上远不及直接陛人际传播.不过,如果非语言传播完全像在直接性人际传播中一样进入网络人际传播,也许会导致我们依托于网络的人际传播之梦也因此被惊醒乃至击碎.  相似文献   

19.
传递信息、表达感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言语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但绝非是唯一手段,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衣着打扮、居所布置、时间选择、空间运用等非言语的行为和方式,同样起着传情表意的重要作用。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一种特殊的媒介角色.他们以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的形式进行大众传播活动.非言语传播的合理运用也会增强节目主持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SNS对人际传播中行动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詹恂  彭涛 《新闻界》2008,(6):37-40
本文以“社会行动”的视角,从SNS这样一种社交网络在人际传播中的行动、对信息传播行动的影响、促使人际传播的目的理性化、影响了受众对媒介选择的行动和促生了新的公共空间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了SNS对人际传播中行动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